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为什么这么伟大--- 阅后感
作者:郁培培 朗诵:沈虹
塔里木河曾经伴随着我们十万上海知青走过了40多个年头。这40多年我们经历了离乡愁思,饥饿负重,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边疆的生活锻炼了我们,时势造就了我们。我们与当地的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与塔里木河一道成长、成熟。永不停息的河水同我们体内的血液一样深厚绵长,流淌不息,带着这样的情愫我有幸阅读了作家杨东的长篇散文---塔里木河为什么这么伟大。
我被这篇文章大气的写作风格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所吸引,他所涉及的历史地貌环境太丰满、太震撼了。他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又震惊的场景里。阅读其文,就像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在你的眼前闪过,让你感受到其历史文化和江河变迁的魅力和塔河两岸处处赛江南的惊喜,让我们领悟了塔里木河为什么这么伟大,进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塔里木河出自天山和昆仑山之间,蜿蜒俯卧于古中海和塔克拉玛干两片“海”之上。塔里木河北倚天山,南靠昆仑山,横亘塔克拉玛干,被冠以“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其气势之宏大,气度之不凡,自有其其魂其魄。由内向外显现,名至实归;其脾之刚烈,行为之桀骜不驯,得到了无疆“野马”的绰号,自有其资本和资格,被称之为“生命之河”,绵延不断,旺盛不衰。塔里木河“母亲之河”,伟大宏壮,温暖慈爱。
文章中也介绍了塔里木河是世界第五大内陆河,中国第一长的内流河,长度仅次于长江,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保护神,是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伟大的河流滋润了伟大的土地,养育了伟大的人民,塔里木河就是那么伟大。
创作期间,作者为了达到作品的真实性,可看性,展现他主要的精神,作者熬过了多少奋笔疾书的夜,走过多少荆棘铺满的路,有些地方人烟稀少,甚至还有危险,为了寻找塔里木河源头。他还亲自勘察了一些实地和山河地貌,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相契合的创作灵感。作者从塔里木河的由来以及他的历史地貌特点,用了较多笔墨向读者做了全面的介绍。作品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收集了许多有关考证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塔里木河的形成和奇妙。读后让人感觉气势恢宏,眼界豁然开朗,原来塔里木河的诞生发展有那么多的曲折历史,有那么长的历史形成而显示出来的独特地貌。作品如人人如作品,谦恭百川,如果没有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深刻大气的作品呢?
作者倾注了对塔里木河的敬畏和感恩。他不怕困难,执着坚持的精神,令人钦佩,此文播发后广受好评。
作者在文中特别有感触的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可以不伟大,但是不能平庸,一个人可以是不伟大的人,但是不能没有伟大的胸怀和眼界。作者从小在坎坷艰难的环境中长大,发奋,要强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他心里。喝着塔河水长大,在天山脚下成熟,在昆仑山边磨练。人的成长是这样,塔里木河不也是这样吗?
作者用那奔放细腻的笔尖描写了塔里木的发展和伟大,我好像看到了作者和塔里木河一起长大成熟、奔腾向前的影子,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开。我们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的发展壮大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作者作品立意高,写作风格大气,笔锋收放自如,如雄鹰蓝天翱翔,激昂高歌,如少女低吟浅唱,触动人心,使读者感受到江河的威严,领略到人文精神魅力。
作者写出了文章的主要精髓,通过写塔里木河的伟大,进一步突出了新疆人民几十年来创造美丽富饶新疆的丰功伟绩,彰显了塔里木河是一条伟大的河。
40年后的今天,作者又一次来到了这里,站在塔里木河大桥上迎面吹来徐徐微风,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此时正与久别的母亲紧紧拥抱,感觉历史就像塔里木河水一样,有时汹涌澎湃,有时风平浪静,虽然曲折迂回,但是谁也挡不住前进脚步!
这条河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认识,河,不就是起到灌溉作用的吗?那是他们没看到河的全部,没感受到河也是有生命的。站在桥中央,作者从少年初识塔里木河的单调和两岸的荒凉,到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树成荫,这样的巨变给作者留下了巨大震撼,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塔里木河为什么这么伟大?除了综上所说,文章还引起了我们老知青的共鸣。六十年代,知青们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需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十万知青告别黄浦江,告别亲人,奔赴万里之遥的边疆,担负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任。用一腔热血在边疆挥洒青春,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塔里木两岸,写下了一曲战天斗地的辉煌战歌。塔里木河用他那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知青们,他用甘甜的河水滋润着这些孩子们青涩的年华,用河床里的碎石细沙打磨着他们的心态。“母亲”盼着他长大成才,这个过程既漫长又伟大。有痛苦,也有欢乐,他们很坚强,把这里当做了第二故乡,融入了兵团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随着祖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脚印,塔里木河也奔腾向前,上海知青们也真正脱胎换骨,成了这里一支不可或缺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只有一个心愿,让戈壁竖起高楼,让塔河两岸繁花似锦。他们为农场起步、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农场飞跃发展的梦想和成就,就像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心中最低的理想也缭绕着天上的云,他们为了这个理想奉献了一辈子。
六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虽然都到了耄耋之年,可是他们这代人还是不改初心,无愧青春。他们仍是历史潮流涌动的小浪花,然而这朵浪花终究要随塔里木河的发展,历史的潮流,随着新疆的宏伟蓝图奔腾远去,融入世界。塔河两岸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终究有我们当年开垦时留下的第一锄头的印记,挥不去,抹不掉,因为兵团繁荣就是我们的荣耀和念想,新疆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期盼和骄傲。塔里木河是我们第二故乡的河,这种思念随着暮年的到来,深深的烙在了心里的情结越来越强烈,这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心心相印,一辈子相连。

作者简介:
郁培培,1963年从上海支边进疆到兵团第一师三团,历任农工、教师、广播员、宣教科长,1999年退休回上海定居。
朗读简介:
沈虹,兵团人, 现为新华网文艺创客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