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族星-秦之佩(仁智)
上海陈行宗亲秦之佩因病于2019年2月1日凌晨4点56分在上海莘庄中心医院辞世。享年97岁。
秦之佩是少游公第27世孙,抗日烈士顾振之妻子,她早年从事革命地下工作,解放后历任校长50余年……
20年前的1998年就和上海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2015年为上海陈行秦氏修谱捐款……
她的一生,为国家、为家乡、为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秦之佩女士的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2月3日上午10点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蔡伦路1200号)告别厅举行……
秦之佩女士的去世使我们感到巨大的悲痛……
秦之佩,曾是一名小学教师,教龄40年,有过连任28年小学校长及支部书记的经验,是一名阅历丰富的优秀教师……
同时,她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曾任人民代表……
她早年与丈夫顾振 一同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接电话、发传单、掩护同志去上海是他们份内之事,这一点再《烽火年华》之《一个浦东游击战士的追忆》中也有详细报道和记载……解放后物质生活逐渐充裕了,但她仍不忘革命艰苦朴素精神,一把破藤椅一用就是20多年……
17年前,80岁的她,作为一名革命者每年暑假都去中小学义务宣传,将革命精神代代发扬。
慷慨解囊为美好城市植树节捐树献上一份爱……
在完成教育育人的本职工作后,60岁的她,又再度为居委事业而辛苦奔忙,担任了11年的居委会支部书记工作……在此期间,她把居委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75岁时她再度退休,担任楼组长工作……对于摇铃、大扫除工作她总是以身作则,尽力而为,力求做到最好……
此外,她还十分关心孤老,曾经楼里的一位老人病了,她一有空就去探望老人,嘘寒问暖,端茶送药,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老人……
虽然忙于工作,但她的业余生活还是过得极为精彩……
她爱好活动,参加了老年合唱队,还加入了读报组,宣传有关法规法则,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秉承乐于奉献的精神,20年前的1998年,她不顾众人反对毅然申报了遗体捐赠,为医学事业献上她的一份绵薄之力……
数十年来一直是五好文明家庭,她要做力所能及的事直至生命结束……
她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秦氏家族不简单……
翻开《上海陈行秦氏支谱》A3页面、188页共50多万字的“巨著”,通篇“诗意”浓厚,读谱犹如读诗……
为了彰显秦家的千年“诗风”,弘扬壮怀之家国情怀,传承淳朴之田园家风,《支谱》在极为珍贵的“篇幅”中单列“诗词选”……
秦裕伯、秦梦鹤、秦惟梅、秦始詹、秦荣光、秦锡田、秦锡圭、秦伯未等秦氏后人大都喜好吟诗抒怀,好诗佳词无数……
不少秦氏后人还专门出了诗集……
《鹊桥仙·七夕》是秦观闻名遐迩的佳作,在他故去700多年后,秦氏26世孙秦锡圭和原韵填了《鹊桥仙·河桥》,先祖与后人相隔数百年续写诗篇,成为佳话。拜读精选之诗篇,爱国、节俭、勤耕、惜时等秦氏家风,如春风扑面,意境深远,教益良深……
据了解,秦之佩的丈夫-顾振,只用一发子弹,就成功发动了召稼楼起义,掀开了浦东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30年前,“顾振烈士纪念馆”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古镇正式开馆……闵行区、浦江镇两级主要领导以及烈士家属代表、烈士故里东风村代表、烈士生前母校代表、浦江镇各界居民代表都参加了开馆仪式……
在现场,由烈士家属秦之佩、顾慧娜口述,地方文史专家张乃清整理的《顾振烈士的故事》一书进行首发。这本书在全面汇集历史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生动客观地讲述了顾振烈士的故事,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也是开展廉政勤政和理想信仰教育的辅助读物……
秦之佩的丈夫顾振,原名增福,别号真火,化名秦之胥、王寄安、顾一……
他出生在上海县陈行乡顾家宅(今闵行区浦江镇东风村11组)的一户农民家庭,他少年时期崇尚正义,立志报国。
从太仓师范毕业后,在陈行小学担任教师,开始为 “教育救国”之梦而奋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校当校长的顾振,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9月到上海协助筹办“难民收容所”。
1938年春,顾振召集10余人,在自己家乡建立“抗日游击队”并号召大家研读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书,后因土匪干扰“抗日游击队”未能开展武装活动。顾振遂到召楼西南宅创办平民工厂,同时坚持抗日宣传……
1940年,顾振任陈行中心小学校长,继续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秘密发展川沙林均领导的“淞沪抗日青年团”。顾振被任命为南汇人民抗日自卫团大队长,率领部队在南汇塘墓桥一带活动,多次与日寇展开激战。
1941年春,顾振在上海生活小学任教,并保持与抗日人士的联系,介绍同志参加浦东中共领导的“保卫四中部队”……
1940年12月23日晚上10点整,顾振率部队到伪军驻地附近,顾振占据有利地形亲自喊话:“大家跟我去抗日,当汉奸只能是死路一条!” 汉奸中队长曹友民开枪顽抗,被当场击毙。伪军们在顾振的动员下,带着武器到指定地点报到……
