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 丁公祠 (仁智)
来到中国云贵高原 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穿过车水马龙的筑城瑞金南路,贵州省实验中学对面,沿着美丽的南明河畔,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与恢弘大气的筑城广场隔河相望,人们谓之雪涯路。如果你能在这条现今交杂着高楼大厦与住宅小区的小路寻得一间家常菜馆,并如万千贵阳市民一样点上一道叫“宫保鸡丁”的菜肴的话,也许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条路、这道菜会与一处湮没在历史中的建筑以及它的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瓜葛。

这处如今踪迹不再、鲜为人知,只是存在于少数学者与本土历史爱好者笔触下的历史建筑叫丁公祠,曾经雄踞于晚清贵阳知名景点雪涯洞(位于今雪涯路,已不复存在)附近。
筑城丁公祠因一个曾经名震晚清朝野的贵州历史人物而得名,旨在纪念与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祠堂主人公名曰丁宝桢,乃晚清名臣,曾被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誉为“真乃豪杰士也”。
丁宝桢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伟绩”:
一是亲自制造了震惊朝廷内外的“智斩安得海”事件;
二就是其家厨创始了前文所述之家喻户晓、老少皆爱的中华名菜“宫保鸡丁”。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今天不少贵阳的餐馆菜单均堂而皇之标注为“宫爆鸡丁”,这么一来,蕴含于“宫保鸡丁”一名的文化、历史与故事荡然无存。
可是,筑城丁公祠的诞生有着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1886年,因操劳过度,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终年66岁。由于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百姓与资助家乡公益,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以至要身边的随从凑钱帮助办理丧事,方能扶柩回乡。丁宝桢死后,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这位广受爱戴的前任巡抚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彼时朝廷下旨:
“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难以想象,在号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清朝,贵为一省总督的丁宝桢临终时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安排自己的后事,实为可叹。
当然,史书和学界普遍忽视了丁宝桢经济拮据的一个重要原因乃自其于咸丰年间因贵州苗民起义,丁宝桢遂被迫举家并携兄长家眷及幼弟一众家属,总之一大家子奔波任职,并最终定居山东济南。家庭负担本就沉重,加之丁宝桢生性豪爽慷慨,动辄捐输济困,锄扶亲友并不屑敛财,最终导致以高官之家,竟过上了靠“典当”应付的窘迫日子。
临终积蓄不多(据《丁文诚公家信》,其临终时家仅余银四百两),却债台高筑就不难理解了。

提到丁宝桢不遗余力资助亲友,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贵州籍著名地质学家,蜚声中外的白云鄂博大铁矿的发现者丁道衡博士。
鲜为人知的是,丁道衡与丁宝桢关系非同一般,其父丁体文乃丁宝桢幼弟丁魁选(常用名丁梅村,曾任湖北黄州知府)幼子,也就是其亲侄子,以此推之,丁道衡是丁宝桢的亲侄孙。
据丁宝桢直系五世孙,现居山东济南的丁(垂)健先生所编《丁文诚公家信》记载,丁宝桢曾资助丁道衡父亲丁体文在贵阳购得民宅一所、田产四处作为侄子一家返回贵阳安身之计,时价需银四千一百两。对于时常入不敷出的丁宝桢而言,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见其对待亲友家人之慷慨。又据《丁文诚公家信》所述,丁体文一支安居贵阳后,自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如此兴旺,丁宝桢慷慨为之打下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功不可没。
丁宝桢的清廉着实让朝廷感动不已,加上其政绩斐然,刚正不阿,特下旨加以厚待,准建专祠。据文史学家黄万机所著《黎庶昌评传》一书载,因对丁宝桢的品德与才识十分景仰,晚清贵州籍著名外交家、驻日公使黎庶昌积极倡议修建丁宝桢专祠。
在其周旋下,历时两年,贵阳丁公祠在当时的贵阳八景之一的雪涯洞旁边顺利建成,黎庶昌欣然为之撰写了碑文。
据相关记载,丁公祠“前临南明河,庭院两进,建筑宏伟,老树蔽天”。《贵州名胜考略》云:
