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仁慈医院百多年来的变迁
何永年
仁慈医院初创期1840年中国大门被英国侵略军的大炮轰开后,以宗教为首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由军事侵略为后盾,很快渗透到祖国各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美国人家雅各受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派遣来到清江浦,在石码头街南端—现和平路东端购地建屋,并建小礼堂一处。这是基督教在“南船北马”的通衢大道—清江浦布道的开始。笔者儿时启蒙学校便是1951年入学的类式小学。(变化过程:教会礼堂--类式小学--市石码头小学--市六中--现为市淮安小学西校区)
淮阴人民当时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牛马生活,加上不懂卫生知识,健康水平极低,各种疾病流行猖獗,主要有:天花、疟疾、霍乱、斑疹伤寒、麻疹、黑热病、脑膜炎等。尤其是黑热病,给淮阴人民带来的危害最大。正值此际,教会一方面宣传“爱人如己”、“舍己为人”的基督精神,吸收信徒;另一方面也为了做些行善的具体事情,故而作为最具人道特征的医院便被首先选做慈善机关。
仁慈医院的创办人是美国信徒林嘉美医士。他受美国教会派遣而来。他从镇江包一船,沿运河而上,三吊钱走了八天才到清江浦。他先在淮阴(清江浦)传教,并深入农村,往来于涟水、淮阴(清江浦)、淮安(现为淮安区)三县之间。1898年,林嘉美回到清江浦,继家雅各之后,建房十数间于老坝口鸡笼巷内(又称基隆巷,在娃娃井西侧),在原大门口建人字形小教堂一处,礼拜聚会,同时开设诊所。
初时就诊者寥寥无几,人们对林嘉美怀疑、害怕,认为“洋鬼子不会安什么好心”。但林以“慈善”为名,免费出诊,送药上门。当时恰逢淮阴(清江浦,下同)流行疟疾,患者吃了他送上门的金鸡纳霜即行见效。不久,人们抱着半信半疑态度陆续就诊,门诊人数稍增。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淮阴流行瘟疫,有八百多难民患斑疹伤寒。林嘉美得地方士绅王叔相、王软阶、吴温叟、吴子良、闻漱泉、孙钱清等人鼎力相助,在铁心坝设立隔离病院,制止了该病的传染。
上述两件事,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群众对教会医院的看法。林嘉美一则见时机成熟,二则原门诊所地方低洼、狭小,不能开设病房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病号需要。遂于1912年在十里长街东长街东圩门外水渡口东北方向,购买下徐福仁家坟地,尔后破土建盖西式三层洋楼三幢、平房一百余间。院内为两进院落,北院是外侨住宅区,有林嘉美所住小洋楼一幢,南院是病房大楼和附礼拜堂的综合楼。在医院东面教会还同时盖了敬业中学大楼。
1913年,门诊所迁入新址,正式命名“仁慈医院”。当时淮阴的名士多赠送匾额、对联者。医院建立后,亦不复免费出诊、送药上门,开始收取费用和坐等求医。
水渡口有几个“士绅”曾极力反对林嘉美在此购地建屋,但终因势单力薄而无可奈何。然而,林嘉美也尽不如意。在圩的东面拐角处,有一块地要价非常高,地主明显的想借机捞一把。林嘉美只好放弃,在圈砌围墙时,不得不凹进一块(详见附图)。1914年,美国人李如兰女士来仁慈医院任护士长,并开办护士学校,招收男女学员,学制四年,半工半读。
1915年,美国人钟爱华来到,任仁慈医院主治医师。医院在林嘉美住宅西面,建盖同一形状小楼给他居住。
中国医生有曹济生(字曹寄僧)、钱景山、夏德霖等。自此,仁慈医院在人员、设备等方面已具规模。
仁慈医院发展期仁慈医院因为医生少,每天的工作量却很大,故而规定每天下午二点至四点对外门诊,其余时间用于查房,治疗住院病号。
医院的门诊挂号费很低,特别号(即急诊号)则较高,每号一元。住院费分两个等级。有钱的患者,可住特别病房,一人一个小房间,每天收费五角;贫穷的患者住普通病房,每天收费一角。
