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南秋收暴动颂
李城外
一
秋暴鄂南人已远,
尘封党史旧曾谙。
百年记忆焉能忘,
先烈巍巍似大山。
二
红船破浪涛头立,
革命推波遍举帆。
尤幸北伐汀泗战,
铁军贺胜报捷还。
三
一九二七局势变,
谁怜中共度时艰。
血腥四月屠刀宰,
七月牺牲又漫延。1
四
烟雨茫苍看汉口,
中常会议挽狂澜。
南昌起义枪声响,
反抗强敌战况酣。
五
八七会议寻新路,
纠右及时度险关。
毛氏阐明高论判,
谁能执政靠枪杆。2
六
度势审时求逆转,
秋收暴动定针盘。
先行发难挑何处,
众目睽睽指鄂南。
七
点盘南鄂三优势,
政治为先少比攀。
地域无疑得便利,
平民基础亦牢坚。
八
策划密谋凭特委,
德峰把握指挥权。
上级布署堪周密,
火候一来把令颁。3
九
首当其冲南三县,
烽火燎原遍点燃。
泥腿崇阳先起义,
闹漕钟九有人传。4
十
农民自卫军初立,
队长重开敢领先。
走火擦枪遭遇战,
城隍庙外把敌歼。
十一
筹谋暴动图发展,
幸有省城特派员。
团队改编添干劲,
众推代表罗荣桓。
十二
八月中旬洪下走,
夺粮缴械又劫船。
敌人围剿反扑猛,
邻县转移两抱团。
十三
通城暴动贵神速,
宜早不宜步履跚。
天降重托何畏险,
未来元帅敢承担。6
十四
外合内应何其妙,
智破城门速斩关。
可叹顽敌刀下鬼,
孰知祸降太突然。
十五
八月二十堪入史,
成功暴动现青天。
劳农政府招牌挂,
鼓乐齐鸣奏凯旋。
十六
甘心亡灭何曾有,
突现还乡报复团。
自卫崇通辞隽水,
疾行直奔井冈山。
十七
此起彼伏不可挡,
如荼如火是通山。
四乡集镇均攻破,
革命农军擒县官。
十八
展示大功八月底,
昔时圣庙换新颜。
工农政府委员会,
高挂红旗赤县天。7
十九
新官上任办实事,
夏叶同心未空闲。
举措十条尤可赞,
万人公审一方安。8
二十
艰苦守成一月半,
潺潺富水卷波澜。
史家欲问发源地,
红色政权指鄂南。
廿一
提前秋暴枪声响,
省委筹谋若等闲。
再厉再接强阵地,
鄂南续谱创新篇。
廿二
书记亦农亲布署,
风风火火赴前沿。
莲花塘里群英会,
发难中心蒲与咸。9
廿三
暴动时间九月九,
劫车中伙好开端。
吹灰之力赢实战,
足智多谋劲倍添。10
廿四
风云突变在新店,
自卫军中有内奸。
特委机关遭重创,
指挥失效败局连。
廿五
葫芦按住瓢还起,
所幸咸宁战正酣。
攻克马桥汀泗镇,
通山邻县且驰援。
廿六
米埠同时兴暴动,
嘉鱼农友告捷还。
配合兄弟攻咸战,
实力虽微亦闯关。
廿七
乘胜追击频受阻,
咸宁城外破城难。
久攻不下暂停键,
实力求存基本盘。
廿八
留得人在青山在,
火势他年定漫延。
碰硬攻城不可取,
村围城市待薪传。
廿九
当年秋暴何其显,
革命低潮勇向前。
行走艰辛求索路,
旺时划破鄂南天。
三十
一乃先行兴赤县,
政权建立靠揭竿。
摇篮襁褓皆红色,
预兆江山续永年。11
卅一
二乃武装培骨干,
年轻敢闯举旗帆。
黄麻随后获全胜,
勿忘吴刘起鄂南。12
卅二
三乃为毛添铁杆,
秋收湘赣入红圈。
崇通两县农军并,
登上井冈更撒欢。13
卅三
四乃试尝供借鉴,
政权巩固众人肩。
上山实践尤珍贵,
机动游击理论鲜。14
卅四
五乃辟开根据地,
两湖示范大无边。
秋白肯定弥足贵,
基础夯实共品甜。15
卅五
学史崇德添自信,
回眸秋暴敬前贤。
页黄读罢头飞雪,
明理力行且占先。
卅六
基因红色何其幸,
力量源泉润鄂南。
苦难辉煌君且记,
初心不负勇登攀。
注:
1.指"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2.指毛泽东云"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夺得的。"3.吴德峰任鄂南特委书记。4.指钟人杰起义。5.叶重开任大队长。6.建国后罗荣桓被授元帅。7.圣庙指新政权所在地。8.指正副委员长夏桂林和叶金波。9.指省委书记罗亦农赴蒲圻召集会议。10.指蒲圻中伙铺劫车。11.喻咸宁为"襁褓",先于"摇篮"井冈山。12.指吴光浩和刘镇一。13.喻罗荣桓成为毛泽东得力助手。14."上山"喻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15.指此举受瞿秋白称赞,尾句指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
李城外,湖北通山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咸宁市直党政机关多家单位任主职。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党支部书记,省作协委员、咸宁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著有《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等,其中《话说向阳湖一一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