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古人曾如此骄傲的诉说着昆仑情怀!《山海经》《禹贡》《水经注》描述昆仑山往往都带有极为神奇的色彩,它高插云表,雄峻巍峨,是“天帝的下都”, 有结珍珠和美玉的神树,诸神的乐园。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但自屈原《天问》发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的疑问,“寻找古昆仑山”这一命题困扰了中国学者两千三百数十年。
“古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近几十年来,考古范围从中国找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再寻到非洲,甚至漂洋过海找到美洲。古今众学者,各依一个论据指出大昆仑是这座山脉,或是那座山脉。找啊找啊,找了几千年,找遍了全球,何处是“昆仑”? 终于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宗谜案。
上古昆仑山,又称昆仑丘、昆仑虚。关于昆仑山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圣山,最早出自《山海经》中的记载,在书中屡次提到了昆仑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现代人所知道的昆仑山,位于新疆与青海的交界处,它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横亘过西藏、青海一直到达柴达木盆地,东西贯穿了整整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该山全年积雪。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昆仑山脉不等于《山海经》当中的昆仑山,它的命名远在《山海经》之后2000余年。西汉称西部为西域,当时并不在华夏的版图之内。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在从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沿着当时被人称作“南山”的山麓自西向东行进了一两千公里,尽情领略了这座千古名山的万壑千岩、峰峦耸脆。回到长安后,他把自己在“南山”所见黄河源头汇报给汉武帝,并拿出从山上采来的玉石,汉武帝联想到《山海经》和《禹本记》中关于昆仑“大川源头”、“多玉”的记载,于是乎,便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实际上,黄河的发源地并非在今天的昆仑山,而是今天的巴颜喀拉山,这里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长江的发源地。今天的昆仑山是汉武帝借用了《山海经》当中昆仑的大名给它安上去的,严格的说它是一个山寨版的昆仑山。历代对于昆仑的勘测和寻访,从汉武帝那个时候起就是一笔糊涂账。
那么《山海经》中昆仑山究竟在哪里?我们按照《山海经》中的对古昆仑山记载,它是华夏的第一仙山,华夏先祖三皇五帝生活于此,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可以说,探索《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古昆仑山在哪里?就是在考证华夏文明的曙光究竟是在哪里冉冉升起来的?一旦被确认,古昆仑山在哪里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1:通过考古穿越三皇五帝时代
中华文明起源何处?我们可以通过多个维度立体考证。首先我们以考古为窗,以窥究竟。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主持过殷墟考古发掘,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早在1953年,就说过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民族及文化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据考古可知:中国著名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位于浙江省中部,距今约7000年,出土了玉玦。马家滨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它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在同一地域,马家滨文化后来又发育出崧泽文化和和著名的良渚文化。河姆渡、马家浜到崧泽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址出土的玉器,是长三角地区玉器的源头,它和东北地区发现中国最早的玉玦、玉管几乎一样,这是东北玉文化向华北与东部沿海传播的一个明证。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古代礼制活动中,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华夏上古圣贤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 “以黄琮礼地” 是因为地色黄而方正。我们需要总结的是:西羌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大西北,昆仑山脉的东部。西羌文化存续的时间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前,出土玉器以生产工具为主,如玉斧等。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盛产美玉的地方,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还没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概念,其宗教思想高度,落后东北地域不知有多少余年。
东北,太阳从这里升起, 青龙从这里腾空,文明从这里诞生。为什么,后世不知何方是龙乡?据历史文献推测,我国删改燔烧史书典籍的行为,应该从西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周在取代商之前,只是西部的一个边陲部落。周在文化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商,周人从商人那里学习青铜制造工艺,用商人的文字记史、祭祀,占卜,还奉祀商人的祖神。周文王大作《周易》, 其坤卦辞曰:“元亨。……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为何周文王认为,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本文图片皆录自互联网)
据我研究,因为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死,其子姬昌继位,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西周在商都朝歌的西南方,对于西周来说商都朝歌在东北方位。毫无疑问,西伯候姬昌对东北方位讳莫如深,所以西伯侯姬昌是无论如何不会歌颂东北方位的。我认为,商纣王他是应该最清楚三皇五帝的老家昆仑山在哪个方位。周人夺取江山之后,为了证明周人夺取江山的合法性,彰显周人的权威性,自商朝兰台流出的神话内容被周人系统性摧毁、删改。尤其大禹和契时期留传下来的经典必然要删改一番,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昆仑山指向了西方,因为周人在西方,文王称西伯侯。不知周朝人究竟隐藏了多少历史的真相?
