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李召武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8-31 00:00 发表于河南)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本期导语:(寺庙映繁盛)白杨镇过去寺庙众多,商业集贸昌盛。在白杨镇东南的“大龙台“庙上镶嵌有一块清乾隆四十八年碑刻,它记载了当年二月二庙会的经费和物资分担情况。其中斗行、店行、牙行各捐神戏一台,铺户捐烟花一座及骆驼厂、骡马厂、布板、钱庄、秤行、黄酒馆各有分工。可见,能唱得起三台大戏,放得起一座烟花,庙会规模之大呀?其中,斗行、店行、牙行、铺户、骆驼厂、骡马厂、布板、钱庄、秤行、黄酒馆等,是一些赞助大户,足见生意之大、财力雄厚也?本期所介绍的山陕会馆东侧的“石佛堂”(寺)庙,虽不大,却一样见证了古代白杨商贸的繁荣与发达。

宜阳县锦屏山南麓二十多里的白杨树街,相传很早就是方圆几十公里内的一个神秘的大古镇。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笔,先后为人们记述了白杨树的桥多,井多,也记述了不少寺庙,如大龙台,圣母庙、山西夫子庙及西寺庙等。但唯独没有人提及到坐落在白杨树街东关一步三孔桥东北角的石佛堂庙。石佛堂庙虽然不大,占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但它建筑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是比较独特和少有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就在我家门口的这个“石佛堂”庙。
据几十年前已深埋到地下的一块石碑上记载,古时候,一位出外云游的得道高僧路过此地,无意间观察到,白杨树街东关这块面积不大的地方,竟坐落着五座大小不一、建筑风格各不相同的寺庙。它们分别是山西夫子庙,山神庙,大楼阁庙,圪垯庙,牛王庙(又称七星庙),还有一座供人们唱戏的小阅楼。他突然发现,这一步三孔桥十字路口的东北角,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罕见,只有在此修建一座寺庙,才有利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于是,他止步云游,驻足在这里讲道弘法诵经,教化百姓,又发动周边的善男信女们自愿捐钱捐物出工,在这里修建起了一座坐东向西的小寺庙,并取名“石佛堂”。

石佛堂南北宽十米,东西不足二十米,前后六间,土木结构。里边完全利用木柱擎起房顶,屋内中间,南北还留有一道专供下雨排水到南大路上的专用水道。石佛堂内,还专用青石雕成了一尊将近两米高的大石佛座像。堂内的四周墙上还分别画有山水,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更为神奇的是,虽然石佛堂是坐东向西,大门正对西大街,两边还留有两个大窗户,但一年四季无论白天夜里,外边刮再大的风,即使大门敞开,但石佛堂内燃着的蜡烛的火苗却纹丝不动。到目前,据我了解,“石佛堂”这个名字,方园几百里少有。另外,类似这种坐东向西,面对大街走向的庙宇也不多见。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解释“石佛堂”能避风的原因。
街上的善男信女,包括一些东来西往的商人们,一年四季白昼夜晚,都会走进石佛堂中烧香拜佛。以致石佛堂内香火缭绕,佛声不绝。
解放时,堂内石佛像被打碎运走,幸而石佛的头被一村民深藏于地窖之中。这前后六间的石佛堂,后来被生产队占用,开过油坊,开过电磨,也曾被用作收粮食的商用之地。
一直到八十年代,一些善男信女们恳求生产队退让出此房,力求恢复石佛堂的原貌。恰巧藏石佛头的老农,晚上突然做了个梦,梦见石佛爷要重见天日了。他醒来后就把石佛头从地窖中扒了出来,还于石佛堂中。善男信女们又捐钱重塑了石佛爷石身,装上原有的石佛头,又重新让石佛爷稳坐在了石佛堂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因修平白公路,路面扩宽,无奈石佛堂南边临路的两间被拆除,只剩下前后四间。又由于平白公路路面抬高一米多,原本高出路面一米多的石佛堂地基,也被凹陷了下去。加上年久失修,每次下大雨,堂外大下,堂内小下,有时里面还会灌水。后来又是这些善男信女们,出工,出力,捐钱,把原来的石佛堂拆掉,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重新抬高了地基,再次超出路面一米多,新的石佛堂方向没变,材料加进了青砖和水泥。建成后,里边不但让石佛爷坐在其中,还又请进了西方三圣等菩萨坐于堂中。从此以后,石佛堂内的香火又重新旺盛了起来。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古人们修建在白杨树街东关这块风水宝地上的庙宇群,像大阁楼,牛王庙(又称七星庙)、疙垯庙、山神庙及小阅楼等都不复存在。现在,白杨树街东关除了山西夫子庙这一古建筑外,另外仅还有这座重新建起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独特的“石佛堂”庙了。

作者简介:李召武,男,白杨镇二区人,退休教师,爱好广泛,乒乓球、书法、国学、写作等,皆为所好。

主播简介: 牛锁伟,网名牛哥, 宜阳县白杨镇四村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自由职业者 ,爱好音乐、播音、书法。

(本期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