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党的红色基因 大力弘扬三线精神
原创首发
文/薛岩峰(山西)
本文图片 作者提供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山西三建建企七十周年。穿过历史烟云,望向太行西麓,山西三建始建于1952年,为建设国家重点国防工业项目而诞生,历经萌芽、奠基、发展、成熟、升华五个阶段,于和平年代励精图治,于改革开放时期创新求索,于新时代争创行业一流。七十年来,企业融合多种文化,汲取海河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三线精神、大庆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援藏精神等,凝练升华形成“建德、建友、建业”的“三建核心理念”。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企业在三线建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听党话、跟党走,弘扬三线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
三线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在国际冷战的背景下开展的备战和工业迁移运动,也是新中国奋斗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历史和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者们在三线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和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精诚合作和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攻坚克难和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
公司坎坷起步于祖国百废待兴之际,前身为国务院第二机械工程部长治第六工程处。900余名职工奋战在长治,破土建设淮海、惠丰两大机械厂。他们有的来自北京中央直属部委机关,有的来自太行太岳老八路兵工厂,有的来自刚刚告别战火硝烟的军营,有的来自泥瓦匠之乡的河南林县,更多的来自仍热衷于“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晋东南乡村农家。这支队伍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哪里需要哪里安营扎寨,几经更名重组,但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履行社会责任。1962年,山西省建筑企业大整合,将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整编为山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长治工程处。1964年更名为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中断对华援助,并在中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随时有可能进犯;中国与印度之间爆发了军事冲突;孤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搞所谓的“反攻大陆”计划。针对这一严峻的局势,1964年5月,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1965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五”计划(草案),三线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1966年,沿海地区支援内地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同年6月,经山西省政府和天津市政府协商,天津市建筑工程局所辖天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成建制的三个施工队、加工厂、汽车队、机械站及公司机关的部分科室干部共1388名职工,由党委书记王玉春带队,先后于6月28日、7月15日、7月18日分三批迁入长治市,支援三线建设。这支队伍从动员到开拔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大家高举毛主席语录,挥手告别生他们养他们的海河故土和眼含热泪送站的亲人,踏上西征的专列。从此,他们扎根太行山腹地,带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甘洒热血和汗水,奋战在三线建设施工最前沿。
7月1日,根据山西省建设厅(66)建人字第400号文批准,正式将这支支援三线建设的队伍组建为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并将原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直属一队362名职工和原第一工程处278名职工归属第一分公司。捉马村旁的一座五层灰色楼房作为公司基地,也成为当时长治市的地标性建筑物。同时,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465人奉调吕梁山支援三线建设,承担了新的建设任务。
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组建后,迅速投入到长治钢铁厂的改扩建工程建设之中。几个月后,第一施工队留守长治钢铁厂承建该厂的改扩建工程,第二施工队先后奔赴850厂和屯留飞机场卫东中学,第三施工队开赴高平县丝织厂承担建厂任务,第四施工队(原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直属一队)承担晋城巴公热电厂施工任务。
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同样背井离乡,奔赴吕梁地区支援三线建设,先后承担了隰县电厂、中阳电厂、孝义火炬厂、榆次经纬厂、昔阳氮肥厂、昔阳拖拉机厂等建设任务。
长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毛主席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里写道:“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当时的长治市不如天津市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村镇。长治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如织的人流,更没有商贾游人;有的是闭塞、萧条和冷清,有的是贫穷和落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城市之间的落差,让背井离乡的职工心里增添了烦忧,让舍小家为国家坚决完成三线建设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公司决定,一方面继续大力宣传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一方面组建电影队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占领宣传阵地,为职工鼓足士气。
一支由19人组成的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把“老三篇”“公司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深受广大职工和附近村民的欢迎和好评。宣传队的节目紧跟形势、贴近生活,脍炙人口、短小精干,唱响了上党盆地,唱响了晋东南地区。这支宣传队一时风生水起,受到乡村、兄弟单位多方邀请,有时一天演出两场;同时受到山西省总工会、山西省电视台、山西省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多次参加全省职工文艺汇演,也曾应邀专场演出。
文艺宣传队的成效极其显著,号召力十分强大,最大程度地宣传群众、鼓舞群众、感动人、激励人,继续激发广大职工不忘初心、征战之志不移的政治热情,激励大家凝心聚力、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三线建设的伟大战斗中去。
栉风沐雨守初心 攻坚克难树丰碑