“有丁文诚公专祠,以祀丁宝桢,光绪十四年建。”
丁宝桢侄女婿,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贵阳人陈夔龙曾为丁公祠题联:
“南来虔拜祠堂,是蜀相一流,如瞻北斗;东去忽挝鞭,别谢公廿载,怕过四川。”
联中不难感知到陈对丁宝桢的敬仰与思念。
从此,风云际会中,隆重建成后的丁公祠开始与贵阳历史息息相关。
至1898年,距丁宝桢逝世十二年有余,曾国藩、左宗棠、丁宝桢等贤能大臣曾经殊死护卫的大清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困,李端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导的《戊戌维新》应运而生。
那场以情怀与激情开端,以血雨腥风结束的百日维新,其悲剧性至今难忘,但其播下的革新种子也从此生根发芽。
这样的中国历史大事件,绕不开一位日后彪炳贵州乃至中国史册,为自古偏居西南一隅、羸弱贫瘠的贵州挣足了脸面的贵阳人李端棻。
正是李端棻在自己主持的广东乡试中发掘了梁启超这位奇崛人才,并毅然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于之,其后更是向朝廷大力举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并坚定支持《戊戌维新》。维新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充军新疆,饱受磨难,后返回故乡贵阳,余生从此投入到家乡的文教事业中……
据史料载,贵阳人李端棻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引导光绪帝维新变法的老师,还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驱者,更是剪断中国旧教育体制的第一个人……
历史的时针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丁公祠逐渐由专门祭奠文诚公丁宝桢之地演变为公益办学之所。
如当时的贵阳市师范学校,据校史介绍,其前身为李端棻创建于1902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办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据相关记载,李端棻领衔创建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选址就在当时的筑城次南门南明河畔雪涯洞丁公祠内。
不仅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利用丁公祠办学,贵州著名中学贵阳一中前身,设立于贵阳历史上三大书院之一的正本书院的贵阳府学中学堂后也迁建于此。
据有关资料显示,1903年,正本书院改为贵阳府中学堂。
1905年,当时在贵阳具有革新思想和教育情怀的一批名宦学者、有识之士,诸如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极力向当局呈请,将筑城次南门外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用来创办新式学堂。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遂将原在筑城正本书院设置的贵阳府中学堂迁移至此,并改名“贵阳中学堂”。
后几经演变与发展,最终成为现今贵州首屈一指、英才辈出的贵阳一中,3年前,为纪念新学先驱李端棻,在贵阳一中的基础上,在筑城双龙新区又新建了一所《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
李端棻、华之鸿、唐尔镛、任可澄、乐嘉藻,这些贵阳教育史上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因办学之事均与丁公祠联结在了一起,丁公祠也因这些为贵阳近现代文教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贤达前辈们而被铭记,这一点恐怕是它的主人没有意料到的。
相较于以上贤能,身为外乡人的丁宝桢与贵阳的交集不可谓多。除了青壮年时期赶赴省城参加乡试的那些岁月,有生之年时,长期在省外主政一方的丁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好好审视与体验这个决定了他的命运的城市的大街小巷与士民人等; 鞠躬尽瘁后,他以丁公祠的形式留在了贵阳,以另外一种方式为筑城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默默地注视着这所“贵山之南”的金竹之城在历史的长卷中画出一道道云彩,直至渲染为今日的多彩贵州、爽爽贵阳。若丁公泉下有知,其定当欣慰不已……
今天的筑城雪涯路,早已不见丁公祠哪怕片瓦留存,一旁的南明河依旧静静流淌,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无声中送走了悠悠时光,荡涤了所有的是非功过。只有本地文史同好实地记述的废弃于附近草丛中的石础,静静地躺在那里,留待世人回望与追思,让人久久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