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 散文是神聚的深邃
——偶然
散文散吗?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确没诗歌般押韵,但又介于诗歌与其它文体之间,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穿越时空的深邃,加之语言的优美,确如焦红军老师所言:“优美的散文是穿透灵魂的光”!
广义的散文包罗万象,除押韵对仗的诗歌之外,所有文体均归旗下。而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被称为美文的,她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是一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体裁。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像诗、如歌、似戏、如小品、赛小说……
胶东的散文只所以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是与一个人有关,他叫焦红军,是作家、是歌者、是出版人、也是一位热心肠的开拓者。他把胶水以东的歌者凝聚在一起,汇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直通黄海,掀起了冲天巨浪,刮起了一股永不言败的旋风而习卷齐鲁大地、唱响大江南北,奏出了时代强音!
散文的横空出世造就了鲁讯、茅盾,胶东的人文情怀绽放了冯德英的三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滋润了莫言的“红高梁”,催生了一大批歌者。读了焦会长的文章后才知道:哦,原来他就是董成伟、他就是崔洪国、她就是姜雪梅、他(她)就是孙立花、马秋梅、姜志红、刘尚伟、梁绩科……
这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同时又是一群真正的文打散人。他们用笔尖划破板结的盐碱地,将水份和空气引入其间,滋润出了一棵棵树、一垄垄麦、一畦畦菜、一阵阵歌、一曲曲谣,合着大海的低唱,形成了一股力量!
读胶东散文是一种享受,感觉如大海般深邃而悠远,文友们如诗如歌的倾诉、跨越意境的超前,让屋檐下的那些事儿、巷子里的那些人、钢筋铁骨包围着的那些个繁华“唿”地有了灵性、有了光……他们有的写人、有的说事、有的赋景、有的舒情,人中有事,事中塑人,情景交融、妙笔生花,将人生写满了故事,令风景这边独好!
曾几何时,作家梦好做,发文章很难。步入网络时代后,发文章容易了,但真正将文章变成铅字的却凤毛麟角,胶东散文走出沼泽地步入坦途,的确令人振奋!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无论看门道还是看热闹,反正有看头。要不,能有那么多媒体关注、那么多文友蹭场吗?
人是为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胶散的成功离不开乐于奉献的焦会长,及其他身边的那些个热心人。成功的背后有辛酸,也有泪水,个中滋味只有他们知道。
我对胶散了解不多,但对焦红军这个名字却如雷贯耳,前几天在齐鲁壹点读了他的文章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奕奕地点了他一下,没想到焦老师却一下把我拉进了群。虽说过门晚,但终归是进来了。既然进了门,就是一家人,愿这个家越过越红火,预祝家人收获满满!胶散不散,一飞冲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