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情长~怀念汤文奇老师》
文/悟石·王庭国

汤文奇(1942~2014年),生前为抚顺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抚顺市文联秘书长。抚顺市政协常委,抚顺市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抚顺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抚顺书画院院长,抚顺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79年,汤文奇的书法作品,以辽宁省唯一之作,入选 “全国首次群众书法评比”,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入选《全国百幅优秀作品选》。1983年,应邀为辽宁省小学生语文教科书,书写书法教材《描线》、《仿影》等。同年,参加“辽宁中青年十五人书法作品联展”,并入选《书萃》一书。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民主与法制艺术大赛获特别奖。同年11月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

1989 年参加辽宁省首届文化艺术节获书法优秀奖。同年作品入选关东书法展,并于千山太和宫摩勒刻石。河南翰国碑林摩勒上石、贵州武陵梵净山碑林刻石。同年,应邀赴韩国汉城举办个人书画展,应邀为汉城国立物产大学讲学,出版《汤文奇访韩书画集》。1993年作品应邀在台湾台南市文曲星画廊展出。1994年其书法、国画作品同时入选《中国书画作品精选》,被聘为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荣誉书画家,并应邀赴港参加画集首发式。1994年12月应台湾金驼艺术奖创设人田玉青先生邀请,去台湾新竹市省立文化中心举办书画展。

1998年9月再次应邀赴台湾在台北市社教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00年10月应日本国磐城市政府之邀,率团赴日举办《抚顺名家书画展》。2001年9月,应马来西亚国际青年交流中心邀请,在吉隆坡举办书画展。同年12月应邀,再次赴韩国,在首尔市平泽大学举办个人书画展。2002年1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团赴澳大利亚,在悉尼举办“21世纪中国画展”。

🏾 翰墨情长

我与汤文奇老师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我从部队退伍后,等待分配工作。其间,我有幸结识了抚顺书法前辈张先鸿先生,张先生原为抚顺雕刻厂雕刻师,并以书法篆刻著称。我向张先鸿老师请教书法,先生看过我的书法习作对我说,给你推荐个书法老师。张先鸿生于1939年,比汤文奇年长三岁,与汤文奇是莫逆之交。经张先鸿先生引荐,我与当年在抚顺工人文化宫当主任的汤文奇老师相识。文奇老师当年在抚顺书画界已很有名气,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书画名人。
文奇老师祖籍辽宁西丰,出生在新疆,成名于抚顺。而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则是在重庆渡过的。这期间,正是他的性格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时代的巨变,家境的变故和漂泊的命运,使得文奇老师养成了一种外圆内方的处世态度。他内敛、自省、温和而圆熟地待人接物。内心则始终保持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自重、讲原则、不糊弄的秉性。汤老师才气过人,书画具佳。为艺孜孜以求,为人热忱谦和。对晚辈后学,厚爱有加。原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绘画大师宋雨桂生前曾评价说:“文奇为人诚挚热情,珍重友情,不计回报,他做人的宗旨就是,活着是为了使周围的人活得更美好更快乐。” 确实如此,十五年前,我的女儿金榜题名,文奇老师欣然命笔,为我给女儿制作的书画册页《悟石斋雅集》作画,一帧翠竹挺拔隽秀,寓意节节升高。并题跋,洋洋洒洒,题写了近百字,若不是胸有成竹,才气过人,绝不能做到其文、其画、其书,相得益彰。我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敬仰。文奇老师,留给我的是一份珍贵的情谊和永恒的记忆。


汤文奇老师为书为画,遵道谨行,注重传承,是一位清醒的艺术家。他常说:“作为一个画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重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是十分必要的。”秉此原则,文奇老师书画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走出了一条大俗大雅独特艺术之路。 清新而古朴,秀美而端庄,刚劲而柔美,灵动而飘逸, 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抚顺著名作家程奎先生所作的《汤文奇列传》中写到:“书画界,善书者有之,善画者有之,书画俱佳者亦有之,但亦仅仅限于书画而已。汤公集书画、才思、言词、京剧、社交、人品等各方面综合能力于一身,即所谓跨界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抚顺书画界百年以来,唯汤公一人尔。” 此言不虚!
我有幸与文奇老师相识,得其指教受益终身。汤老师书法传统功力深厚,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尤精研王羲之的《兰亭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早年,我收藏了文奇老师写的一把兰亭序成扇,写的非常精彩,形神兼备。欣赏之余,无限感怀。我不禁想起,王羲之在 《兰亭序》 中所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是啊,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2014年2月15日,汤文奇老师病逝。当年,沉浸于悲痛中的我,曾感受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千年的概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啊!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惟愿文奇老师天堂中,能与书圣相见。


回想与汤文奇老师交往的日子,愰然如昨。文奇老师生前,每每与朋友们相聚,在酒桌上最爱唱刘欢的这首《情怨》:
“每一次无眠,你都浮现。你驾你的小船,云里雾间。每一次危难,你都相援。你无私的体贴,暖我心田……放眼环天水蓝,你就在天水之间,这绵绵情怨竞又重现。”
而今,文奇老师已经离开八年了。一曲《情怨》成天籁,唯有挥之不去的余音,依旧萦绕耳畔。
二十一年前,文奇老师韩国办展归来,赠我访韩书画作品集,文奇老师在扉页上,亲笔题写了 “翰墨情长”。随后,又赠我一幅 “源远流长” 四个字存念。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文奇老师重情。怀念文奇老师,音容笑貌依稀仿佛,如在眼前,似若远方……今作藏头绝两首(翰墨情长)、(吾师文奇),以寄思念。
其一
翰海春秋由纵去,
墨花烟雨远无垠。
情缘一笔乾坤朗,
长润丹青万古新。
其二
吾念汤公止至真,
师怀坦荡自修身 。
文才画意能容物,
奇逸书风不染尘。
—— 悟石·王庭国 写于上海
2022.8.30


🏿 《汤文奇书画作品选》 沈鹏 题


🏾 汤文奇的书法作品


篆书: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行书: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行书: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行书:唐·王维《山居秋暝》

行书:毛泽东诗《七律·答友人》

行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汤文奇的国画作品






汤文奇谈书论艺:
●在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创作上,我始终追求的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画家的天职是利用其绘画手段和笔墨技巧来表达真挚的情愫,并以此与审美对象做平等的面对,无声的倾䜣。
●我推崇潘天寿先生的一段话: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简历: 王庭国,笔名悟石,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客居上海,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作品在网络平台和纸媒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