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单穰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9-02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知识链接)布氏杆菌病: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今天,当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疫情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时候,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宜阳县齐心协力抗击布氏杆菌传染病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下面通过参与者的回忆, 还原那场防控战役的前后经过。(注:文中沿用当时行政区划和称谓)
防控形势严峻
刘彦儒(时任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958年首次在我县城关乡、石陵乡发现4例。后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品种羊的引进,布氏杆菌病在我县形成流行趋势。至1980年底,我县累计发病人数达1464例。其中,1978年316例,1979年311例,1980年213例。
郭夏亭(时任县流行病学主管医师):患了布病的人,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思者还经常出现腰、骶、髋、肩、肘、膝等骨关节疼痛肿胀、淋巴结肿大、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极易被误诊为风湿病或者感冒,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严重威胁着我县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刘彦儒: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先在人体细胞外繁殖。在繁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侵犯人体关节,使人出现发冷、发烧、关节疼等症状。发病前两个月为急性期,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两个月后,细菌进入细胞内,转入慢性期。细菌在细胞内繁殖,释放出内毒素,使人体出现急性期症状和浑身无力、慵懒、干不动活的现象,俗称“懒汉病”。这个时期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治疗就很困难。因为这个病容易误诊,很多病人错过了急性期最佳治疗时段而转入慢性期。
郭夏亭:例如,1983年春,赵保乡东赵村一位30多岁的农民,自述发热、浑身无力、身上肌肉疼。因症状与感冒相同,村卫生所按感冒治疗好几天没有效果,急忙转到了乡卫生院。乡卫生院又治疗十几天还是没有好转。后来,防疫部门在普查中发现他家养羊两年多,便让他到县防疫站做检查,经化验确诊为布病。
刘彦儒:当时,我县张坞、赵保、董王庄、白杨、柳泉、韩城、石陵、高村等19个乡镇都有感染,而且发病的大都是年轻人。比如韩城乡下连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沟,沟内一年四季流水潺潺,适合发展养殖业,当时这个村养羊特别多。调查中发现不少人都有“懒汉病”症状。经过筛选,初定疑似病人100多人,最后确诊70多人,而且都已转入慢性期。

拉开决战序幕
杜秀芝(时任县卫生局局长):当时,我县的布病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和省地方病办公室将我县确定为《防治布鲁氏菌病暂行办法》重点县,1980年秋天全国防治布病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中央、省、地区派来了许多专家协助我县开展布病防控工作。我还陪着领导和专家们到疫区察看。
单穰(时任县政府副县长):我是1981年起负责这项工作的。当时,布病防治工作县里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地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和村里也健全了相应组织,确定了专人负责。在中央、省、市专家指导和协助下,我县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举办了49期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先后培训业务骨干1150多人次,然后分片包干,由点到面,落实《布病防治暂行办法》。为了摸清全县布病情况,县里组织卫生防疫、农业畜牧、行政执法等相关单位和各乡镇及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开展了4次大规模的布病普查和登记筛选工作。在普查的同时,通过印发大量宣传品,张贴布告,放映科教电影,召开现场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县里还制定了《宜阳县防治布病实施细则》,突出“查”“防”“管”“治”四项基本措施。
刘彦儒:为了澄清我县布病分布情况和感染程度,我们首先对全县8个乡152419人做了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11个乡14185人进行了现场调查。共调查166624人,发现感染2973人。1984底共有登记卡片1569份。其中急性期159人,慢性活动期382人,慢性稳定期1028人。病程最长的达22年,短则半年,平均每个病人病程长7.45年。与此同时,我们从1980年至1984年还进行了4次大面积病源学调查,组织专业人员从不同病人血清中分离出不同菌株34株,为后期防疫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金阁(时任县畜牧站助理畜牧师):从1980年到1984年,我们还开展了畜间检疫,共检疫存栏羊只合计250344只。发现羊是我县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的皮毛、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都可传染,其中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郭夏亭:放羊人群、兽医、皮毛收购人员感染较多,特别是为病羊接生、宰杀病羊的人极易感染。通过和防疫部门配合调查,我们摸清了感染、患病与职业的关系,找出了布病发生与流行规律及防治办法,为下一步大面积防控工作做好了铺垫。

