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导读:湘西南雪峰山脉古称大梅山,乃尚武之乡。廖耀湘故乡湖南邵阳新邵县属梅山中心地域。梅山一带是湘军发源地,历代将星如云:曾国藩,蔡锷,廖耀湘……
湖南邵阳籍抗日名将
“丛林之虎”廖耀湘
李百科 石振武
一、求学路上霸得蛮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氏(今新邵县酿溪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是蒋介石麾下五大王牌军军长之一,却是蒋介石心腹嫡系中经历最为坎坷之人。

廖耀湘幼年时期家中并不富裕,家中长辈为其取名“耀湘”就是希望他可以名耀三湘,因此廖耀湘自幼便深受家中长辈重视,祖父亲自为其开蒙。
后来廖耀湘考入长沙的岳云中学,毕业之后听闻黄埔军校正在招生,于是毅然投笔从戎准备南下报考黄埔。但是廖家为供养廖耀湘读书已经不堪重负,就连廖耀湘南下的路费都无法凑齐,廖耀湘只得加入附近的湖南陆军第三师。
一年后,廖耀湘终于凑齐盘缠,动身前往广州并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他如愿以偿。
廖耀湘在黄埔军校毕业时,民国政府正好要在黄埔军校招收一批前往法国学习军事的公费留学生,廖耀湘大喜过望,当即报名参加选拔。最终廖耀湘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在招收四十四个名额的情况下,廖耀湘赴法留学一事可谓是板上钉钉。然而廖耀湘万万没有想到,仅仅数日之后自己就接到了通知,自己赴法留学的名额被直接取消,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面试不合格。
面试考官认为廖耀湘个子太矮,如果赴法留学会影响法国对民国军人的看法。不得不说,黄埔军校对于身高确实十分看重,胡宗南报考黄埔时就曾因身高不足而被拒。
廖耀湘对此十分气愤,但是他没有像学长胡宗南一般对着考官大吵大闹,反而鼓起勇气直接跑到蒋介石的官邸门口,要求面见蒋介石。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位高权重,自然不是廖耀湘一个刚刚毕业的黄埔学生想见就能见到的。廖耀湘索性直接坐在蒋介石官邸门口的台阶上苦等蒋介石。
蒋介石听闻此事之后大感意外,便同意召见这个素未谋面的学生,廖耀湘见到蒋介石后便痛斥考试不公,还以同样个子不高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做比喻。
蒋介石得知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与民初军事家蔡锷是同乡,于是便以蔡锷的军事著作考验廖耀湘,结果廖耀湘对答如流。蒋介石爱才心切,特批廖耀湘赴法留学。
廖耀湘从法国留学归来之后,便加入了大名鼎鼎的教导总队之中,担任旅级中校参谋一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蒋介石嫡系。
二、纵横抗日战场
抗战时期,廖耀湘一共参加过七次大战:淞沪战役(1937年秋);南京保卫战役(1937年冬);广西桂南昆仑关战役(1939年冬);中国远征军援缅甸时期(1942年春入缅),参加过同古、叶达西、曼特勒战役;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期(1943年10月再次入缅),参加过百贼河、大洛、孟关、卡马英战役;伊洛瓦底江索卡道之役(1944年11月);参加1945年5月湘西会战至抗战胜利。
三、廖耀湘主要功绩
(一)、血战昆仑关

1938年初,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第200师,专门在法国进修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9月,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廖耀湘转任22师副师长。
1939年11月15日,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廖耀湘随部参加昆仑关战役,他亲率64团,一举攻占位于昆仑关南面的日军马鞍山阵地,切断昆仑关守军与南宁日军的联系。为第5军歼灭守军创造先决条件。桂南会战结束后,廖耀湘被提拔为新22师师长。
1939年12月18日凌晨,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灭日军第21旅团5000余人,第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日军昆仑关一战,是继南口、平型关、忻口、临沂、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部队伤亡很大,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被击毙198名,被打伤469名,下落不明16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0%;第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被击毙176人,被打伤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4%(日军统计)。
(二)、远征印缅
1942年3月,廖耀湘率新22师入缅作战。在平满纳战斗中,新22师承担阻击日军、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廖耀湘决定利用当地有利地形,采取逐次抵抗战术,命各部队交替掩护,将阻击埋伏与游击战术相结合,不断袭击日军,使部队以极小的损失成功牵制日军12天。
1942年8月,新22师奉调印度兰姆伽接受美国顾问训练,并换兰姆伽受训时期的廖耀湘装美械,鉴于第一次入缅的惨痛经历,廖耀湘在部队接受训练时,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深入原始森林考察地形,先后编定《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战法》、《城镇村落战斗》各书,并结合自己的军事理论修养及实战经验教授给各级部队长。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总部制订了《缅北作战计划》。根据计划,驻印军发起攻势后以新38师揭开反攻缅北的序幕。12月28日,新22师65团投入作战,其任务是解救困守拉家苏的新38师112团第3营,随后向大洛进攻。65团团长傅宗良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攻日军大洛据点,于1944年1月21日发起突袭,并将回援的日军第55联队第3大队予以重创,拉家苏之围遂解。

