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穿越梦想工作室》隆重推出陕西作家王宇鹏老师的佳作《一片丹心向阳开》「飘舞的剑」(2316辑)

一片丹心向阳开
——读《向往》有感
作者:王宇鹏(陕西商州)
“浩然正气铸精魂,一片丹心向阳开”,六十六年党龄的王业松同志,如红梅花开,挚心向党,他立身、立德、立言于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王业松同志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时不我待,他肩负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用自己丰富灵动的文笔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树碑立传,为社会主义伟大进程鼓与呼。
王业松同志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他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长,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1995年退休至今,他已出版散文九卷,三百余万字。现已89岁的他,不知老之将至,在退休将近40年的时光里,他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将自己所观所思所感写成散文集九卷出版发行。他心怀一颗炽热的感恩之心,为人民努力写作。他写农民,写工人,写红军;写农村,写城市;写草根艺术家黄恒丰,也写拜登、克林顿、李光耀、朱自清等名人大家。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他以终生所学,反哺国家,报效人民。
人活着不能没有向往, 他曾用手中的笔向周恩来总理写过工作报告。而今已耄耋之年的他仍旧退休不褪色,永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他把自己终生所学发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去。他足力所至,眼力所向,脑力所思,笔力所及,无不体现着他的博学睿智。他勤于思,乐于行,重视实践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笔耕不辍。他的文笔就是他的人生足迹。他始终站在舆论前沿,把握时代脉动,激情满怀地书写伟大的时代。他以第九卷心之《向往》回馈他所热爱的淮安故土。
“笔下字字千斤重,国家事事万仞高”。《向往》的字里行间无不激荡着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向往》的笔迹是他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足迹,《向往》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正气之歌。 八十八岁的王业松同志,一生都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初心。 “致广大而尽精微”,王业松散文集第九卷,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火花。贯穿王业松散文第九卷《向往》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和家国情怀。《向往》一书有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他能从世界格局、国家战略,党的惠民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字字句句无不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拜登总统的微笑》——中美两国领导人视频会晤收看笔记,文章通过对比,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领袖的大格局,大情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谁想阻挡这个历史来趋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根本阻挡不了”。两国领导人会晤,中国领导人站在全人类角度对拜登说:“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既办好我们两国各自国内的事情,又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共同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囯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使命”。中国领袖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世界未来,体现了大国担当的领袖风范。《黄河仍在咆哮》是作者游学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圣地甘肃会宁后,立于元通桥下,观河水滚滚东流,听黄河咆哮,感慨良多,遂成诗文,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作者以如橡巨笔,在惊涛拍岸的浪涛声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百年历程,而今迈步从头越,“……黄河仍在咆哮/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破晓……黄河仍在咆哮/中国人民坚持“四个自信”,/为接近世界中央而自豪/……”诗歌铿锵明快,体现了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向往》一书,王业松同志通过更多有筋道、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讴歌真善美,彰显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和心灵之美。我们读他的作品,直接感受到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伟大创举和磅礴力量;透过《向往》的文字,我们可以视通万里,看到祖国阔步前进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感受到中国人民积极投身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实践。在《商人与企业家》一文中,他告诫商人要遵从商道和公共道德,要遵纪守,照章纳税,努力做有家国情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企业家。他勉励企业家要为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有所担当。期望中国企业家要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的民族企业家。他以拉家长的形式,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引导企业家兼济天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向往》语重心长,笔力千钧,对中国商人要向中国民族企业家转变给予厚望。在思辨分析中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避免程式化说教,体现一位老共产党员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可谓高瞻远瞩,言之凿凿,情真意切,入心入脑。
革命初心不能改,光荣传统不能丟,红色基因不能变。赏阅《向往》一书,怎不令人壮志凌云,豪情万丈!王业松老人是一位智者,他饱览祖国伟大河山,他的《向往》一书,如一座思想精神的富矿,阅之则有“会当凌绝顶”之感,让人心境眼界开阔,精神得以鼓舞,性情得以陶冶。他的作品又如涓涓细流,品之则令人心旷神怡,心灵得以净化。篇篇真情性,笔笔识心胸。人在文中立,情怀油然生,读之顿生敬意;他以崇高的理想启迪读者,他以他厚重的人格影响世人。《红军精神永放光芒》一文中的会宁《拥军民谣》:“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样的句子怎不令人热泪盈眶,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怎不使人热血沸腾?文章融情于理,以大量精确的震撼人心的数据说话,在对比分析中感化教育读者。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怎能不感念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人民缔造幸福新中国的丰功伟绩?我们怎不被军民鱼水情深所打动?
《向往》一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文章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文章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深意浓,理庄言丰。读这样的作品,似与哲人对话,文笔循循善诱。时而抽茧剥丝,娓娓道来;时而拨云见日,让人如坐春风。文章以史鉴今,让我们学史增志,学史增智,学史添力。《向往》书中有着极具思辨的唯物史观,让我们思接千载,与古先贤对话,做到以史为镜,鉴往而知今。例如第20至24页,从战国争雄谈到楚汉之争,文中有类举,有例举,缘事析理,透彻分析了《资治通鉴》中的识人用人的智慧,引申到海南人才引进战略,提出完备人才制度集成创新体系,改变唯学历至上的人才评价机制,重视“大国工匠”的典型人物,强调爱才、惜才、敬才、用才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老不老,并将永远年轻,原因是永远奋斗,永远自我革新。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王业松同志老而弥坚,他积极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新生活。《向往》一书思想丰富深邃,笔力刚健清新,文中无不体现着一位老党员关心国是(事),热爱人民,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家国情怀,读之令人感动感奋深受鼓舞。
愿先生健康快乐,希望先生有更多的作品以飨读者!
2022.09.01

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九天文学》“作家在线”《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7月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