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如风的時光里,有一抹浅浅的期许,願云轻而舒卷,鳥飞而自由,我每天经过的路上,有涓涓小溪流,扑面花香蕊。 时间不觉累,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它似岁月间跳躍的光影,点点碎碎,让人喜欢却抓不住,让人无奈又舍不下。生活的过往今朝里,或许有很多难以说及的遗憾,但人生的路途中,却难免一步步踏前而行坚持,所以,这风雨兼程的浮世间,多拾一些角落的舒然,來淡去一些莫名的感伤。 八月,如风的時光里,願生活靜安,日子简单,希望在我们晨起的迷蒙里,有阳光溫暖而來,微风轻缓而吹,在匆匆奔途中,轻卷一抹闲,靜待人海里。

人生太短!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如烟花般瞬间消散,留不住,也难重來,一旦結束,就是永远!一生太短,別明白太晚,吃了就吃了,別后悔,爱就爱了,別记恨。结果怎样,后來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了过程。一生太短,別留下遗憾,想做什么,就做,想念谁了,就见,想去那里,就去。不要迟疑,不要等待,等來等去,一事无成,等到最后,全是悔意。时间匆匆,一生太快,眨眼,時光就留在从前,瞬间,時针又走了一圈。一年又一年,飞逝而过,好好珍惜剩下的时间,活好当下,不负流年,善待自己,过好每一天!

以前我喜欢看日出 ,因为日出之后就是美好的一天 ,后來喜欢看日落 ,因为日落以后就是黑夜 ,現在喜欢靜靜黃昏晚上,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它却叫黃昏,美好而又略帶伤感,像极了人的一生,总在风蜡残年時,才明白靜而不爭的真谛。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一首难以磨灭的歌曲,曲中意境却是一輩子都无法割捨的黃昏,摊开的手掌心,抓住了落日的溫存,我用文字写着的遐想,亦然万种深情,我在暮色中醒來,可时间总是不经意地偷去许多,在平靜的日子里,黑夜和白天一一道別,它遗忘在世间的某一个角落!

我们在形容季节轮转常用「一叶知秋』,谓看见一片落叶.能知道秋天來临。《淮南子,说山训》言:「以小明大,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我引述唐人诗:
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当光阴不舍晝夜,夏日悄悄溜走;当藤蔓释放着最后的葳蕤,尽显着最后的靜美,拂过花紅柳綠,拂过秋水长天,不知不觉间,秋就这样帶着絲絲涼意大搖大摆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我一直喜欢秋天,不只因为它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更喜欢它不驚不扰,給人传遞出的那种絲絲薄涼的舒服之感。虽然历代诗人说秋是个伤感的季节,但它体現出來的淋漓尽致的美,却包容了一切,让每一个读懂秋天的人,读到的是秋的一份品格和內涵。

“乐善不言因果事;养心有取老庄书”。因果,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指佛教用语,因缘与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上联是说,我不相信因果报应,但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去做好事,也不讲究会有什么善果,得什么好报,因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种“乐”。“养心”,就是修养心神。怎样去养心呢?下联说得明白:“取老庄书”。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始于汉,盛于魏晋以后。下联是说,养心就要取老子和庄子的书来学习。寡欲知足,淡泊全神,此乃老庄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楹联新话》对此联十分赞赏,称它“句法苍古,妙造自然”。

说到底,人生本就难有圆满,该忘的要忘,该放的要放。遇到歧视和误解时,不必太在意;爱而不得时,也不必太强求。有人懂固然很幸运,没人懂亦是生活常态。生命中所有的遇见,都只是过客一程,最终的人生路,还是要靠自己慢慢走。愿我们都能收回对他人的期待,做好自己。哪怕无人能懂,心中也自有力量。

令人伟大的, 不是财富, 也不是家世淵源, 而是他高贵的品格及情操。------奧維得
历代的聖贤.向來不忧慮本身的贫穷与卑微, 也不特別重视富贵和荣耀.对他们來说. 富贵如浮云.无不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不以虛的的言行矇骗他人, 处处显示着高风亮节的气概。当今的社会,令我由衷敬佩的人,不是地位有多高, 干了多少丰功伟业, 或者驚天动地的大事; 而是品格高尚、忠于职守、並且默默行善的人; 那怕是一件小事,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做到了最好,达到了极致, 能夠问心无愧, 对得起天地良心, 让人如沐春风, 看到了人间的美好和希望!