仁慈医院的全体人员必须入基督教,是忠实的基督信徒。医院对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免费治疗,对教友患者提供优待,看病及时,费用少收。医院对贫穷患者同样给予免费治疗。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相貌、衣着、言谈,判断出穷富。若穷者,医生在处方笺的上端注明poor(贫穷)或Free(免费),收费处见字后即不收药品费或治疗费。
医院开办之初,群众亦信疑亦惧,甚至有造谣中伤的,因此一些孕妇,遇到难产,宁死家中,也不愿来救治。后医院信誉渐高,就医病人愈来愈多。苏北的盐城、阜宁、淮阴(现淮阴区)、淮安、涟水、泗阳、沭阳、宿迁等地城乡病人大都到此看病治疗,其中以黑热病患者居多。
为满足需要,医院在南院的西面建盖了一幢病房大楼,专收女病号。原东面的病房改为男病房楼。
此期间,毕业于齐鲁医科大学的中国医生夏德霖同院方因待遇问题意见不合,离去自行开业。夏德霖技术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还有一位负责检验的唐XX,也抱怨待遇低而愤然离去,但医院也增添了吴博泉、谷懿之、陈庚绍等中国人任主治医生,检验工作则由美国人梅小姐接手负责。
仁慈医院鼎盛期仁慈医院这一时期救治了大量黑热病患者,这是它给淮阴人民做的一件最大的好事,也是使它在淮阴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历史痕迹的主要原因。
黑热病原在地中海、印度蔓延,后自山东侵入我国,一传而入豫皖,再传而进入江苏北部。自泰安南犯。大约在1875年(光绪元年)左右,入涟水、泗阳、沭阳、宿迁、淮阴(区)、阜宁等县。二十年代初,淮阴地区迅极流行,死亡众多。尤令人生畏的是,患者男多于女,乡村多于城镇,少壮多于老人,且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大约每年增加十倍还强。
此病因患者脾肿成块状,故老百姓俗称其为“痞(脾)块病”。又因当时治疗此病花费很大,贫者患病治疗,必倾家荡产,百姓又称其为“败家病”。有一传说可见此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某村十五人患痞,均因贫困无力诊治,经协商每人拿出一元钱,积成十五元,尔后抓阄取决,获阄者即携款就医,余十四人牺牲不治,以保全一命。
二十年代初,淮阴地区黑热病大流行时,仁慈医院先用吐酒石剂治疗患者,疗效不大。1929年后,从美国运来了宗教慈善机构赞助的锑剂“新斯锑波霜”,用后疗效明显。刚开始用此药治疗患者时,就医者仅十五人左右,到1930年十一月,就诊者猛增至二千五百余人,痊愈的有二千人左右。
为了解决黑热病患者住院难的问题,1931年,教会决定停办医院东邻的袁江中学(即原敬业中学),开西门改办黑热病院。医院因此在该院设病床一百零六张,全年诊治患者近三千余人。
在黑热病流行高峰,医院每天治疗五百多名患者。许多病人一时住不上院,只好就近住下,或投靠亲友,或露宿街头,每天早起排队看门诊。有人见状,即在医院附近办起客栈,有数十家之多。店主均因客栈天天暴满而发了财。
继“新斯锑波霜”之后,医院又始用美国新药“纽阿司登”,该药反应较重。曾引起社会上的猜疑。
抗战爆发后,医院担心上海运进的药品经过日本鬼子统治区时遭劫,多绕道而走,并由人押运。美国传教士王慕德曾到上海接收从香港运来的一大箱药品,是西德产的“新斯锑波霜”注射液。王右腿是假肢,行走不便,故在上海租小船避开大路和运河,走小河道辗转将药运至淮阴。
此外,医院规定每星期三、六下午,免费给麻风病人注射大枫子油,病人数量不限,来者不拒。医院还在废黄河的铁水牛处(原清江砖瓦厂东南面,现为回民墓地)购置了土地,准备建盖麻风病院,后因抗战爆发而停止。
这一时期,仁慈医院的规模发展定型,人员、设备、技术水平都达到顶峰。
人事上有所变动。林嘉美因年事已高,院长之职由钟爱华接任。1936年,美国人盖保罗来到医院,任主治医师。医院因此在外侨住宅区林嘉美住宅楼东面,建盖同一形状小楼给盖保罗居住。次年,美国人闻德勇到来,任主治医师,与盖保罗同住一楼。1938年,盖保罗离去,闻德勇独居此楼。负责检验的梅小姐做了林嘉美的儿媳,检验由中国学员郭振华(后到市二院工作,笔者认识)接替。林嘉美夫人、钟爱华夫人均在医院工作。