在召稼楼南钟家宅经清点人数和武器,顾振按预定计划率队向南汇横沔进发,进入事先安排好的隐蔽地点。
第二天深夜,240多人的队伍与王艮仲、林钧领导的南汇县民众抗日自卫团会合,汇入了抗日救国的洪流……
这就是震惊浦东的召稼楼起义,顾振部队不损一个人,没丢一支枪,只用一发子弹,就成功策动了召稼楼起义,也是浦东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召稼楼起义后,日伪军对浦东一带进行大扫荡。
在顾振父母的帮助下,顾振部队的武器经过多次转移,最后由他父亲把枪支砌在家中灶头底下,子弹放在房顶上。顾振叮嘱妻子秦之佩:
“武器是革命的本钱,是生命,也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你要保管好。”
秦之佩一直牢记着他的嘱托……直到上海解放以后,她才把所有武器上缴给上海县人民政府,收据保存至今……
烈士遗孀秦之佩和女儿顾慧娜在“为和平歌唱”~上海市民抗战歌曲大联唱暨“金秋闵行”第五届上海合唱节展演上讲述顾振烈士事迹……
忆往昔,顾振和秦之佩初次相逢,是在1936年冬天。
当时,年仅12岁的秦之佩刚从三林小学毕业,顾振当时已在陈行小学执教,兼办民众教育馆。
1940年春,顾振与秦之佩订婚,同年12月初,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两人说不尽的甜情蜜意,每天晚上一起看书,如鲁迅的《两地书》、还有《延安归来》、《西行漫记》、《论持久战》、《新女性》等等。在顾振抗日思想的影响、熏陶和带动下,秦之佩由害怕革命转变为同情革命,参加革命…
顾振在《结婚周年纪念寄佩妹》中写道:
在您12岁的秋天已经认识您,记得您是个圆圆的脸蛋,扎着童化的头发,斯文里带着活泼,庄重中有着悠闲,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姑娘啊!从旁人口中打听到这是秦家的佩佩。两年后的冬天,特邀您来参加踢毽比赛,结果是您夺得了我手制的锦标,从此您又加上个“踢毽大王”的雅号。我记得您踢完后坐在楼头休息,您那红润的面孔和那灵巧的脚头,到如今我还记得,永远地记得!
1942年2月5日下午,顾振被盘踞在青浦的国民党忠救军阮清源部下亢祖周以“请吃年夜饭”为由,将他诱至北竿山,活埋于七石缸村野外,牺牲时年仅29岁……
顾振牺牲的噩耗,并没有人及时通知秦之佩,而她此时已有孕在身……
整整十年,秦之佩苦苦等待顾振的归来,却在195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等来了顾振的烈属证……
得知顾振牺牲的消息后,秦之佩化悲痛为力量,全力帮助公公支撑起这个家,把顾振烈士的遗腹女儿抚养好、教育好,继承她父亲的遗志……
在顾振去世后,顾振的二弟顾忠、三弟顾造福,顾振的女儿顾慧娜继承遗志,相继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在部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顾振烈士家属和地方文史研究者深入挖掘、精心整理了顾振烈士的事迹,并在闵行区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专题展览和报告会,拍摄了微电影……
这些成果现在都已汇聚在纪念馆内,供社会各界参观,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抗战历史……
2005年,上海市划定了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浦江镇召稼楼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名列其中……当年在召稼楼礼园内,已建有上海城隍“秦裕伯纪念馆”、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纪念馆”、“黄炎培职业教育馆”以及“秦怡艺术展示馆”等,详细介绍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此番,“顾振烈士纪念馆”的开馆,让古镇又多了一处增添文化的新亮点……
7年前,已是90岁高龄的秦之佩为学生们讲述了解放前,与丈夫一同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接电话、发传单、掩护同志去上海等故事……残酷的战争和文革期间,她秉承丈夫的遗志,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整地保存了革命战斗武器~26支步枪,一支手枪,1715发子弹和2架电话。
她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丈夫生前为她撰写的情书……
那优美的字迹,那真挚的感情让大家唏嘘不已……
她从不忘革命精神,当时已决定百年之后将遗体奉献给世界红十字会,将伟大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她说:“正值建党90周年,我的生日即将到来,可谓是双喜临门,我跟随着党前进,我还要将革命精神传递下去!”大家不住地点头,花朵似乎都绽开了笑脸……
忆当年,师生们听了秦之佩的故事,感慨万千:
“秦老师能支撑一个家,多么不易啊!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党、团员教师和学生代表都决心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革命先辈的伟大思想,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牢固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正确思想。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老党员辛苦付出的结果,他们真的行,是我们的人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