我们今天说昆仑山脉或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这是一个极大的历史错误,这些地方虽然都存在史前文化,但这些地方都不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之乡。东北,在很多人印象里,一直认为就是气候恶劣苦寒之域,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其实这是荒谬的错觉。殊不知,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东北并非是蛮荒之地,属于温带地区,颇宜人居。东北最早的人类遗址是100万年前的吉林前郭王府遗址。1978年考古又发现,距今约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乡庙后山南坡洞中居住。辽东庙后山被誉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据我考证,在中国的东北方,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这块平原其实也是一个大盆地,东北35万平方公里的大盆地,才是《山海经》中的描述的昆仑山华夏祖庙地理位置。东北这个大盆地,北有大兴安岭、东有小兴安岭,南有长白山脉、西有燕山山脉,在这个偌大区域里,河流纵横,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鸭绿江、图们江、大、小凌河、东、西辽河等等,这里是东北大盆地,华夏文明史起源于我国今天的东北地区,这里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龙兴之域,应该亦是全球文明的发源地。
2:走进古籍寻真相
华夏文明的火种肇始何方?古籍暗藏真相。商朝在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华几千年文明基因在商代已经形成。商朝文化发源地,即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商朝,是由商人部落建立起来的,前后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先商来自哪里,是河南商丘,还是陕西关中,还是另一个什么地方,是一个聚讼千古、纷纭难决的历史学悬案。
其实早商来自哪里问题?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历史的民族, 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有价值的古籍的记载,同样可以正确考证出华夏文明起源在东北。
大禹的故乡究竟在东北,还是其它方位,我们还可以再采用夏朝历法特点佐证。
上古天文历法学由帝王专习, 是当时最高科技,秘不外传,它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国语·周语》记载:“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大禹本人就是一位精于测度天数制造历法的伟大天文学家。夏朝的历法是依据北斗四季指向和采用月亮运行周期规律而创造。由于夏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这个历法有一大作用,就是可以准确预测大海的潮汐。沿海各类生产活动等都受潮汐的影响,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可以指导沿岸各类生产活动。我们根据夏朝历法的特点,可以推导出,夏人与大海朝夕相处,大禹的夏都应该建在东北渤海之滨。
我们可以再举夏朝历法另一个特点加以印证之。华夏先贤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规律,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历法。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斗柄指向“寅”的方位时作为第一个月,称为岁首,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开始。农历十月,地支属亥月,“亥”的方位恰在西北,秦汉的都城正处于西北方位。为何大禹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 的方位为新年岁首呢?据我研究,大禹开创的夏朝的都城建在东北辽河流域,“寅”的方位正处在东北方,所以大禹以斗柄指向东北寅位为正月。
为何中国版图,广袤万里, 而华夏文明偏偏肇始于东北辽河流域? 因为,远在一万至八千年前的东北气候温润,(未有今日之寒冷)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美的乐园:港汊密布,沼泽众多,其西北方是开阔的草原,东北方是茂密的森林,东南方是辽阔的大海。西辽河的下游与东辽河相汇后,它们继续大河奔腾向西南流去,最终注入了浩瀚无垠的渤海。故史籍上有“负山抱海,天险足以固,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的记载,华夏先人在此风水宝地过着渔猎游牧和农耕生活。
3:玄武衔镇山见昆仑真面目
有学者提出:“《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还记载,众帝台的位置在昆仑之北。所以,要想知道大禹治水到底发生在哪里,只需要找到昆仑山、众帝台和相柳死地就可以了。这三个地方到底在哪呢?”我认为。 历来学者寻找昆仑山,皆放眼西乡,他们只要蓦然回首辽东,此山就在那百里梨花盛开的地方。
《山海经》称昆仑之虚。《说文》曰“:虚,大丘也。”昆仑丘又谓之昆仑虚。中国古天文二十八宿同样存在“天人合一” 思想。天空四方二十八宿,虚宿唯在北方玄武七宿中:“斗、牛、女、虚、危、室、壁。”虚宿在北方,下对应昆仑虚。牛、女、虚、三宿类比祭祀与宗庙。女宿喻女巫,世界上的巫师最早都是女性担任。《逸周书•世俘》:“(武王)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用牛于天于稷。”牛宿应该喻祭祀天神的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郭沫若《释支干》的考证,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中的宝瓶宫Gula又被称为“司死之神”,而虚宿一正是宝瓶座β。两者同为掌管国王之生死。
回首再考,昆仑二字本身即涵含关键信息。“昆”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昆”字上边是“日”下边是两个“人”。研究古文字的专家解释这个字的含义为:很多人共同在太阳底下。
“仑”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更接近于“侖”这个字。
“侖”这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像古时候的房子,应该代表着宗庙。
而“昆仑”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象征古人聚集在宗庙里的大型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古人在祭祀。可见,所谓“昆仑”应当是建在丘陵之上一个宗庙场所,上古帝都应该建在昆仑附近。
战国成书的《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为何谓之“东北曰幽州”? 一个“幽”字不知涵含多少信息!《玉篇》:“幽,不明。”《礼·檀弓》:“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注:鬼神处幽闇。”东北“幽州”正所谓“求诸鬼神之道也。”牛、女、虚三宿的排列恰是东北至西南走向,正对应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医巫闾山山脉。“医巫闾”何意?名称甚古,本义已失考数千年了。据我研究,蒙语 “伊克召” 读音近似“医巫闾”, “伊克召”即大庙之意。“医巫闾” 是谁的大庙?答曰:乃吾华夏之祖庙也!汉家学士却用“医”、“巫” 、“闾”这三个神奇的汉字,表示此山真面目,真乃妙不可言也。屈原在楚何官?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活动。据专家考证,屈原是楚国能与祖先和天帝太一沟通的首席大巫师,专门主持宗庙祭祀仪典。我们根据典籍的描述,《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海内十洲记》曰:昆仑“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都是方士口中被神话的昆仑山,这般昆仑山只能在天上,天宮对应人间, 地球上的昆仑山,即是-----东北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属阴山余脉,纵长200公里,横宽150公里,横贯三市,有名山峰50余座,精华部分在辽宁北镇市。此山烟云氤氲,气象万千,大有仙都架势。当代了解东北医巫闾山秀美风光与名胜古迹的人不算多,但是中国封建王朝数千年,即使最后两个朝代亦未敢轻视此山。明代《全辽志》所载:“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清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说:“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
作为华夏北方镇山的医巫闾山,其实古文献多有记载。《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舜即位分冀之东北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即为幽州之镇。”根据《周礼·职方氏》,夏禹分封九州的时候,在每个州分别选定了一座大山作为镇州之山。东北医巫闾山是镇山中唯一一座位于长城以北的大山。据我多维度立体考证,东北医巫闾山是上古全球诸大巫师集会之圣山。东北医巫闾山是三皇的道场,五帝的无虑园。华夏人文始袓三皇之陵墓和宗庙应该皆在东北医巫闾山山脉。如此,各位可知,为何在中国的北方和东北方名山数不胜数,上古大神尧舜禹唯独崇拜东北的医巫闾山了!