医院的主要设备有:三十毫安X光机两台,其中一台是拆装方便的军用X光机,X光机均附带有小型发电机;显微镜三架。技术上,能治疗一般的疾病,尤其是对几种常见的主要传染病,诊断与治疗都达到一定水平。还能用人工胸术治疗肺部疾病。外科方面,治疗创伤性疾病如枪伤、切开腓脓等,已属常见;能做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胃切除术、肿瘤摘除等。肿瘤摘除多用电刀,既快又痛苦少。医院对每例外科手术都相当重视,必由院长或外国医师主刀,且传教牧师环绕手术床周围,诵经祈祷。
医院布局:全院由三宅院落组成。北院是外侨住宅区,由东至西,成一线排列着三幢局部三层的小洋楼。楼的前后是芳草如茵的草坪,在中楼和西楼之间的南面,还有清澈见底、涟漪微泛的游泳池,环境相当幽雅。南区是病区,由东至西成一线排列着男病房楼、综合楼、女病房楼。男病房楼呈“山”形,中间三层,两侧两层,共设普通病床216张。东面第一层为A病区,第二层为P病区;中间第一层为H病区,第二层为O病区,第三层是男医务人员(包括学员)宿舍;西面第一层为C病区,第二层为D病区。综合楼呈“凸”形,南面三层,北面两层。南面第一层为会计室等,第二层为化验室等,第三层是药库及打字室,楼顶端是一室内水塔;北面第一层是礼拜堂,第二层是手术室,女病房楼呈“凹”形,中间三层,两侧两层,共设病床106张。东面第一层为W病区,第二层为X病区;中间一、二层过道的南面是特别小房间,北面是各科室,第三层是护士(包括学员)宿舍;西面第一层为Y病区,第二层为Z病区。女病房层后有汽车房、厨房、洗衣房。南院的中部,东为男隔离病房,西为女隔离病房,都是十数间小平房。南部是中国医生住宅区、以及门诊部、大门楼。中国医生住宅区有三幢中式两层小楼和一平房,最西面的小楼,第一层是谷懿之居住。第二层是刘瑞卿居住。住宅区由一排修剪得很整齐的冬青树与病区隔开。门诊部是一排平房。大门楼有一白色石板,左上侧竖镶“福音堂”,正中横镶“仁慈医院”,七个均是镏金大字。东院是黑热病院。西面是三层楼房,为一K病区(黑热病英文是Kalaazar);北面是平房,为二K病区;东面是三层楼房,为三K病区。西式建筑屋顶是漆上红漆(日寇侵犯期间改漆白色)的瓦楞铁。为解决用水问题,仁慈医院在外侨住宅区西面小楼西墙下、男病房楼中间的北面、黑热病院一K病区的西侧,挖有地下水池,接蓄屋顶流下来的雨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这三个地下水池诬为水牢)。外侨住宅区的地下水池旁,还挖有一个地下冷库,专蓄留待夏季使用的冬季冰块。
医院救治黑热病患者后,名声大振。黑热病流行高峰过后,据1936年统计,每天门诊二百号左右,全年住院病人约有三千名到三千五百名。此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事务人员、工友已达到百余人(包括护士学校半工半读的学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漆以德。他毕业于医院护士学校,文化水平较低,但聪明好学,是医院的多面手。他学会开汽车,成了钟爱华的私人轿车驾驶员,同时兼开此车出急诊。他对机械感兴趣,自学成了机械员,负责开供给X光机用电的发电机。他还负责冲洗X光片,又由于他喜好在医生旁看他们如何操纵机器,听他们谈论X片子所反映的疾病,久而久之,他学会了透视、拍片的技术,掌握了不少看片知识(后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
仁慈医院转折期日本侵略军占领淮阴以前,常从南京派飞机轰炸淮阴的飞机场。国民党飞机被炸毁一架后,其余的匆忙飞走了,但日本飞机仍常来被骚扰。淮阴居民因此被祸及。
仁慈医院为避开轰炸,一是在屋顶上漆很大的白色字母USA,二是用长竹杆挂上红十字旗。日机见状,掠顶而过,直扑淮阴城。因此,医院成了附近百姓的最佳避难处。每当警钟敲响,百姓纷涌而至,医院大门洞开,尽量容纳难民。医务人员则躲入防空洞里。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晚,日本侵略军侵占淮阴。不久,淮阴雅司病流行(该病是日本鬼子带来的一种性病),且日渐猖撅。医院遂规定免费给雅司病患者注射马法砷。
此时,美国教会势力明显受阻,仁慈医院的美籍医务人员开始惶恐,医院处于停滞状态。
1941年七月十三日早上八点种左右,一伙日伪军及伪警察闯入医院,杀气腾腾地喝叫:“美国人不管大人、小孩,统统到院子里排队。其余的人在明天早上统统离开医院,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在刺刀的威逼下,人们被迫离开医院。
