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的“七星坡”趣事
在古城绛州——新绛,说“衙坡”,人人都知道。提“七星坡”,不免有人会疑惑。
七星坡,位于鼓楼和乐楼之间,始建于隋唐,青石板铺就,古代通往州衙必经之路,俗称“衙坡”。所以七星坡就是衙坡。
“七星坡”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吕洞宾参加东海群仙聚会归来,看到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绛州地面气象暗淡,毫无生机,便轻挥手中拂尘撒下七颗宝石星。七星日夜散发出晶莹宝光,与天上群星隔空相映,绛州大地重现光彩。再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来了一个南方人,趁夜阑人静,蹑手蹑脚盗走了七颗宝星。七星坡从此光芒不再,徒有了虚名。
时过境迁,岁月无常。曾经威武雄壮的州衙、风花雪月的居园池竟“沦落”为新绛中学的学堂。初高中读了六年半,跑去寒暑假,在衙坡这个上学必经之路上,至少走了一万八百趟。衙坡上经历的一些有趣故事恍如昨天,记忆犹新。
“迟到”
上学时候不像现在,感觉衙坡很陡,很长。不明白为啥把学校放在这个小山似的土疙瘩上?当时就像今天一样进入了中伏,烈日炎炎,睁着个没睡醒的眼睛,顶着个晕晕沉沉的脑袋,背着一包沉甸甸的书本,心境可想而知。倒霉的是中午不留神睡过了头恰好又在衙坡上“巧遇”同样不留神睡过头的胖乎乎、小个子、留个平头、走路说话慢吞吞像熊猫似的张姓老师,然后乖乖地跟他到了教务处,写上一份检查,一份保证书。等到班主任来领“人”时,“悲惨的世界”就来临了。连骂带踹到教室,站在讲台旁,脸朝着全班同学。整整一节课,羞愧、委屈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努力地强忍着不让滴落下来。四十五分钟的课时感觉是那么地漫长、难熬。从此,在学校里,自己变得谨小慎微、循规蹈矩。除了成绩,很少再做过惹老师生气的事。
“滑雪”
学生时代有沮丧无奈,自然也有欢乐开怀。比如冬天的“滑雪”,数九寒天时节,有了大雪纷飞地助兴,七星坡很快披上了一层厚厚雪被。中下午放学,其他同学都小心翼翼地在东边台阶上慢慢往下走。我们几个“胆大”贪玩的拿块能遮住屁股的硬纸箱片放在雪地上,然后坐在上面,两腿向前伸展,两手使劲向后用力拨动。瞬间,人如离弦之箭,耳生呼啸,用不了一秒钟就能冲到坡下。还没上中学前,就听过有学生骑自行车下衙坡,失控,撞到乐楼,摔的很惨。所以衙坡滑雪也很危险,需要恰到地掌握火候技巧,在临近乐楼前几米处,要迅速向左边出口方向翻转打滚,“刹闸”降速。溜到了坡底,坡面滑,总要摔上几次才能爬起来,棉袄里面、羊毛衫上、裤腿袖口里到处是雪,但自感很“英雄”。现在想,当时旁边看见我们的同学心里指定在骂“这几个二货”呢。不过刺激、速度的感觉,现在都想再滑上一次。
“扮鬼”
还有件趣事“装鬼吓人”,中学时班里有个同学,父母是县里的头头,他胆子大,“歪”眼多。冬季,黑咕隆咚,下晚自习后我们三四个同学相跟回家,走到衙坡时,他让我们在前面等着,自己藏到鼓楼中间凹进去的门槽里。等到后面七八个叽叽咋咋的女生快到鼓楼时,他“嗷嗷”学两声鬼嚎,吓得女生们惊慌失措,异口同声地尖叫“有鬼、有鬼”,如小鸟惊恐四散,拼命往回跑。他自己却得意洋洋,手舞足蹈。稍后该同学转学,随着“鬼”去,鼓楼夜晚又恢复了宁静。
实在是没有值得炫耀的资本,谈到的都是一些“糗”事。但是从七星坡走出去的无数莘莘学子,或为官为商、为师为医、为军为民遍布大江南北,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成为祖国栋梁之材,是绛州人民的骄傲。
古人曾走今时路,今人不知古时事。默默静卧了几百年的七星坡,见证了绛州的历史变迁,记录着绛州的兴衰与辉煌。中学校门北迁,七星坡显得有些荒凉,青石板没有了往昔的光滑。
钟楼区拆迁工作已结束,城隍庙、绛州署衙落成并对外开放,随着打造5A景区步伐加快,旅游业兴起,七星坡一定会星光再现,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