据史载,自隋至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帝王都要亲自或派遣官员来医巫闾山北镇庙告祭。华夏自伏羲历代帝王对医巫闾山的尊崇、祭祀一脉相承。尤其明朗的是,北方众多古老的的少数民族皆将这座镇山视作本民族的神山。值得一提的是,医巫闾山龙岗村藏有辽代两座帝陵,包括辽代大名鼎鼎的女政治家萧太后亦安眠于此神山圣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73岁高龄的乾隆,身着龙袍衮服,行二跪六拜大礼,朝拜医巫闾山庙。为何高傲无比的乾隆帝对辽界的医巫闾山如此尊崇?因为清朝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间。悠悠万载,可见医巫闾山祠----华夏祖庙的气场是多么强大。
4:医巫闾山是伏羲女娲的伊甸园
自华夏文明发端以来,辽东医巫闾山在上古先祖、先王心中一直神圣无比。《白虎通·德顺论》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古今史界公认,伏羲位列三皇五帝之首,称“百王先”。《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女娲长于昆仑,伏羲在昆仑山夜观天象,推演出太极八卦,并建立太昊部落,昆仑就此成为伏羲的王都。汉《五帝记》中记载“帝伏羲氏,都宛丘”。 那么,宛丘在哪里?《潜夫论·五帝德》记载:“伏羲世号太昊,都于陈”。 “陈” 又在哪里?汉代以降,人们误将春秋时的陈国,即现在河南淮阳当作伏羲“王天下”时的王都。然而,近几十年来考古证实,淮阳最早文化层不会早于四千五百年前,而伏羲是公元前六十世纪人,距今八千余年,由此可见淮阳并非伏羲王都。
据考古,周代有“尚西”的习惯,这是因为周王室起于西陲,姬姓宗亲迁往东方封土建国,他们必然思念故乡的方位。考古最能说明问题,那么,据考古,商王室又尊何方位呢?据长期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杨锡璋先生说:“商代王世及贵族尊东北方位,可能表示对其先祖起源地的怀念和崇敬。”商王室来自东北方位无疑,其故乡具体在何处呢?近年来,人类学家试图借助先进的基因生命科学技术,证明商人来自哪里:“我们打开C系的基因树,我们可以看出这个C系非常古老,有65900年。由于太长,我们截取一部分来看。……在7000年以上的祖源地上,多集中于东北…。” 人类基因生命科学证明,先商来自东北。商朝,从东北迁徙出去的部落,四方征战,逐鹿中原,为华夏文化奠定基础。其实,我们通过古代玉器的传播,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华夏族群的迁徙史。这要比基因学更加科学可信、更为客观精准。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华夏文明发源于东北,华夏文明的根找到了!
东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伏羲又为华夏人文始祖之首,你说伏羲的故乡能在别处吗?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昊伏羲,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章——龙。贾斌先生在《伏羲是龙文化的开山鼻祖》摘要中说:
“从史料记载来讲,号称“龙师”并以太昊伏羲氏是已知运古社会唯一“龙名”称渭部属的部落联盟首领,从部落图腾讲,太昊伏羲氏的部落是最早以龙为图腾的,从神话传说讲,只有太昊伏羲氏从出生感应到成找大业,都与龙瑞有关,从《周易》开篇讲先天八卦的通篇以龙喻道,流露出后人对首创“龙师”太昊伏羲氏的祟拜,所以笔者认为,人文始祖伏羲是中华龙文化的开山鼻祖。”
据我考证,“龙”是天文历法的象征,龙之图腾肇始于伏羲。《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伏羲是理所当然的公认的龙祖,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所推崇。伏羲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贡献,即创造先天八卦图。史载伏羲“始作八卦”,这是中国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件大事。据我研究,医巫闾山是伏羲和女娲的乐园。其实伏羲、女娲的乐园在何处?秘密早藏在伏羲画的先天八卦图中,个中玄机不为世人所悟。朱熹认为:“《先天图》直是精微,不起于康节(指邵雍),希夷(指陈抟)以前原有。只是秘而不传,次第是方士辈所相传授底。”(《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在漫长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上,有一张奇图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这幅图即为先天图,它是中华易学史上最重要、最神秘的一张易图。陈抟,(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图南,号扶摇子,他活了118岁,是他把秘传万年的先天图传出,最后经三传弟子邵雍公开流布于世。
各位,请看下面这个伏羲先天八卦图,龙祖伏羲所开辟的华夏文明的起点究竟在哪里,可一目了然。
或曰: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图,究竟是什么玩意?答曰:华夏文明起源到传播四海,上合天文,下契历法(二十四节气),先天八卦图是伏羲对属于他那个时代文化高度的概括。伏羲先天八卦图和太极图,是个整体图案,不能分离,它是华夏文明的徽章,伏羲部落引以为傲的圣物。伏羲认为,人体的脉络图和运行规律与部落地理的方位,包括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都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人与宇宙本是同根一体。所谓上古仙人,即上古大巫师,他们炼丹之术,其实是效法和模拟天道阴阳变化的规律,炼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搞明白这些内容,就能够基本参悟华夏文化的核心内容。
上古大巫师,上观天文,下考地理,中研科技,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家。据我研究,伏羲不但是道家修真祖师,他还是位身藏环视天宇“观象授时”绝技的部落首席大巫师。非常幸运的是,红山文化圈内上古大巫师的神器“符箓彩陶瓶” 挺身而出,它静悄悄告诉我们,中国巫教的发源地是在辽河流域,医巫闾山即是巫教的圣山。《天中记》卷四十引郑鲂《禹穴碑》:“伏羲得神筮而定皇策。”同书卷四十又引《古史考》:“庖牺氏作,始有筮。”《古微书》卷十二引《春秋内事》:“自开辟后,五纬各居其方。至伏羲乃有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始合之以为元。”这些记载显然已将伏羲是大巫师的事实揭示出来。女娲,传说她与伏羲是一对兄妹,又是一对夫妻,这应该都是误解。《淮南子•览冥篇》中有高诱注曰:“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女娲应该是辅佐伏羲的女巫师,这一点,《淮南子•览冥篇》文中已有启示。女娲补了苍天以后:“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 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能够乘雷车,驾龙,道鬼神,朝见天帝,无疑是典型的巫师形象。