那年宜阳普通话大赛
文/王天均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09-03)

1982年的金秋,李元生校长通知我:县里普通话大赛。我是团委书记,凡是搞活动都算青年工作,现在我两个班数学,一个复读班,一个文科班,进度不同,担任文科班班主任,每天早上带领学生跑操十来里,回来盯着学生背英语,上午两节数学,下午备课研究题海战术,晚上批改两个班的数学作业。
校长说:“你看还有啥问题?”我说:“先找材料,尽量不和宜阳那边的材料重。咱去洛阳找。”
“现在我跟你去洛阳。”
课一调,我和李校长带上东西打车一会儿到了洛阳。
一下车,这往哪?我俩是毫无目标信天游来了,一抬头这不是周公庙吗?左看看右瞧瞧,周公庙门口挂的牌子是“洛阳市广播电台”,进去看看。
在周公庙转了一圈,到大殿说明来意,工作人员很热情:有每天广播录音和文字资料,看有没有适合的?我翻来覆去找了三盘磁带:一盘是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一盘是《散文:什么是美?》;还有一盘《诗歌:啊!美》,写得好,朗诵得也好。不到两个小时录制完,我和李校长在西关乘上往丰李的车,还能跟上吃中午饭。
车上,李校长说:“回去我开个班主任会,你开个各班团支部书记会,把任务赶紧分下去。”又说:“现在有几个班主任把这活动当回事,也难怪,没有拔尖学生,高考压力恁大,班主任、老师眼都红了,拼命争时间。”
我也不知道抽的哪根筋:“我把这仨名额贪污了。”
“你不怕影响学习?”
“文科班参加普通话大赛正好。说不定高考还会考普通话呢!”
下午把上午数学课补上,晚自习在班里发动了一下,积极性还 真高,十五六个人举手,踊跃参加。
让报名的挨个读了几篇短文,根据学习、身材,普通话基础当场拍板定了李伟茹朗诵陶斯亮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张红松朗诵《散文:什么是美?》;赵爱玲朗诵《诗歌:啊!美》。
我感觉有的学生窃窃私语:仿佛我徇私舞弊开后门没让他朗诵。
在我隔壁的会议室,利用课外活动、自习三个人紧锣密鼓听录音、比葫芦画瓢、很快转化为自己的声音,脱稿背诵。
那天突然听到“今天你又去远行,正是风雨浓,山高水长路不平,愿你多保重--------”,是程琳的新歌《风雨兼程》。尽管前两年搞了歌咏比赛,但学校还是少有歌声,我赶紧拿上在洛阳地摊上买的歌片,到会议室,她们吓坏了:王老师,我们错了。
我说:“不错,唱歌和朗诵是一样的。咱们一起唱。先把谱子唱准。你们应当把歌声、朗诵带到教室,让班级气氛活跃起来。”
她们这样做了。

一星期后,我带队到宜阳广播站集合录音,第二天广播站播出来了仨学生的朗诵,特别是李伟茹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
爸,我在给您写信。人们一定会奇怪:“你的爸爸不是早就离开人间了吗?”是的,早在九年前,您就化成灰烬了,可是对我来说,您却从来没有死。我绝不相信像您这样的人会死!您只是躯体离开了我们,您的精神却一直紧紧地结合在我的生命中。您过去常说我们是相依为命的父女,现在我们依然如此。爸爸呀!你我虽然隔着两个世界,永无再见面的那一天,但我却铭心刻骨,昼夜思念,与您从未有片刻分离……。
一万多字她读得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那年头,能在县广播站播出作品,绝对和现在的赵本山上春晚一样风光无限。第二天李伟茹爸爸、中学教师李铜锁专程来高中向我致谢,我受宠若惊:我本应向他感谢,何况当年宣传队他还是我们的打击乐教练。
又过了几天,全县参赛的师生住在我们丰李高中,突然看到一个老宜阳四中教师,去年还在我们学校代课的一个老师也带队来了。
第二天在新落成的丰李剧院上演宜阳县普通话大赛,我作为东道的团委书记做了开场白。
我们的三个选手李伟茹、张红松、赵爱玲首先打头炮,除了李伟茹一如既往临场发挥到极致,赵爱玲和张红松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谢谢我的孩子们给我们高中装脸了。
接下来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老者:“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啊?他不是带队老师吗?
这一刻特别感谢我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不我也得作难。老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青出于蓝”是条铁律。

我们的学生获奖了,班的气氛更活跃了。以后知道张红松考上了,赵爱玲也差不多,她是郑州市户口,那个年代城市户口比农村孩子好录取。李伟茹又是最优秀的,这篇文章就是和她联系后写的。
我的学生考上大学是很难的,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快乐中学习。我在研究石油发展史中发现石油应当是我们中国的沈括(1031---1095)最早发现的,延长油矿就是他的作品。他的著作《梦溪笔谈》对石油做了详细论述。其实在这本著作里还有“乐学”的论述,学习不但要学习音乐,还要在快乐中学习。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焦虑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