善待自己,因为人生只有一次。善待自己既是一个哲学话题,又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一个人无论怎样度过一生,都是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不论选择安逸一生,还是选择奋斗一生,只要心无遗憾、自己快乐就是最好的善待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但人生的选择一定有多次,选错了,可以重来,只要心中有目标、思想有信心、行动有毅力,相这一次人生可以过成多彩的一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意思是说: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为人,他的学识,他的高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言必信,行必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学礼,无以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无不放射着孔子思想的光芒。德是为人之本,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一个品格高尚、正气浩然,修炼好自己的人必然会产生强大的人格魅力,威望不言自高。一个人只有洁身自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才会在别人心中树立起好形象。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绝不能为一时痛快,乱夸海口、轻许诺言。轻诺必然失信,失信必然失威;轻诺寡信,别人就会戳你的脊梁骨。做人不要太固执,不要凡事刨根问底,不要得理不让人,不要企图改变他人,不要以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学会理解最奇怪的事物,学会欣赏与自己距离最远的艺术风格,一句话,学会随便,随便才能宽容。

在这搖搖晃晃的岁月中,在这客气冷漠的城市里,不会有人太在意你的离开,也不会有人太驚喜你的到來,生活本來就是冷暖自知,世事本來就是遗憾无常,不悅去感伤昨天,也不要太执着于过往,你用年轻青春和伤痛換來的自己,一定要配得上这余生悠悠時光,在这大雨滂沱的世间,你要独挡一面,笑看过往,你要前行无畏,勇敢倔強坚持,胜利一定属于您!

经历一些事,才知为人不易,遇见一些人,才懂人心难測。身处这个社会,越长大越老越世俗,越現实,以前年青不懂,現在越老越成熟越看透很多,明白了天会下雨,人会变老,人心难猜,真假难辨。生活的无奈,社会的殘酷,让我们不得不伪裝,让我们不得不提防。人心,都是相互的,感情,都是互給的。如果你的真心暖不熱他的良心,那就不要再作践自己。如果你的付出得不到他的在乎,那就不要再继续维击。天会下雨,人会变,情会淡漠,心会远。不值得的人,別再留恋了,不真心的人,別再付出了。人生短短几十年一恍就老,要把时间和精力給值得的人,你才能收获真心的感情,你才能得到真正的珍惜!

秋天,給人的感觉,总是充滿了诗意和期待。初入浅秋,秋味尚浅,不觉明显,但是初秋的感觉是不能少的,淡淡的风,柔柔的云,涼涼的雨,夏花尚未荼蘼,空气里还氤氳着幽幽花香。几片未泛黃的叶子,迫不及待跳落在明丽的阳光下,裹挾了一身诗意,正与浅秋共舞。她们的身体轻盈,依旧帶着夏的余味。時光如水,潺潺流淌。一年复一年,一季复一季,转眼又是一个秋天的蒞临,夏的蓊郁在季节的遞嬗中悠然而去,時光就这样从容淡定的來來,又去去,靜美无声。

老子曰:“大巧若拙”。拙者多下笨功夫,日复一日,耗时费力,但在成功的道路上,真正的巧恰恰是无数拙的积累。现实中,有的人想学习却不愿下苦功夫,追求速成。相反,一些守拙者心无旁骛,积少成多,往往笑到了最后。古语有言“文以拙进,道以拙成”,被毛泽东赞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便是尚拙的典范。研究学问,他“读书不二”,一句不通,不读下句。领兵打仗,他“结硬寨,打呆仗”,下笨功夫挖战壕、筑城墙,攻下一座座城。没有量的积累,就难有质的变化,很多时候,笨办法就是好办法。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就能破天下之至巧。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在为青少年写的《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中的序言写了一首诗:“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守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旦立下愚公志,使出移山劲,不见成效不收兵,如是,则成功会越来越靠近你。

