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张保国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8-29 00:00 发表于河南)
编者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带领我们建设小康,走向繁荣富强,是党带领我们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和进步。 是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祖国才建设得如此强大, 使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让我们在世界各国面前挺直了腰杆。听着歌声成长,凝望红旗长大,过着美好生活,伴着快乐前行。自发性的群众娱乐组织——白杨夕阳红合唱团,用他们的歌声抒发了对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22年7月6日,受白杨写作学会文友刘志敏和李召武两位老师的邀请,我忘记了天热路远,乘客车赴白杨镇白杨树街去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
晚上八点,在二区文化广场,为迎接二十大、献礼建党101周年,白杨镇夕阳红合唱团的演出正式开始。我赶上的是这次巡回演出的第三场了。

这里凉风习习,灯火通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戏迷、歌迷朋友们早已汇聚于广场中央。演出音乐响起,一首梨园春栏目的开场曲,被乐队老师演奏得声情并茂,听得人荡气回肠,观众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乐队方阵、演员阵容,指挥手势,和谐统一。曲胡、板胡、二胡、笙、笛子等乐器,悦耳动听。一场盛大的、别开生面的汇报演出高调开场。

合唱团成员的服装光彩照人,近百名演员,整齐地分立在五层的台阶上,气场非常宏大。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合唱、二重唱交替转换,声音此起彼伏,铿锵有力,响彻云霄。这歌曲唱出了群众的心声,也唱出了普通百姓对党的深情。台上演员唱、台下歌迷和,那声势如波涛大海,逼人耳目。
此情此景,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了现代著名散文家吴伯箫《歌声》一文里的句子:“感人的歌声留给人们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深处。”“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白杨夕阳红合唱团的歌声,是唱给党的歌声,发自心底,发自感情,发自每个人的心中。

白杨乃豫西名镇。昨日孔道驿站串起马蹄驼铃声,今朝新伊高速跃动自强不息脉搏音。古道新路,紧贴白杨人民的心,护祐着这千年古镇(刘志敏语)。交通的大发展、定会助力白杨经济的腾飞!
沐浴党恩,用歌声抒发对党的深情。没有新时期党的惠民政策,就没有今日白杨的繁荣。作为外乡人,我想,五万勤劳智慧的白杨人民,定会永远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信心百倍,奋斗不止。
快板书《新白杨礼赞》,形式活泼,内容健康向上。白杨新景展新颜、党的恩情似泰山。赞美家乡、产业兴镇、文化传承、以文兴镇等内容,放歌白杨,盛赞家乡,通俗易懂。身边人、家乡事,人人皆知,心里明白,接地气,入人心,不时赢来阵阵掌声。

说实在话,这样宏大的演出场面,我认为多年少有。人们一边乘凉一边看新鲜。他们更像是裁判员,在验收合唱团的排练成果。合唱团颂乡土人,抒乡土情,深入人心,比大剧团下乡演出还要热闹。
更值得一提的是,家住白杨二区的吴丙焕老艺人,今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今晩却成了团里的编外演员。台子搭在了家门口,岂不吼上一腔?他是个老戏骨,一家三代人都爱唱戏。他不识谱,但唱腔染弦。嗓音纯,音域宽,高音顶得起,低音又收得有度。他唱起来情感饱满,很有戏味,我感觉比李树建唱得还美。他能把曲剧调唱成豫剧,过渡自然、天衣无缝、变换得心应手。他唱完一曲后,不出粗气不发喘,可见功底之深。试想当年,他一定是白杨及周边戏台子上的主角。他不化妆,却把拐棍当道具,动作夸张,小伙子一般,可见他早早就憋足了今晚演出的劲。唱罢,大家喝彩声一片,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给以点赞!这就是夕阳红合唱团的魅力,编外演员同样可以登台演出,过一把戏瘾。他们唱在自家门前,畅快,坦然、自豪!

这一晚上的节目真多,有将近二十个。戏、歌、舞蹈、快板、乐器演奏等,样样不缺。演出一直持续到了十点多钟,观众还久久不愿散去。
我踏足白杨这块热土,倍受感染,饱了眼福,滋润了心田。白杨夕阳红合唱团给我、给白杨人民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意义非同寻常。演出结尾,一曲《难忘今霄》的优美旋律,久久回荡在白杨树街的夜空。
首次相遇白杨,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丽难忘的夜晚!

作者简介:张保国,1954年1月生,宜阳县香鹿山镇人,18岁从事教育工作,2014年退休,爱好文学、书法,热心公益事业。

主播简介:吕丛利,宜阳县白杨镇人,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

(本期编辑: 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