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
屈化民
教师节将至,我梦回腰市。梦醒坐床,久思故乡,回忆当学生,感念恩师重。
在腰市中学,我上的初中。初一常开批判会,有个老师魏崇德,发言爱念散文诗,读着听着很舒服,像吃蛤蟆蛄蚪子。我欣赏这种文风,学用到作文当中,以致行文成个性,至今积习难改正。
初二拨乱反正,教学蔚然成风。我因用功学习好,竟被老师看成宝。
物理教师郭焕琪,把我当得意子弟。他布置作业,常加上一句: “第几第几题,屈化民不用做。”他是这样说,我却全部做,有时还多做。春天我脸长癣,恩师自配药散,给我除疾治患,还把独特配方,交我记在心上。隔三差五晚上,郭老师回家里住,就让我睡他房子。他的木板床,一坐就咯晃,一睡咯吱响,铺个狗皮褥子,挨身柔软舒服。临睡以前,我坐桌前,总替老师公干,把两沓作业改完。
化学老师杜国典,看我处处都顺眼,树为标杆和模范。他在校中心空地上,设立室外大课堂,让我和另一同学,示范做化学实验,让各班学生临场观看。
语文老师南进忠,把我看成萤火虫。常把我的作文,选作头篇范文,拿到讲台上,边念边赞扬。
数学老师丁全洲,能把方程讲说透,让我爱上学代数,补齐短板成全优。如果没有他,数学是麻达。

学校常搞考试竞赛,我总夺魁登上奖台。中学穷,奖品轻,大张白纸,卷成筒简,缠道红绳。发到手中,虽轻犹荣。
商县大荆区,注重抓教育。几次举行全区统考,我的考分名列前茅。每在区上考试出场,外校几个校长,总问我的情况,并且解释宣讲: 你与荆中潘立宏①,名扬各校最能行,如同秤砣份量重,能压秤杆定秤星。询问你俩行不行,就知大考总水平。
七八年夏,初中毕业。老师家长,满怀希望,期盼一考,雀变凤凰。赴考奔前程,考场在荆中,背馍结伴行。有的家庭,姐妹弟兄,并肩前行。有的考生,沧桑大龄,刚放苞谷笼,寻笔拜棂星。考者如流不息,好像上集赶会。翻越芋头岭,考生满路径,望去如蚁行。见阵心里扑腾,人多我咋能行?
大考两天半,答卷留遗憾。我与屈学良、殷锁婷,三位优秀生,都跨中专线,录取有点悬。经过体检,全都落选。我们不把高中念,下定决心上中专,复读争取下一年,为了尽早跳农门,早给穷家减负担,早穿皮鞋端铁碗。再说上高中三年,考不好还报中专,那样就白绕大圈。那时总怕政策变,最怕“商中”拔头尖。现在与当年上中专,天壤之别两个概念。如今“砖”不值钱,比拉壮丁都难。那时“初中专”,收的“头茬面”,录的人尖尖。也是在这一年,我哥高考上线,兄弟一后一前,红榜题名耀眼,当时轰动山川。
秋季开学以后,因为种种原由,我到四垭学里复读。此校属“穿靴戴帽”,叫“腰市八年制学校”,即在完全小学上面,办两个初中班,学制为两年半,戴“帽子”高大全。这是教育过渡期间,山区办学一个奇观。不是正规中学,条件就不好说。校舍在庙中,师住僧房中。晚上没电灯,自带煤油灯。冬天窗透风,带塑料布蒙。儿不觉母丑,生不嫌校陋,美好在心头。

新校早知我的名气,把我当成达标武器。指望一介书呆子,擦亮一个校牌子。每周开教师例会,校长都强调目标: 考上两个中专生,三个商中生,几个高中生! 所说两个中专生,指的我和魏红霞,她在二班名气大。
学校树立学习标兵,开展 “向魏红霞、屈化民同学学习”的活动。成立首届校团委,李智民老师和我,分别任正副书记。并在师生大会上,宣读公社团委的批复。这对一个学生娃来说,真是出尽风头,招来无限风光。
