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的 炮 壳 手 杖
作者: 宗克穷 朗诵:沈虹
总有一抹身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总有一个手杖悄悄触动着心弦,总有一份炽热的爱温暖我的心灵。
那是2006年的中秋节,我从五家渠市匆忙赶回奇台农场与父母团聚。推开自家大院门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一幕顿时给怔住了,85岁高龄的父亲竟然柱着拐杖,站在葡萄架下。我急忙上前搀扶着父亲,惊讶地问:“爸爸,你的腿没有力气了吗?”。父亲笑着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我怕你们上班的人回不来,就把你送我的这个炮壳子手杖拿出来,掂量掂量,看看好用不好用”。都说人老先老腿,我的个妈呀,吓我一跳,我还以为父亲的身体出问题了呢。
说起这个黄铜炮壳子的八节手杖,还是挺有来头的。它是吉木萨尔县武装部的一位现役首长,到了我的宿舍里,看到我窗台摆放的精致硅化木,他特别喜爱就非要抱走。我说君子不夺人所爱,拿个东西来换也行。几天后,他竟然提着个手杖来了。我一看,这东西很稀奇啊,像是得了个宝贝似的,就欣然成交了。我小心依依地转动着最低下的一个弹壳,手一拧给拆卸开了。只见脱开卯扣,中间是用一根钢筋穿的,钢筋的尽头车床有螺纹。手杖底头是用一颗真子弹,弹中间打了铆钉顶死。这样弹头戳地也缩不进去,可见军人制做过程的智慧呐。
我的父亲叫宗福业,出生于1921年12月,安徽省六安县人。父亲童年时期,父母就去世了,靠姑姑扶养成人。民国29年(1939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日寇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大地。年满18岁的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依然含泪告别亲人,随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他被编入到卫立煌独立旅。经过特务连的集训后,曾先后担任了连长,营长的贴身警卫。转战河南洛阳黄河铁桥保卫一战,独立旅浴血奋战,只剩下不到一个连的兵力。营长临牺牲前,让他撤离战场回家报信。之后,他又被编入到胡宗南的部队里。1947年,在进攻延安时,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围堵,全团及时宣布了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大部队解放青海。1953年进驻大西南四川进行剿匪,战功卓著。1956年复员,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安徽六安,担任旺升公社大队教导员兼仓库卫管。1959年响应党的号召,带队483人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奇台农场扎根。先后任隆丰大队书记、芦草沟大队书记。1986年,在奇台农场中学副书记岗位上光荣离休。2016年5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6岁。
父亲健在时,性情温和,不抽烟不喝酒、租茶淡饭,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从60—85岁,我们当子女的没见他得过大病。在他80岁的那年,我和爱人还亲眼目睹,他仍然能单手提20公斤的水,行走50米,可见其身体之强壮。
手杖对他来说,就像是个身体健康显耀的一个工具。场部农贸市场十天一个集日。他拄着手杖就去市场转一转。一群大爷大妈见到他都很客气,都知道他是老革命,又是农场建设的拓荒者。看到他的手杖都想摸摸,沾沾他健康长寿的福气。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弹壳手杖。也有一些老年人常打听,能不能买的到这样的手杖。当知道是军工产品是赠送品后,眼热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了我父亲的手中…
每每看到父亲拄着手杖的行走的背影,我的心里就像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暗自发叹,父亲真的是老了…
兵团人的智慧与气魄,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工作的精神,都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脸上。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走着。2014年,兵团成立60周年,兵团组织部的一个荣誉证书,发在了他的手上。宗福业同志:感谢您60年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抗战胜利70周年,又一个纪念章和5000块钱慰问金捧在了他的手上。 有谁记得,他们这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又献子孙。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如今,父亲已经远离我们,继续追寻他那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永不磨灭的理想和信念去了…
父亲在世时,曾多次用这把手杖,当做冲锋陷阵的钢枪端起来给我演示。“冲啊,打过金门去,解放台湾”。我说:请您相信,会有统一的那一天。
有一种手杖叫做坚强,它让我们走出困境,战胜挫折。 有一种手杖叫做执着,它让我们追求梦想,赢取辉煌。有一种手杖叫做真爱,它让我们忘记疼痛,充满信心。
看到父亲用过的手杖,我的眼里就充满着希望。国富民强,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就在前方……

作者简介:
宗克穷,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沈虹,笔名叶子,新疆兵团人,新华网文艺创客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