俗语:老人招人嫌,老祖宗说透人性,道尽社会现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孝观念就非常深厚,身为儿女更加需要理解父母含辛茹苦,而在晚年之时,能够让父母不在劳累、颐养天年是我们的责任之一,而这正是孝文化的体现。但是在生活当中却有这么一俗语在流传,叫做"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向来以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为美德的民族,为何会出现"老人招人嫌"的现象呢?这句俗语前半部分老人招人嫌的意思是说,人到老了之后就会遭到子女的嫌弃,其实不管是贫穷的家庭还是富裕的家庭,到最后就会嫌弃老人这一点,却基本大致相同。虽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这种不孝顺老人就是不对的,是有违做人基本原则的。在当时的古代社会,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也不高,等到人老了,自然就得在家里面了,长时间这样的白吃白喝,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厌倦。再加上那时候战乱频繁,很多人都是没办法吃饱饭的,又怎么能去照顾家里面的老年人呢?在古人看来,乌鸦尚能反哺,羔羊尚能跪乳,身为儿女,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对他们好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听听多学习老祖宗的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老人言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都是我们的祖辈们受过苦、交过了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智慧,让我们无法不去敬畏。听老人言,是一种智慧寻根。

执念的结果有二。一是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是走上邪路不可自拔,成为另类。执念如果瞄准科学的目标,兼顾关联方的关切,所奋斗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执念表现在一个狭隘、完全利已且不科学的目标上,这种执念注定路子越走越窄,神情越来越沮丧,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里疏导,心里健康必然受到损伤。佛教中有“放下执念”之说,总感是消极的,放下不能不设条件、不加以分析、不予区别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施以办法。比如,修行者没有执念之毅,何以修成正果?执念是双刃剑,表现在对的方向,能走向辉煌,表现在错的方面,会误入歧途。

我们的命运如同种子一般,上天默认给了我们一塊土地去种。 我们只有通过努力的浇水,施肥,拔草,驱虫,才能把这塊地种的更好,而读书,修行,积德,风水,便是这些浇水,施肥,拔草,驱虫的过程,虽然你命中可能只是一袋土豆的种子怎么努力也种不出來向日葵,但是至少你可以让土豆高产,毕竟土豆也是可以吃的。
自天佑之,无往不利。 不是说上天保佑你,然后你就什么事都順利了。 而是告诉你,你得先自己努力,然后天才会保佑你,之后你才会无往不利。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希望。 命理帮你认清現实和自我,銳意进取才是主要的。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
从來富贵入凡塵。

心是人的灵魂,信心是人的支柱。真心是人的品德,善心是人的天堂。而一心一意,是一种执著,一种沉默,一种忘我的心境。不去解释,有时解释是一种掩饰,让时间证明是非。不去伤害,因为伤害是一种痛苦。不去挽留,有时放弃是一种考验。不懂选择,再努力也难以成功。懂爱的人,才知道珍惜。懂心的人,才知道可贵。懂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懂感激的人,才能心善。懂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报。懂坚强的人,才能承受打击。懂感情的人,才能得到真爱。懂人情味的人,才能得到尊敬。

从书上描述晚年的杜甫,生活艰难,在陆地上再也沒有安身的居所,只能以船为家,漂泊江上。残废多病,生活窘困,他就在魚市上摆摊卖药。不久,杜甫遇到了同样流落潭州的李龟年,回想起十四五岁和他的初次見面,似乎成了生命走到尽头的一个征兆。话说杜甫55岁時客居夔州,肺病、糖尿病、风痹等各种病都缠身,最后耳朵聋眼睛也蒙,牙齿也掉了一半,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此時的他,仍然笔耕不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是他对艰苦生活的无奈慨叹;
喧喧道路好童谣.
河北將軍尽入朝。
是他以为国家統一時抒发的欢悅之情。人到了末年,似乎只剩下回忆。洛阳是杜甫长大的地方,是帶給他声名、让他开阔眼界的地方。在他上树摘棗的年纪,他的诗文就已经在洛阳显露頭角了。美好的回忆不断闪现眼前,似乎隐隐預示着,一代诗人就要隕落了!
长安十年不得志,数年流徙艰苦路。
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位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总是在想,国家什么時候統一呀?人民什么時候才能不被盘剝呢?可是等到他逝世于冰冷的江水之上,也沒能实現心愿。在杜甫一生短短的59年里,前半生狂放自傲,享受着洛阳城的繁盛富庶,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可身处乱世,让他总是漂泊困窘。然而杜甫却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走近了人民,成为一代「诗圣」。就像元稹所说,自有诗人以來,沒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爱国爱人民!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