有趣的是,据专家考证,《山海经》屡次提到医巫闾山。《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据专家考证,《山海经》中,对医巫闾有“鲋鱼”、“附隅”之称。史前时期,文明初开,历史记载全凭口耳相传,从名称来看,“伏羲”“鲋鱼”,上古为一音之转。以此推测,医巫闾山乃吾华夏第一仙山,它是上古大巫师伏羲和女娲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注意的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帝颛顼这个大神又是谁呢?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原来,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据史载,帝颛顼的后代主要分成三个著名支系,其中有:“伯益族(姜子牙、秦始皇先祖)、舜族、禹族。”黄帝的孙子帝颛顼的陵墓既然在今日医巫闾山,那么,黄帝他老人家还能魂归何处呢?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遥感当年,玄风漂漂,伏羲登上医巫闾山之巅,白日以观渤海,傍晚环视星辰,他以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学识、浩大的气魄、神奇的想象,开启了华夏文明崛起的密码,自此之后,华夏文明,以巍然之姿,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在中国上古时代以来就一直流传着一副壁画,这幅壁画的名字叫做《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的人身蛇尾违背常理,《伏羲女娲图》要表达什么?儒家想弄明白,又没有这个本事,道家又不会公开揭示这个谜底。这又成全了一桩千古谜案。传说伏羲、女娲非常长寿,据我推测这两位“神巫”, 不仅医术绝伦,应该还是修练内丹功的仙人。道家千古绝学内丹养生功,应该是由伏羲和女娲传下来的。
在“西方中心论” 的影响下, “言必称希腊”、“外国月亮总比中国圆”。有学者提出:警惕“文化不自信”制约中国崛起。民国时代学术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高昂而激越的批判,以为凡中国传统的,都是落后的,就连汉字,几乎被废除,险些被全盘拉丁化,春节亦提到废除日程。其实国家之兴衰强弱,与何时过年有何关系?我非常崇敬南怀瑾先生, 只因为在南师眼里,中华传统文化是那么的美好。 文化自信的树立必须克服“文化自卑”, 但是“文化自负” 亦不可取,二者如选其一,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宁可“文化自负”, 亦不要“文化自卑”。 南怀瑾先生认为,西方科学成就,就那么点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的。
说点自气的话,就凭我们老任家一个正非先生,所创一个科技公司经历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机器的疯狂打压不但没有死,却越打越勇有极大信心战胜对手。外媒采访正非任先生, 令众多美国网友纷纷感慨他的气量以及企业家海大胸怀。
据我研究,中国是全球文明唯一起源地,古老的华夏文明肇始于东北。或曰:“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实,西方人一直炫耀的“古希腊文明” 是向壁虚构的。实际上,关于质疑古希腊文明,是从欧美率先发起的。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风俗论》中明确指出: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500年前,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俄罗斯,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今天我们的面包商还使用着的刻记赊售面包的木筹,就是我们过去的象形文字和账簿。”500年前欧洲无人识字,伏尔泰为当今世界揭了西方伪造古希腊文明的老底。伏尔泰是十八世纪人,他说的500年前,即所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当时的欧洲无人识字,又哪来的“文艺复兴”。本世纪初,又有英国学者看不下去了,约翰·霍布森著有《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约翰·霍布森先生认为,所谓的使欧洲主宰世界的许多发明实际上是从亚洲扩散到欧洲的,揭示了欧洲近代无论“科学”、“哲学”、 还是“艺术”,其源头都来自中国。或曰:为何欧洲人隐瞒其文明真实来源,虚构“古希腊文明” ?其原因与目的,即如西方有良知的学者总结:“古希腊被伪造做为西方的源头,旨在服务于西方界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我们华夏文明自从形成以来,就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局面,恰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今试一游其墟,但有摩诃末遗裔铁骑蹂躏之迹,与高加索强族金粉歌舞之场耳。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华夏文明,是一种连续性文明,是独立成熟的文明,是点然近代西方文明的火种。
3:古典文学圆昆仑大梦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相传为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全书以武王伐纣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为背景,在一百章回里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与神话相整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全系图”,这本被后人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却与 “昆仑山”颇有渊源。
《封神榜》中说姜子牙三十二岁远游昆仑山, 在三十二岁时拜元始天尊门下学道。姜子牙学道的昆仑山,是今日的昆仑山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认为,秦始皇必然了解西方的昆仑山常年积雪,不宜人居的山,神仙又如何愿意居住呢?所以秦始皇派徐福往东方渤海中寻找仙山。就连秦始皇都不愿去昆仑山寻仙药,你说姜子牙他怎么会往西方昆仑山学道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秦始皇陵墓的朝向却为坐西向东。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与历代帝王陵墓朝向不一样呢?因为秦始皇他不信《山海经》仙药在西方昆仑山那一套,他生前梦想长生不老,求仙问道,于是派遣徐福等方士往东方渤海方向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一切都说明秦始皇认为东方才是仙人和长寿之乡。
