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不可以“数典忘祖”
作者:郭建中
南怀瑾曾讲过:“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心就是自己的历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不知道,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名言'数典忘祖’,做人不可以数典忘祖。"
散文家王开岭也曾讲过:“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我的青少年时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常说的话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常唱的歌是:“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极少有体现国家民族祖先的历史文化的歌曲。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在一九八四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歌词中有代表中国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但“祖”的体现还不够深厚。近几年,党中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但因过去几十年祖先的历史文化传统几乎断层,连现在是共和国同龄人的心中的“祖”都不深厚,下一辈人心中“祖”的地位可想而知。
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的民族若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和地理,是个大笑话。"曾有历史文化教授讲课时问台下听众:“知道你们的祖籍地吗?知道祖父曾祖父们的故事吗?"大部分人都摇头,其中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再问:"知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吗?知道“炎黄子孙”的来历吗?知道世界上有哪四大文明古国吗?”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山一程,水一程--你身在何处?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园”,蕴意于此。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能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保持有生命的身份证。才谈得上是热爱祖国。
民国初期,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曾对同学说:“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列宁说过:"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虽然这句话由感而发的环境和指代的时间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我也曾经“数典忘祖”。我的老家--山东省日照市奎山区青墩村,离我现在的住处九十公里。可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未去过老家,直到退休后才去过老家一趟。几年前,有了高铁,我又去了一趟老家,还和等辈一起,修撰了“郭氏家谱”。比起至今都未去过老家或故乡的人,我心理上得到了一点慰籍。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的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首民谣流传着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移民故事。值得欣慰的是:二0一六年,在北京的大儿子全家陪着我和老伴去了山西太原和“洪桐大槐树”寻根求源。还去了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祭拜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近几年,我经常听“历史传统文化课”。现在可以说:我是一个心里有祖的人了。
作者:郭建中,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工程师,经理,已退休,爱好写作,《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已在平台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本人姓名与成果已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第三卷。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