长治钢铁厂是公司于1966年7月接受的改扩建建设任务。厂内办公楼前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刻有周总理的题词“要像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建设长治钢铁厂”。周总理的嘱托就是命令。一线职工义不容辞,履行国企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决打好钢铁保卫战。随即,公司承建了651、652、653、654、 655、133、毛焦仓、四五高炉、加热炉、白灰窑、55列电、500t水池、200t水塔等大批单位工程。“治坡的同时也要着手治窝”,公司先后建起小学、中学、医院、百货大楼、俱乐部办公大楼和一个个住宅片区。这些工程交付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长治钢铁厂的生产能力,钢产量翻了一番,成为年产4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该项目工程质量好,建设进度快,受到山西省、长治市及长治钢铁厂相关领导的交口称赞。
公司听党话、跟党走,马不停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美丽的图画”,敢于担当重任,无私无畏,艰苦奋斗,一口气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4500厂、850厂、4402厂、4393厂、4382厂、543厂、374厂、254库、145厂、嘉丰电厂、李源电厂、长虹器材厂、人民器材厂、开源线材厂等三线建设建厂任务。国家电子部在长治市南街设有088指挥部,指挥雷常洪感动地说:“你们真是一支敢打硬仗、敢打胜仗的队伍。”山西省革委会生产领导组亲自在4402厂召开三线建设庆功大会,表彰公司广大干部职工。
850厂即国营第850厂,又称华阳器材厂,位于晋城大尖山脚下泽州县下村镇柳树底村附近,周围群山连绵,十分隐蔽,作为国营军工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难度。公司于1966年接受任务,迅速组织人力、物力, 开工建设。一线职工怀着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只为心中国富民安的理想信念。他们在大山里凿出三条几公里长的山洞,每条洞12个洞窟,每个洞窟直径25米,打成了壁厚40厘米的砼圆筒灌,内衬20毫米厚的钢板,每个罐室能装500吨汽油。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197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喜报和贺电,表彰公司在短时间内建起的850厂迅速投产,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军工系统中,生产的电子元件Q104插头座安装在卫星上,发出了响彻宇宙、响彻苍穹、响彻全世界的东方红乐曲声。“两弹一星”的背后也有公司的一份贡献!公司建起的军工厂也迅速生产了自动开伞、自动炸伞、自动导航扑向敌人舰艇的鱼雷。三建前辈也曾为海疆防御立下了汗马功劳。
4402厂属于四机部的电子军工厂,是公司于1971年9月接受的施工任务。该项目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克服恶劣环境,战胜艰苦条件,坚持土法上马,大搞小改小革,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挖夯了一道道地基,盖起了一座座厂房,仅用1年时间开工面积达3万平方米,竣工和基本竣工率达94%,与同类工程相比,工期缩短一半以上,主要分项工程优良率达86.3%,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0%左右,是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中最好的一个工地,也是进度快、质量高、花钱少、见效快的好样板,成为落实毛主席关于大包干批示的好典型。
1972年5月16日,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在4402厂项目召开“山西省基本建设大包干试点现场会”,总结推广公司在4402厂建厂工程中大包干先进经验。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生产组长韩英、省军区司令员张照运、省建委革委会主任黄祖清、第四机械部、北京军区、国防工办及晋东南地委领导等600余人参加会议。
1978年4月,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调回长治。根据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晋革发(1978)第17号文件《关于撤销省建筑工程局和省建工程公司成立省革委会建筑施工局的通知》,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与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合并,组建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自此,海河、太行、吕梁三支队伍融合在一起,三种文化交融激荡。公司的发展进入新的建制序列,职工们在技术上相互补充,在管理上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共同为三线建设接续奋斗,做出了突出贡献。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三晋大地、渤海之滨,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下他们的风采,固存着他们用青春与热血精心雕琢的“精彩作品”。他们发扬三线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无愧于“新中国建设者”称号。
三线建设历经“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到1980年底基本结束。在三线建设这项浩大的工程与事业中,公司数千名职工同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一道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汗水、智慧、青春,甚至生命。三线建设唱响了创业之歌,照亮了探索之路。三线建设就是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生动展现,三线精神就是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的鲜明昭示。
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标本,已经逐渐走入历史,但三线精神却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激励着广大三线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国企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征程中,我们要回顾历史,充分整合三线资源,大力弘扬三线精神,让三线精神在崭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释放更大的能量。
作者简介
薛岩峰,笔名薛岩,80后。山西省原平市人,工程师,做过教书匠,当过建筑郎,现供职于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
投稿须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谢绝敏感话题以及违反投稿条例,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2,关于稿费,读者赞赏金额少于20元不予结算,文章发布七天后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计算发放。没有赞赏金,不足20元的没有稿费。赞赏超过20元60%为作者稿费,带有诵读的作品,赞赏超过20元作者主播平分60%为稿费。40%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稿费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请加总编微信,方便发放稿费。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投稿视为同意此规则,诚邀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
投稿题材以现代诗,诗歌,短诗,微诗,散文,随笔,五言,七律,词……
4,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总编删除!
投稿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