二千年前,于阗的“南山”被汉武帝钦定为古昆仑山, 首先遭到了当时史学家司马迁的强烈质疑,《史记·大宛列传》云: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清代乾隆皇帝平定西藏后,又将昆仑山改回了于阗的南山。于是乎,对于古昆仑山的确定又回到了西汉以前。自古以来昆仑山被认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首,今日依然吸引着国内外道教弟子前来朝拜。考证究竟哪座仙山是古昆仑山,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首先只要弄明白道教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一切即可明朗起来。就是说,昆仑山只能座落在历史上真正的道教起源区域。但道教起源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必须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中国最早的本土宗教不是道教,而是巫教,道教脱胎于巫教。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那么道教的根柢又在哪里呢?说起道教,给人的感觉最神秘的要数符箓法朮,东汉张道陵即以符箓水为人治病。道教第一部经典《太平经》记载,符是神授予人的信物,人得符则能见神。据2011年《内蒙古日报》报道:赤峰龙乡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彩陶瓶,经考古及历史文化相关专家考证确认,其纹饰就是后来道教行道时流行的“符箓”道术画符。这一考古学实证有力地证明,中国道教的“符箓”道术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辽河流域时期即已产生。红山文化“符箓”彩陶瓶的发现将中国道教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通过考古已经明朗: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根柢在东北红山文化圈内,并非在公认的西北昆仑山脉。可以说5500年前东北红山文化圈就已经具备了全球最早的宗教模式。
《山海经》的世界里,大巫师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他们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又能占卜未来,精通医术,洞察风水,为之后的道教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甚至将诸多玄学秘术内容和神话传说都传承给了道教。各位发现个问题没有,号称万山之祖、中华龙脉发源地的昆仑山,为何没有历代一座帝陵?历代帝王无不认为自己有如此成就都是风水宝地庇佑功劳,所以他们死后愿意葬在龙兴之地。既然昆仑山脉乃龙兴之地,为何昆仑山无帝陵?答案只有一种可能,那里根本不是三皇五帝的故乡,众神的乐园。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中认为古道教源自昆仑山下的羌戎,顾颉刚也指出道教诸神最终归属昆仑山,即百神之所在。我认为,这等结论,是闻顾二学士未曾见到东北 “符箓”彩陶瓶出土之故也。他们的依据皆在《山海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天帝)之下都”。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昆仑山是万山之祖,是神话的摇篮,是道教的发源地。 昆仑山到底在“西北”还是在“东北”,一字之差,真理尽失。
《封神演义》中在昆仑山学道的大神姜子牙,史载,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作为历史名人,宗教神仙的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伯益,在虞夏之际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后人或从其封为姓。姜子牙出生地主要有冀州说、东海说和许州说。
关于姜子牙早期活动的地方,明代文学家许仲琳著《封神演义》第十五回中说:
子牙忙至宝殿座前行礼曰:“弟子姜尚拜见。”天尊曰:“你上昆仑几载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无疑是第一主角,他最传奇的事迹,就是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七十二岁高龄下山,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结果被周文王拜为国师。后来兴周灭商,姜子牙受元始天尊委托,主持封神仪式,成了万神总领。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这里涉及一个最关键问题,即这个昆仑山在哪里呢?答案必然在东北方,不可能在西北方。只作推论是空洞的,我们必须拿出证据来。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并非空穴来风。许仲琳是依据西汉经史学家刘向《列仙传》记载所编撰: “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
刘向《列仙传》记载:“吕尚…,隐于辽东四十年”, 这句话即为姜子牙必然游学东北,最关键的证据。
《国语·周语下》记载姜、吕姓氏由来: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这句诗说的就是医巫闾山作为西周时期幽州镇山令多少修仙客所想往,楚国大夫屈原非常想到医巫闾山进行一次远游。
李頤命《黄旗堡途中,望医巫闾山,书怀》诗:“屈平词赋周公书,曾识仙山镇北墟。”屈平即屈原,他的《远行》诗中提到了“微闾”,也就是医巫闾山。
洪受畴又有《过医巫闾山下,书怀》诗云:“仙人琪树春风近,处士幽居白日闲。”瑶、琪:美玉。美玉般佳木。明·凌去翰《巢居雪阁》有诗云:“ 瑶花琪树缘边绕,玉宇琼楼向上安。 ”
晋王嘉著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南朝梁萧绮录曰:“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亦有诗云:“地弥天区,界轶海外,北岳医闾,神鬼受职,析木天街,星宿清润”。 读古代朝鲜学者诗作,可知,医巫闾山生长神树的传说,早已传至海外。
据我考索,东北医巫闾山为:“三皇故里,神农道场”。既然医巫闾山上开瑶花,长琪树,未何不能种植茶树呢?我于一九九八年,开始在医巫闾山桃花仙洞与明禹沟植茶实验,经二十余年培育茶树,现在拥有二百八十亩茶园。我曾击壤歌曰:“医巫闾山——华夏民族的母亲山,她承载着华夏族群悠悠万载文明,肩负着孕育芸芸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她那落满尘埃的时光面纱今天终于被她的后代子孙徐徐揭开,沧桑慈悲的面容再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如今,她又张开博大温暖的胸怀,为我们捧出滋养灵性的资粮——医巫闾山茶。
每当我们体验茶的芳香,
不要忘记,那是神农乳汁的芬芳每当我们体验茶的圣洁,
不要忘记,那是华夏族灵魂的沧桑;
每当我们感受茶的悠扬,不要忘记,那是祖先的血脉在流淌;
每当你端起茶盏的时候,不要忘记,炎黄就在你的身旁!
你每喝一口茶,就是在与“道”做一次沟通;
你每采摘下一片鲜叶,就是一次华夏文脉的传承;
每当你捧起茶的鲜叶,新茶的香气沁入心脾的时候,刹那间会感受到人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茶花盛开的地方就是华夏文明诞生的地方;
东北产茶了!
茶树都有了,振兴还远吗?
有茶,有灵魂!