同窗闵东红、李存霞、薛侃让,都把我当偶像。用现在话讲,是我的“米粉”、“虾粉”、“穰(rang)粉”。他们后来补习,考上大学中专,毕业各显才干。其中闵东红,任教在西农,越教越走红,成为人中龙,去年和郭博智等精英一起,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央领导会聚一堂,领“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出名的科学家。这是后话捎带讲,真是后来者居上,转换了时空,转移了风光。无论各人咋样,师魂永在身上。
越是引人注目,我越踏实吃苦,没有翘尾飘浮。越是所谓好苗苗,越成众师掌中宝。各科代课老师,对我悉心培育。
班主任兼化学老师谷怀玉,把我看成蓝田玉。对我明显偏爱,无微不至关怀。常把我叫到师房,询问学习受啥影响。鼓励我超上届学长,当第二个谷崇让,考上中专美名扬,再给班级争荣光。有天上自习,他到教室里,拍拍我的脏脎(sa),说你出来一下。来到了院子,他拿出推子,要给我理发。对于这件事,我记一辈子。每当回想起来,仍然心热暖怀,感激师怀父爱。
数学老师屈治民,与我结下师生谊。他的辅导书,让我随便取,看完放回去。他的办公室,我能随时入,门上有锁子,可以翻窗子。放学以后,回家同走,无话不谈,好友一般。那时一周只休一天,他常利用星期天,讲大课集中辅导,刻蜡板推印资料。倾心教学撂下家务,惹得媳子满腹委屈。献出每个休息假日,为教学生全情付出。作为一个民办教师,不算加班没有报酬,只知做事不想票子,只想师责职业声誉。
有的星期日,我到西坡去,到“市中”听大课。讲课老师瞅我一眼,会心一笑并不言传,黙许我来沾光“蹭饭”。
语文老师薛平治,把好学生当儿子,总爱炫耀夸几句。常说人过百名出韩信,两班学生看化民。他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刻印,同学每人一份,来访教师收存。
严校长代政治,田老师教物理,都把我捧手上,又显摆又夸奖。
政语数理化,考试比高下。开设五门主课,学校统考五科,奖励各科前三名,力促全校好学风。每次考试评比,我得五个第一,荣获五项奖品。
公社各校初中会考,本校靠我拔取头梢。每次获了奖,老师脸生光,天天挂嘴上,促学树榜样。有次考数学,屈老师听说,中学王桂玲老师出题,他由人想题,猜到一个题,给我们解析。等到坐考场,见题心花放,暗喜师如诸葛亮,料题如神帮大忙。本队队员都沾光,我幸又把奖台上。
一九七九年,中考再登殿。考完阅评试卷,阅卷老师喜见,一份理化答卷,所得分数冒尖,都想拆名看看。统一意见,折封一看,我的名字,赫然出现,成为美谈。随后公布考分,我的总分骄人。师们帮填志愿,各显热情一片。预计榜首题名,已是板上钉钉。
中专初录“政审”一环,大队支书刁难拖延。严校长亲自出面,闯进芝麻官家院,盯着把手续办完。
中考走完程序,盼来录取通知。我以商县第三名的高分,考上报纸排名第一的部属学校。红霞考的不错,录到卫校上学。校长和老师,看成大喜事,心里美滋滋。许多学生家长,教娃比学我俩,不靠“顶替”沾啥光,靠念书吃“商品粮”②。老院里芳芳嫂子,常说教两个娃子: “大的学天时叔,碎的学锋印叔,学好了有前途 !” 程村里永润,被妈大教训,小娃一时心里不顺,跑到我家门口骂人。屈族堂叔让山,专门来把我看。他吃公粮在镇柞,平时很少回老家,闻名见识我这娃。