全面展开会战
要的是切断传染源、治疗现患病人、做好后期防疫三项工作。在会战中,各单位相互密切配合,参战人员不辞辛苦地工作。比如畜牧站的同志们,要逐户排查所有羊只,认真地做好登记、采血、编号、打耳卡等各项工作,还要一遍又一遍反复地与农户讲这样做的意义,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李六臣(时任县畜牧站站长):切断传染源就是从源头控制布氏杆菌的传播,这就需要将全县所有感染布氏杆菌的羊全部做无害化处理。当时这项工作非常难做,工作量非常大,畜牧人员先后将全县各村的羊排查了4遍,共检疫了25万只羊,找出了其中可能感染有布氏杆菌的,然后填表登记病羊的毛色、品种等指标,还要打耳卡、抽血,等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确定感染的羊,就实行统一集中调运、宰杀、消毒、高温处理。到1984年底,共无害化处理了1938只羊,基本切断了传播途径。
董荣党(时任县畜牧站技术员):按县里要求,我同畜牧站的同志们一起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连上观乡好贤沟村、穆册乡花山村那么偏远的山村也没放过。起初,县里查出病羊每拉走一只补贴3块钱,老百姓认为补贴太低,不愿意配合。我综合了群众意见,建议对病羊称重,按市场价70%给予养殖户补偿,县里采纳了。
李青春(时任县畜牧站畜牧师):记得单县长和我们一同去张坞乡茶沟村排查那次,村里700多只羊,我们顾不着吃饭、顾不着休息,辛辛苦苦一天,查出了700多只疑似感染的病羊,做了记录,打了耳卡,也采了血。第二天去拉其中确诊的60多只病羊时,老百姓已经把标记耳卡摘走了。我们只好重新辨认,查出病羊当天就赶走集中在了张坞乡的大会议室,再调车拉走处理。
刘彦儒:治疗现患病人工作难度也很大,需要一个村一个村的排查和治疗。我们采取了分点集中和开设家庭病床进行定期观察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几年来共治疗1569例,1985年5月逐人进行疗效调查,有1399例达到了临床治愈,占89.17%,剩余170例慢性活动期病人,也有专人对症观察治疗。

周敬舟(时任县畜牧站副站长):有一次我们采血队从县城乘公交车到鱼泉下车后,步行去十几里外柳泉北山的于沟村。路上下起瓢泼大雨,大家没有退却,而是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滑,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汗水和着雨水,眯得眼晴都睁不开。天黑赶到村里,衣服湿透了,一个个变成了泥人。找老乡家住下,洗一把脸,就开始了解情况,真的很辛苦。
郭夏亭:记得是1981年到1983年之间,我负责高村乡孔昌村的一次集中治疗。将十几个布病患者集中在我住的孔昌村场房内,我路着他们一起,前半月用灭活的冻干布氏菌苗加葡门糖,混合静脉注射,后服用四环素片,一个月后大部分病人治愈或症状缓解。
王营安(时任县卫生防疫站中医师):我当时主要协助省里来的中医专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治疗布病。记得1982年春在石村乡纪彰村集中治疗了30多个病人。根据病情,施以布病1号或2号、3号药物,3周左右95%以上的患者消除了关节肿胀、发烧症状。
刘彦儒:对于慢性病人,需用脱敏疗法,治疗需要1个月左右。治疗过程中,人体温度达到40度以上,有一定危险性,故而需要集中治疗。1982年到1984年县里共组织了6次大的集中治疗:1982年春、冬,在韩城花厂、柳泉机械厂,由洛阳地方病防治所指导、县防疫站主办,进行了两期集中治疗,记得有160人;1983年春、冬,由县防疫站主办,在韩城花厂、柳泉机械厂集中治疗两期,也是160人;1984年春,由县防疫站主办,在高村乡孔昌村、赵保寺河水库集中治疗两期,大概150人。六期治疗全部免费。经过集中治疗,90%以上慢性病人都恢复了健康。
郭夏亭:后期防疫工作关键是防止复发。那时,在做好全县畜圈清洁卫生和消毒的同时,还对全县22.1万多只存栏羊进行了2号菌苗口服、注服免疫。县里设立了20个专业皮毛收购点,对收购的皮毛全部进行来苏尔、新洁尔灭消毒。同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每年适时地进行“侦查”、“扫描”,发现布菌苗头,及时予以扑灭。县里还组织对重点人群42000人进行了划痕接种或滴鼻免疫,有效地保护了易感人群。

取得优异成绩
郭夏亭:为了检验我县布病防治效果,根据省、地布病防治考核会议精神,我县于1985年8月成立了布病考核领导小组,并抽出医师和技术员11人,公共卫生医师、医士15人组成考核队伍,对张坞、莲庄、韩城、高村等10个重点乡进行了考核,涉及人数13902人,共发现60例疑似病人,经抽血化验,确诊为0例,而此前的1980年为213例,1983年下降至18例,1984年降至4例。此外,我们还抽查了赵保、石陵、柳泉3个乡10个重点村,抽查羊322只、牛110头、猪61头,发现牛疑似阳性1头,猪阳性1头,羊全部阴性。
单 穰:1985年11月,经河南省布病防治考核评审小组审核验收,我县达到了国家布病防控区的标准,布氏杆菌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防控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南阳召开的全省地方病防控工作会议上,我县被安排作典型发言,我脱稿介绍了宜阳地方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赢得了与会者一片掌声。主持会议的省委副书记韩劲草同志,对我县的做法非常重视,当场提问了几个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

不久,韩劲草书记来我们县里调研,还表扬了县委高玉田书记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专门让高玉田书记把我也叫到党校再次汇报了工作。最后韩劲草书记高兴地说,宜阳的地病防治不仅在全省出名了,在全国也榜上有名,回去后要在全省推广。后来,全国地方病防治会议在沈阳召开,我县又应邀在大会发言。我当时县里工作太忙走不开,就让蔡正南代表我县去参加了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李六臣:我们县布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国家北办地病所还联合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来我县河下、八里堂等地拍摄了科教专题片向全国推广我县的地方病防控经验。

作者简介:单穰,女,生于1940年,宜阳县赵堡镇田沟村人,先后任白杨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妇联主任,县政府第五、六、七届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本期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