茶在,华夏在!”
神农、黄帝为华夏人文之始祖,他们不仅爱欣赏医巫闾山上开的瑶花,长的琪树,可能更喜欢饮医巫闾山茶。
《海内十洲记》记载,昆仑山巅有处轩辕黄帝专属的祭天悟道之处。朝鲜黄㦿和李瑞雨这两位学士都认为,轩辕黄帝曾问道医巫闾。黄氏在《闾阳途中望医巫闾山》诗曰:“传说帝轩来问道,曾闻老贺去藏踪”。 李瑞雨《广宁宁远伯李成梁牌楼,感慨有作》诗云:“假息延游鼎,含生切戴盆。岐翁与风后,只是待轩辕。”那么,轩辕黄帝向谁问道呢?李㴭在《燕途紀行》中有答案:“若有仙居于其间,帝轩问道广成子之说,殆似不虗矣”。
“虗”字音 xū,古同“虚”。 李㴭认为,医巫闾山是仙人居所,轩辕黄帝登上仙山,问道上古仙人广成子的传说,看来不是假的。
《封神演义》中说:广成子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道场在九仙山桃源洞,法宝有: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八卦紫绶仙衣(赤精子)、扫霞衣、诛仙剑、九门医术。
相传远古时天帝经常在昆仑山大宴群仙,昆仑山又是诸仙荟萃之区。《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王嘉《拾遗记》提到昆仑山曰:“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医巫闾山何曾不是众仙云集之山。 请看,朝鲜使者赵秉铉《登北岳》有诗则云:“阴岳巉崚冠海东,集仙奇会御璇风。”
在朝鲜使者赵秉铉认知里, 医巫闾山为海东诸山之冠,群仙集会之山。又一朝鲜使者金兴庆《次李君北镇庙桃花洞韵》有诗曰:“仙源何处是。”可见,仙人发源医巫闾山之说,历史久矣。
朝鲜科学家洪大容(1731-1783)字德保,号湛轩,他对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兵法和音乐都有较深的研究,他制造过天文仪器浑天仪,通过浑天仪观察和研究自然,并提出地球自转论,写过很多论著。200多年前,即乾隆三十年(1765),洪大容随其叔叔洪檍所在的朝鲜使团来中国。当朝鲜使团途经幽州重镇北镇区域时,洪大荣与战国时代屈原有一样性情----极慕医巫闾山,他登上医巫闾山望海寺,发出了“医巫闾山,真亚洲第一山”的赞叹。
所谓美玉出昆仑,“瑶池”中的“瑶”即美玉的意思,这也侧面反映了瑶池便是昆仑盛产美玉之山。殊不知,西方昆仑出美玉,东北医巫闾亦出美玉。据《尔雅》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晋代学者郭璞《尔雅注疏》注曰:“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也就是说,珣玗琪是医巫闾山中所产的三种美玉。医巫闾山本身就像一座玉山,因为其山体全是白色的花岗岩,远远望去,尤如玉龙游空,百折千回。
1973年,张学良将军在台北为竟然为闾山写过赋!不仅把子女的名字都带上“闾”, 还带上闾山三种美玉---“珣玗琪”。 引录张学良《医巫闾山图》赋如下 :
医巫闾山,在辽宁省北镇西数十里处。一名医无山,亦为闾山,俗呼广宁山。为阴山山脉之分支,松岭越大凌河而来者,绵亘二百余里。高援四五千尺,迤东低落为大小黑山等,高不过百尺。虞舜封十二州,以此为幽州之镇。隋以医巫间为北镇。其山拥抱六重,亦名六山。上有仙人岩,镌有吕仙像,补天石,明张学颜书刻;仙女洗头盆,高宗有刻诗。可怜松,在一片光石上,生了孤松,清高宗亦有题诗。产美名,尔雅称之为珣、玎、琪,有大庙,俗称北镇庙,供有舜妃尧之英娥二女。建有行宫,为清高宗避暑处也。略述如此,此山生于塞外,殊少文士骚人,为之诗赋。名山有幸,如蒙大千描绘,不只可传之于世,亦可传之于千古也。余为余乡谊之山庆。
这一篇《闾山赋》表达了他对家乡北镇医巫闾山的情结。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生一子,起名为张闾林,与于凤至生一女三子,女儿起名张闾英,儿子分别为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把闾山三种美玉之名“珣玗琪”都用于儿子的名字当中了。
有关于昆仑山的记载,史官、墨客文人从来就不吝笔墨。如: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再如:昆仑山上玉楼前,五色祥光混紫烟。景物不同人世界,群仙时醉卧花眠。既以浪漫笔触形容出昆仑山的浩瀚气质,又直指那里是群仙汇聚的所在。昆仑山落在地面上就是医巫闾山,医巫闾山之名涵意具多维性,非常神秘。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如果按照汉文语境注释,秦代以降“医巫”是神医的意思。先秦时代“医巫”两字又是神仙的代名词。汉高祖刘邦曾说他是闾左之人,古代以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有故乡之意。医巫闾山就是上古大神三皇五帝的故乡,以及上古大巫师、云游道士集会之圣地。
4:医巫闾山风景区暗藏昆仑谜底
昔读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说:“丘、墟,皆故所居也”。 所以我认为,《山海经》中所谓的“台”、“丘”以及“墟”,本义上都是人工所建筑的庙宇,但是历代学者因年代久远,昆仑山与昆仑虚、昆仑台、昆仑丘混淆不清了,偏偏爱将昆仑虚台丘视为自然之山去按图索骥,当然会谬之千里。《封神演义》中认为,道教领袖元始天尊所居大庙名为-----玉虚宫。医巫闾,我们若按蒙语推测,颇有大庙之意。昆仑丘、昆仑虚即为大庙之意,医巫闾即是华夏的祖庙。昆仑山即医巫闾山,昆仑虚即为大庙,她位于医巫闾山何处呢?