考上学以后,我上西坡游,到中学走走。校长李庆森,见我笑嘿嘿,掏出五块助学费,执意塞进我怀里。那时他的工资,也就四五十元。五元不是小钱,饱含师情一片。书生囊空家贫,受人滴水之恩,应当还报以盆。我在工作以后,专门提着礼品,前往他家谢恩。
那时社会风气单纯,农村生活普遍贫困。没有谢师宴,不搞啥场面。大众观念朴素简单,都说考生给老师长脸,不说为师的心血浇灌。只看学生像卫星上天,不看学校如平台火箭。都觉宠物灵性好看,忘了训养费神麻烦。都盯演员忽视导演,有失公理以点代全。在这样的情势中,我只顾扔下草笼,换上新领,翻过秦岭,奔向西京,没有登门谢师,未做任何表示。
中学毕业多年间,坐车每过根斗湾,深情向着母校看,黙黙行致注目礼,历历往事浮脑际。校在眼前,联想万千,感慨无限。十年文革,“老九”蒙灰,生活窘迫。改革开放前,师门总寒酸,办公室兼卧室,粉笔灰加土灰,半教半农“一头沉”③。八五年冬,洛南县城,一位师翁,提个空瓶,进国营商店,买调料称盐。女售货员,急着下班,心里颇烦,问买啥呀? 答打酱油。“你做啥的?”“小学教师。”“教师还吃酱油哩?”她这顺口话,真是二逑话,难听是实话,意深影响大,成了流行语,变成口头禅,讽言人感叹。西到葡萄岭这边,小生已端国家饭碗,先生身份还是民办。学生走遍东北西南,为师坚守村庄校园。幸喜后来师教优先,各级政府年年拨款,新修校舍优化硬件,师资待遇不断改善,师圆美梦转成公办。
回顾初中历程,我像一棵冬青,师是育树园丁。我如一只猴子,师是藤条梯子。苗木不修剪,咋进大观园? 猴不把藤攀,难上花果山。不能只看学的好,更要看到教的好。凭心来说,兄妹三个,能考上学,一是老师教出来的。本文已经啰嗦一堆。众师的恩典,深过谷山潭,高过二门山。我虽未报恩,宏恩记心间。二是大哥管出来的。记得上小学,我不好好学,哥为了吓我,把作业本点着。他常监督、辅导弟妹学习,是严格而全能的家庭教师。教我读诗词、背医书、学美术、练写字,别的孩子没有这福。三是贫穷逼出来的。那时每个学期,学费书钱三四块钱。家父出不起,失责“逃票”哩,叫娃上学把书念,却是干指头蘸(zhan)盐,任娃半晌哭鼻子,就是不掏半个子,我因此在初二休学一年。
静坐深思,愧对老师。从出山上学,到毕业工作,几十年间,未见师面。未报师恩,未表心言。扪心自问,自觉羞惭。
我上无线电学校,实习必不可少。第二学期几个星期,安装小收音机。本人做的产品,只要付个成本,就能属于自己。我想给谷老师搞一台,却因缺钱而伤怀。
二O一五年清明,儿子受我委托,带女友去腰市中学,跟其伯父捐资助学。他的女朋友,是哈萨克斯坦丫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留学,她给嘉宾留言薄,写下一段俄文祝福。这对我辈的母校来说,可以说前无古人,不敢说后无来者。算是留了一点作念,谈不上是回报贡献。
二O一八年冬,我从杨凌大学城,陪学弟闵东红,送其父灵进秦岭,送到闵村他家中。忽在闵府院子里,见到校长严安民。他忙着管账房,我急着回咸阳。匆匆做交谈,揣回满腹言,一别留遗撼。
想各位恩师,或年过八十,或多病体虚,或经济拮据,或辞世作古。他们如同父母,我是不孝之子。听胞兄讲述,郭焕琪老师,驾仙鹤归去,拜汾阳王府,逍遥游曲阜,夫子庙定居。老人家病重期间,哥去上集村师家视探,送去小小制氧机,老师竟要给钱哩,把人心里难受的。哥对病中恩师说,您教中学大半生,教出许多好学生。比如北街屈立军、郭村郭天锋、杜村杜百计、张涧张占民、上店子李兴运、下店子李宝民、闵村严建军、王侃处。他们都考上大学,在各界干的不错。尤其上集郭博智,可称航空顶梁柱,是国家的宝贝疙瘩,是家乡的明星佳话。师听之后脸露笑容,张嘴缓发微弱之声: 教的好学生很多,屈天时弟兄两个,郭天时兄弟两个④,一辈子都能记着。你们都是贫困生,刻苦争气人夸称,给我争光扬了名。哥听这话泪盈盈,眼酸心热受感动。