根据驻印军总部命令,新22师接下来的任务是作为右纵队,与新38师相互配合向孟关发起进攻。廖耀湘受领任务后命64团直攻拉征卡,66团与65团主力会攻腰班卡,65团一个营向隆肯迂回。2月23日,新22师先后击溃日军据守腰班卡的第56联队主力和据守拉征卡的第2大队,随后64团对孟关发起猛攻。廖耀湘则亲率主力秘密南下,向瓦鲁班、秦诺推进,切断日军退路。3月3日,64团攻占孟关。15日,新22师主力在战车第1营的配合下攻克坚布山北方隘口--丁高瑟,随后又继续以正面进攻的方式攻占坚布山和高鲁阳,64团乘胜攻占沙杜渣与新38师113团胜利会师。孟拱河谷的北方大门被完全打开。
4月4日,驻印军总部又继续下达"奇袭密支那,向甘马因、孟拱全速前进"的命令,其中新22师配属第50师150团、战车第1营等部向甘马因攻击前进。10日,新22师按计划发起进攻,接连攻占瓦康、瓦拉渣和英开塘。日军被迫退守马拉高和索卡道,企图阻止中国军队攻占甘马因和孟拱。5月30日,新22师攻占马丁瑟高。6月10日,新22师又在新38师一部的配合下对甘马因发起进攻。经五天激战突入城内,胜利完成任务。25日,新38师主力攻占孟拱,随即由新22师接防。战后,廖耀湘被提拔为新编第6军中将军长。
为了尽快打通中印公路,驻印军总部于10月10日下达新的作战命令。其中新6军作为中央纵队经和平向瑞古地区推进。作为主力的新22师发起进攻后很快就完成既定任务,并乘势攻占曼大和八莫南郊的康马哈。至11月17日与新38师113团合攻八莫。21日,新22师又对瑞丽江发起进攻,经八天激战成功渡江并攻占新维,切断腊戍至南坎、畹町的日军交通线。
新6军连战皆捷,廖耀湘因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政府授予他自由金质勋章,英国政府则授予他三等巴斯武士勋章。
1944年12月,新6军奉命空运回国休整,半年后参加湘西会战。6月21日,新6军司令部和所属新22师因缅北战功被授予荣誉旗。后廖耀湘和他所指挥的新6军开赴南京受降,并成为南京受降仪式的警卫部队。
七次战役都是硬仗,并逐渐转败为胜,带出了一支全美械国军精锐部队,直至光荣地成为国军接受日军投降的部队。廖耀湘本人也一路从教导总队中校参谋主任,升至陆军中将,成为国军中十分有前途的高级将领。
(三)、民族大义至上

1942年起,远征军进入缅甸后,为阻止日军攻占新加坡而后向缅甸急进直入印度,应英国的请求,中国组织了远征军,开辟了缅甸战场,当时入缅的部队士气高昂,在仁安羌把截断英军退路的日军打退,把英军主力救出重围,尔后又担任后卫,掩护英军安全撤往缅甸曼德勒地区,然后一同反攻仰光。但是英军撤出后置中国军队于不顾,头也不回地奔向印度,致使中国军队退回中国的归路被切断。史迪威透过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命令中国军队跟着英军急退入印度,但中方部队长杜聿明希望绕密支那以北地区回国。在这场军令之争后,史迪威“只要兵不要官”,采取各种措施架空、驱逐中方的中高级军官,由美军军官直接充任。蒋介石当然也很反感史迪威的做法,两个人互相厌恶。
1943年底,从开罗宣言归途中的蒋介石经停远征军驻地,主张远征军要等待英军主力一同行动,以免孤军深入。但1944年1月史迪威即带着远征军进攻密支那。蒋史两人的政治考虑、战略战术上不尽相同,又互相不信任,而远征军在后勤、军械、训练要依靠史迪威的调配和管理,当蒋史的军令不一时,廖耀湘、孙立人等中国将领就被夹在中间。
史迪威在下令进攻密支那前,曾单独约见廖耀湘,两人不用翻译,直接用英、法文进行了一场“军人与军人之间”的交谈,史迪威很直接地问廖,是否接到过蒋委员长的直接命令?而廖耀湘的态度却是不卑不亢、毫不掩饰与蒋的直接电报往来,并向史直白表明:“只要对共同的(抗日)事业有益处,只要确有把握打通中印公路,而又不使军队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他会支持史的作战计划。”由此可见,廖耀湘此时内心所坚持的最高原则是民族独立与军事理性。
在史迪威保证空中后勤支援下,廖耀湘积极与蒋介石沟通,最终领军直捣密支那,打通了中印公路。
(四)、唯一见证日军两次投降的部队
在“南京受降”前,先进行的是“芷江洽降”。
芷江是湖南怀化的一个边陲小城,也是“国统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的陆、空军司令部,美空军司令部,以及中美联络司令部和中美空军联队,都先后设在这里。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进而攻击四川大后方,故又称“芷江作战”。
“芷江保卫战”中的国军战斗力极强,不但军械得到盟军的援助,战术能力和士兵士气都得到很大的提升。1945年6月,廖耀湘的新六军奉命空运湖南芷江,作为总预备队,同时担任保卫芷江机场的重任。