医巫闾山神庙,屹立于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医巫闾山东麓的丘陵之上。 据历史文献记载,医巫闾山神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始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代、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此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神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枢”铜制御匾。最后一层殿宇寝宫的殿眉正中悬挂着清康熙帝敬献的“郁葱佳气”御匾。有学者考证:“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雍亲王胤禛于康熙六十年(1721)代父去盛京谒陵,途中在北镇庙祭拜医巫闾山之神,而后游览了闾山。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后,即在北镇庙大兴土木。朝鲜使者赵文命燕行路经此地,亲眼看到了北镇庙大规模维修的盛况,心中有感慨,吟咏成诗曰:“帑金大发三千万,修饰经年役未完。制度居然天子殿,阶除曲曲玉栏干。从诗中看,他对这种大规模、高标准的维修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
北镇医巫闾山神庙历史悠长,它又是长期由道家主持的庙宇,东北道教领袖葛月潭(1854-1935)曾任北镇庙监院。医巫闾山常云集享高寿道士。三清观刘妙元道长被闾山人称为“刘神仙”, 据贾辉先生所著《医巫闾山道教史》中说:“文革前刘道长已150岁,仍鹤发童颜,老人手持一柄拂尘飘然出外云游而而去,从此杳无音信。”享世寿136岁隐仙派传人紫霞真人(俗名高虎臣1816-1952),曾登上医巫闾山,访问有闾山神仙之称的刘妙元道长。为什么医巫闾山道士享如此高寿?医巫闾山道家“洗髓功”传承人乔长虹先先生,揭秘“洗髓功”来龙去脉:
据史料记载洗髓功是远古轩辕黄帝所传下来,到汉朝,经过东方朔而整理而形成洗髓伐毛健身功法。
清末民初,在东北锦州县辖境内之医巫闾山,为关外之 一大名山;奇岩峰岚,景色甚优,寺庙道观相映成辉,有三 清道观,位于山麓,占地千坪,建筑宏伟,内多丹道修士, 观主号闾山道人。
不知其为何许人也,据其道童云:「余父 子两代,数十年来服侍观主,亦不悉其姓氏谁何,问亦不答。」 估计其年龄当在百五十岁以上。
观主冬夏着一袭葛衣道袍, 夏不挥扇,冬不披裘,目光如炬,摄人心魄。经常闭关入定, 可十数日不食不饥,其练气之火候似已至炉火纯青之境界。
偶见其吞水桶许,从口中喷出如匹练,能入木寸许。又见其 曲小指如钩,以耕牛挽之而不动,诚异人也。若观主之为人, 似诚如仙家葛洪有云:「夫草泽间士,以隐逸得志,以经籍 自娱,以修道不耀文彩,不扬声名,不求仕进,不营闻达。」 之流亚耶!
余家(乔长虹之家庭)以曾对该道观有山地十亩之奉献, 因而作者得有机缘登堂入室拜观主为师,此距今四十五年前 之奇遇也。观主授余黄老学术之「小九天」道功。此一小九 天学区分为拳、剑、功三种。「拳」名九宫、「剑」名五行八 卦九宫子午阴阳乾坤夺命剑、「功」名洗髓功。
当代道医泰斗张熙耕,道号药师道人;绰号:关东药侠。张熙耕炼士是道医堂第三代传人,医巫闾山三清观张道成道长的弟子。医巫闾山自古不但藏有长生久视之术,且三清观道医精湛传五湖。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灵山有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此灵山十巫,要数“巫咸”为著,他是何来历?据晋代郭璞《巫咸山赋》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 原来,灵山十巫是致力于采药治病的神医。实际上,医巫闾山何尝不是一座药山,我曾在《东北医巫闾山为中华茶文化之祖山》一文说过:“今日的医巫闾山,依旧是古树参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奇特无比,真乃人间仙境。据中药专家统计,今日医巫闾山药用植物就有485种,分属98科,294属,比较名贵的药材有黄芪、白头翁、远志、枸杞、人参、灵芝等。可想而知,一万年前的医巫闾山药用植物资源更是何等的丰富,她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巨大的药房。”当今医巫闾山山脉建有二十几个风景区。医巫闾山中麓有座“灵山”风景区,南与“大芦花”风景区相比邻,海拔678米,灵山包含着48处景点。
医巫闾山中麓的“灵山”风景区应该就是上古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的地方。
各位皆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之典故。《山海经》中说在昆仑山上居住着一位神仙,叫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药,嫦娥独享长生药飞升月宫。《国语·楚语下》曰:“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所谓昆仑山上的西王母,应该是居住在东北医巫闾山上一个最早发明草药治疗法的医术高明的女巫师。所谓不死药, 说的不是长生不老药 而是救命灵药, 所以被称作 “不死药”。 据我推测,医巫闾山南簏的“青岩寺”风景区,汉唐以降,是“歪脖老母” 的道场,若退回三皇五帝时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道场。
或曰:华夏三皇五帝时代,东北辽河流域的医术究竟怎个水平呢?考古可以证明,已达不可思义高度。据 2008-02-28中广网《兴隆洼考古新发现:人类8000年前就有牙医了》报告:“经过4年的研究,2月26日,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教授向记者披露了最新研究成果: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头骨口腔牙的钻孔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治疗牙和有牙医存在的实证,也展示了当时人类最高的牙治疗技术水平。”绝对出乎我们的想向吧, 简直太吓人了,早在8000年前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钻孔医牙的技术,说明辽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是医疗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至于上古兴隆洼人是用何种医疗器械钻孔,如何解决麻醉、止血等问题至今还是医学史上一个谜案。