回忆当学生,重温师恩情,话如泉水涌。篇长不再多言,值此教师节前,谨表美好祝愿: 敬祝老师,快乐康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意犹未尽,词令表心 :
如梦令 . 羞惭
母校永在心间
师父恩重如山
羞愧好学生
师恩未报半点
自惭 自惭
教师节前感言
丑奴儿 . 自责
夜来梦醒手搭胸
又忆老师
愧对恩师
秋风抚头静深思
此生枉读圣贤书
怎见孔子
羞会孟子
苦笑镜里白发丝
丑奴儿 . 笑叹
忆叹当年师受辱
店遇小丑
不知地厚
老师也能打酱油
喜看而今师尊优
待遇丰厚
敬满神州
桃李鞠躬笑问侯
后记: 读者看到这达,会把作者笑话: “人家不夸自家夸,荞麦地里刺芥花。”本人笑着答腔: 华发回顾朝阳,文非哗众自赏,没有吹牛化妆。叙说真实情况,为述师生情长。苗靠园丁培养,园丁靠苗争光。二者相得益彰,共酝陈酒佳酿。启开酒坛飘香,奉献师友共尝。
谨以这篇文,献给教师们! 特别敬献母校校长严安民,班主任谷怀玉,恩师屈治民、薛平治、田德华!
如梦令 . 羞惭
母校永在心间
师父恩重如山
羞愧好学生
师恩未报半点
自惭 自惭
教师节前感言
丑奴儿 . 自责
夜来梦醒手搭胸
又忆老师
愧对恩师
秋风抚头静深思
此生枉读圣贤书
怎见孔子
羞会孟子
苦笑镜里白发丝
丑奴儿 . 笑叹
忆叹当年师受辱
店遇小丑
不知地厚
老师也能打酱油
喜看而今师尊优
待遇丰厚
敬满神州
桃李鞠躬笑问侯
后记: 读者看到这达,会把作者笑话: “人家不夸自家夸,荞麦地里刺芥花。”本人笑着答腔: 华发回顾朝阳,文非哗众自赏,没有吹牛化妆。叙说真实情况,为述师生情长。苗靠园丁培养,园丁靠苗争光。二者相得益彰,共酝陈酒佳酿。启开酒坛飘香,奉献师友共尝。
谨以这篇文,献给教师们! 特别敬献母校校长严安民,班主任谷怀玉,恩师屈治民、薛平治、田德华!

(成都无线电学校部分同学西安聚会)
注:
① 潘立宏(上图右五红衣),同年考上中专,和我(中间)及商县第一名张鹏(左四),同校同室同班。现任西京电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
② “顶替”指职工退休后,按当时政策,由其子女顶班替职,从而改变农民身份。“商品粮”是国家专供“公家人”的低价口粮,是“铁饭碗”的根本保障。
③ “一头沉”,指夫妻一方有公职,一方当农民。就像挑担笼,一头负担重,沉斜难支撑。
④ 屈天时、郭天时,是腰市中学同班学子。前者是家兄,当医生。后者是郭村人,空军大校、高级工程师,参与研制我国几代战机,退休享受技术五级(相当于副军级)待遇。其弟郭天锋,任天津市和平区街道办事处主任、书记,正处级。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网名二曲,商州腰市街人,定居咸阳市区,现在新疆创业。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臧平立先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