战前,廖耀湘将军曾摩拳擦掌,誓将日军歼灭于雪峰山,为在印缅战场牺牲的将士报仇!不想雪峰山会战尚未结束,新六军还未派上用场,战斗以我方7700名将士壮烈殉国,击毙日军12000多人,伤敌23000多人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加速了日军投降的进程。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麦克阿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规定:盟军各战区由战区最高统帅受降。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命令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代表受降,并确定芷江为接洽受降地点。何倾向于让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部队就近受降并接收南京。但是接替史迪威的美国军事顾问魏德迈向蒋介石进言道:“日本现在还很嚣张,他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队应该有威慑力量。现在中国军队中最有威慑力的是新六军和新一军。新一军还没回国,新六军就在芷江空军基地,到南京几个钟头就行了,应该让新六军去!”于是,蒋介石亲自点名廖耀湘率部队担任芷江和南京受降任务。
1945年8月18日下午4时,受降典礼正式在芷江七里桥开始。会场原为空军第五、第六队俱乐部,会场内右边挂着孙中山半身遗像与国民党党旗,两边贴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标语。会场内政要、士兵、中外记者140多人,早已等候在会谈厅的另一端了。何应钦宣读受降命令,整个过程历时1小时17分钟。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并在“中字第一号备忘录”上签字。观礼人群为之欢呼。
六天后,廖耀湘又率新六军由芷江飞往南京,进行正式受降和接收的准备工作。廖和新六军的抗战功劳显赫,至此成为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见证并保证日本顺利受降,保障中国抗战胜利顺利实施的重要见证者之一。新六军也成为唯一见证两次日军投降的中国部队。
(五)、给解放军高级将领上课
1948年12月26日,廖耀湘在辽沈战役中被俘,所率第九兵团六个军10余万人被林彪打散,东北解放。
两年多后,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任院长。为改善教员奇缺的状况,刘伯承决定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有才华的留做教员,并指名正在接受改造的廖耀湘请来讲课。
两人一见面,刘伯承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请你来当我们的老师,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绩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及"城镇村落战斗";二是讲讲你对辽沈战役的体会,实事求是,作战中双方的优缺点都可以讲;三是讲讲你对我军建设的建议……放心讲吧,这三方面的问题,只有你能讲,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廖耀湘在抗战期间写的这些书当年也曾由史迪威带回美国,由美国陆军部翻译成英文供美军作为教材。
开讲后,廖耀湘仿佛又到了缅甸,来到野人山,来到缅北战场。在穿越野人山时,正值雨季,道路被淹,瘴气弥漫,毒虫侵害,给养不继,医药匮乏,举步维艰,许多战士落水身亡。为避免死亡事故,廖耀湘下令,丢掉身上包袱,轻装前进。在野人山地带艰难地度过20多天,干粮吃光了,皮带也吃了,只好边走边找野食吃,最后下令将战马杀掉,切成片,分给大家,要求每天只许吃一片。廖耀湘也带头吞食芭蕉根,剥吃树皮,他一边吃,一边对弟兄们说:“为了抗日,我们一定要坚持。”廖耀湘率部顽强坚持行军1000多公里,穿越野人山,抵达印度列多,创造了奇迹。1944年4月,廖耀湘率部队参加孟拱河谷战斗,歼敌1万余人,并缴获大量枪炮车马等军用物资,创缅甸战场歼敌之最,扭转了缅北战局。台上的廖耀湘讲得出神入化;台下的将军们听得如饮甘露。一堂课讲完,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抗战开始,我国损失了3000万平民和300多万官兵,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战胜日寇的战役却不多,主要为:一是1938年春鲁南的台儿庄会战,一是1939年桂南昆仑关会战,一是1941年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一是1944年6月的缅北会战。而台儿庄、昆仑关、长沙会战国军动用了八九个军的兵力才打胜了仗,唯有缅北会战只有新六军、新一军及英军空降旅参加就歼灭了日寇的十八师团,打通了中印公路,廖耀湘也由此成为一代抗日名将。
(本文源于薪火抗战历史文物博物馆)
编后:资江长流,时光如烟。让我们记住那段非凡的历史,记住那个熟悉的名字……
《大刀进行曲》(中央乐团).mp3
作者简介:李百科,黄埔抗战老兵后代。致力于抗战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整理。薪火(湖南邵阳)抗战历史文物博物馆馆长,薪火(邵阳)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和懋(长沙)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搏命梅山女》

内容提要:俗话说“降于芷江,战于梅山(今湖南雪峰山)。”《搏命梅山女》以1945年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湘西会战”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受尽欺凌、家破人亡的梅山女人怀恨而聚,很快成为一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女子搏命队,精彩地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杀敌御侮的悲壮故事。(湘西会战时,廖耀湘和他的新六军从缅甸空运回国、守卫芷江机场)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