中国神话中,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诞辰,众神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之为蟠桃会。我们都知道王母娘娘的蟠桃可是《西游记》中为数不多可以长生不老的灵果奇珍,是所有修仙者梦寐以求的至宝,所以参加蟠桃会的邀请函就是仙界激烈竞争的核心之一了。王母娘娘蟠桃园典故亦是出自《山海经》。医巫闾山中簏的“大芦花”风景区,古称海云观。我们走进“大芦花”风景区,好似在画中游,正如古人所描绘那样美好:“医闾之势,南蟠而北折,山灵竟秀,携全力以与霄汉相接,……缘萝拾径,药草皆香,山虚磬鸣,岩花微笑,遥睇仙山楼阁,挂石丈石壁上空,青画断讽,经徐闻正如武陵人苦无问津之路。”解放前海云观历年在王母诞辰三月三日为庙会日,游春求药者多达万人之众。医巫闾山道观虽星罗密布,隶属桃园村的海云观,却是医巫闾山最大道观,曾有道士300多名。奇怪的是。医巫闾山属海云观一带山上产的蟠桃甘甜味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可能就是以海云观桃园加以演义的吧。
医巫闾山与道教缘份甚深的轶事,不胜枚数,尤值一书的是,岳崇岱——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是民族英雄岳飞嫡系后裔30世孙,道号东樵子。1912年岳崇岱在辽宁医巫闾山圣清宫出家修道。1957年3月9日,周恩来总理(兼任全国政协主席)亲自接见了道士岳崇岱。1957年4月中旬中国道教界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月12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岳崇岱方丈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一届会长。1957年4月15日上午岳崇岱会长与全体代表到中南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接见并合影留念。 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春全国掀起的“反右”斗争政治运动的浪头波及道教界,1958年4月岳会长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5月间离京返沈阳太清宫,不久含冤离世,享年70岁。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岳崇岱方丈一生爱国爱教、光明磊落,堪称一代杰出的道士,至今仍为广大道众所思念。
昔有一门徒问曰: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所说:“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按照先生所论,吕尚为避纣之乱,隐辽东诸山之冠的医巫闾山中,拜访仙师,习武、读书四十载。那么,医巫闾山北连阜新境域山脉,此山巨大,吕尚隐此山何处洞府呢?答曰:我且以海外古诗作答:朝鲜使者赵秀山咏医巫闾山《桃花洞》有诗云:“天外尙迟归汉使,山中应有避秦人。”另有 朝鲜使者金熤咏《桃花洞》别有妙趣:“古广空明洞府新,数家栖泊避秦人。桃花流水通齐海,莫遣渔郞更问津。”吕尚乃齐国创始人,所谓“桃花流水通齐海”, 他不隐闾山“桃花洞”府,还能隐何处洞府呢?众徒大乐!
我们不禁问曰:古代朝鲜学士对医闾仙山何以所知甚详?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去了朝鲜半岛,史称 “殷氏箕子王朝”。 箕子为何回东北?这是千古谜案。早在30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就写下了《夷夏东西说》,提出了商族发迹于东北: “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商之先祖已据东北为大国矣”。 1973年,在辽宁喀左县北洞村二号坑出土了“箕侯”方鼎,是箕子遗物。 商亡箕子退回辽东,考古已经明朗。由于周武王怕久居老家且有号召力的箕子招兵买马“反周复商”打回中原,便命其弟召公奭把箕子赶向更遥远的东方。因此,箕子被迫又率殷商遗民一直向东奔,最终翻过长白山踏上了半岛,看到朝阳映照在岛上,碧草鲜花,山清水秀,于是就将该岛命名为“朝鲜”,然后就在“朝鲜”定居了下来,建立了古代朝鲜的第一个王朝。古代朝鲜与箕子所带去的殷商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朝鲜历代学者远承殷商典籍与传说,他们应该对古老的医巫闾山文化的研究显得更加透彻。
我认为,巫教发源地就是华夏天文历法的发源地。史前文明都由大小巫师们掌握。上古时代,医巫闾山不仅是上古大巫师主持祭祀天神的宗教场所,它亦是欧亚大小巫师云集,观测天文创造历法和修仙讲道的圣地。医巫闾山-----神仙的大本营,据《吕洞宾年谱》记载:1200年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登上此山,终于实现“了却归空大道” 的夙愿;1000年前,辽太子耶律倍载着万卷珍本图书,在这里建起中国北方最大的私人藏书楼;800多年前,元朝重臣耶律楚材幼年随母在闾山苦读诗书,研习治国经略,成为辅佐的贤臣名相,功绩千秋。姜子牙博学多闻,成为西伯侯首席智囊,辅佐武王伐纣,建立霸业,历史上是一个像神一样的人物。《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医巫闾山走出去的不仅有元代贤相耶律楚材,还有元代神仙张三丰和西周大神百家宗师太公姜子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在任中龙眼中,东北大盆地自古富饶,有无尽的资源。在任中龙眼中,中国的月亮比欧美的月亮圆,中国的月亮属家乡的月亮最圆。伟大的人类导师,恩格斯有句格言:“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此格言对于今日其意义亦非常深刻。”做一个学者亦要有“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敢转东北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卑感,为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自信感。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激情,我们就一定能在振兴东北征途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任中龙(原名輝),字长生,雅号腾云子、东郭先生、闾山茶仙。此文于公元2022年7月28日,撰自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八斗园五车书斋,结稿于8月10日医巫闾山茶园。
公元1998年,任中龙植茶医巫闾山,并开讲红学(中国沈阳出版社和美国学术出版社皆有著作出版)、易学、和医巫闾山文化。他是位开宗立派人物,开创了东郭先生红学,改写了东北无茶的历史,创建中国最北茶园---医巫闾山茶园(北纬41.22度),被中国茶界称为东北茶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