时值暑热天气,烈日当空,整座医院犹如蒸笼,九名美国人,包括孟格美夫妇和孩子,戴德明夫妇、闻德勇等,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一天,后又被押入医院东北角的小楼上,关了半月之久。
仁慈医院规定月底发薪,结果医务人员未领到薪水,就不得不各奔东西,匆匆逃命。医院直到八月十五日下午,才获准重新开业。此时,原医院工作人员,路远的多自行开业,独谋饭碗,附近的则陆续返院。医院遭此挫折,元气大伤,医务人员少了,病人吓得不敢来了。这是仁慈医院衰落的标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散失的还是留下来的医务人员都抱定绝不为日本人效劳的决心。在日伪统治时期,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决心。
此时,仁慈医院有美国人孟格美临时代理,支持教会的美国牧师王慕正协助医院工作。
1941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华沦陷区的美国人收到日本侵略者威胁,纷纷回国。1942年4月,仁慈医院的美国医务人员被迫回国,医院由中国医生曹济生负责。伪县政府派一名叫万泉生的来管理医院,医院易名为“淮阴医院”。
美国人撤走后,外侨住宅区以及东院黑热病院都被日军占据。日本人将医院东面凹进来的围墙推翻,拉直重砌,把林嘉美没有征购的那片土地圈了起来。
1945年八、九月间,新四军攻打淮阴城前夕,仁慈医院对外停诊,全体人员与三师卫生部医护人员共同编成“新四军第三师野战医院”。在原有正规床位基础上,从附近群众家中借来大批门板等物件,设置了简易床位一千余张,由医院的陈再生、孙化民、李阜九、高志平、曹树卿、张万元等人,任十个大病室的室长,负责千余名伤员的医护工作。
1945年九月六日,攻城战斗打响,医院当晚住满了伤员。原仁慈医院钱景山、曹济生、刘瑞卿等同三师卫生部吴之理部长、宫乃泉、齐仲恒等同志,共同坚守在手术台前,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钱景山医生年过半百,患有严重心脏病,数次昏倒在手术台前。
淮阴解放后,医院内的伤病员经过几个月的治疗,陆续伤愈归队。医院除继续给重伤号医治外,恢复“仁慈医院”名称开始对外接收病人。被日本人圈去的那块地的地主,向医院索赔,院方以此事乃日本人所干为托辞,拒付。地主终至无奈。
1945年冬,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委托医院设立“苏皖边区干部疗养院”,设病床三十张。所长冯怀甫。是边区政府委派的。
1946年二月,苏皖边区政府在仁慈医院开办“华中医科学校”,校长江上峰,设三个班,学员309人。研究班的学员仅16人,原有一定医疗技术水平,入校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甲、乙两班全是初学者,是为部队和地方培养初级卫生人员的。甲班课程全部由仁慈医院的曹济生、谷懿之、吴博泉、钱景山四位医生担任;乙班除解剖、护理分别由冯怀甫、刘道光担任外,其余课程亦由仁慈医院的四位医生负责。
仁慈医院新生期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新四军在淮阴城郊重创敌军后,向北撤退,临行前把伤病员全部护送到后方。战争把人们的财力、精力、物力卷入其中,仁慈医院的业务渐次萧条,收入仅够维持。
1948年7月间,我军转入反攻,国民党淮阴守军拆民房、修城墙、筑碉堡,到处抓壮丁,闹得人心惶惶。仁慈医院无法再维持,遂于7月上旬迁往镇江,住在伯先路内地会,医院部分物资亦随之转移。淮阴仁慈医院形同虚设,仅留数人看守,收入仅够维持。
1948年10月间,淮阴略安,医院大多数人员回淮,只留孙贵贤等几人在镇江“看家”。同来的还有李如兰、吴德珠小姐(吴小姐原在仁慈医院工作),她们于1947年底第二次来中国,因对淮阴有感情,想到此定居。两位小姐后来受到国民党军的恐吓,怕遭战火,于十一月下旬返镇江。
1948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有大批救济物资屯于仁慈医院和美国传教士戴德明住宅(今鸡笼巷5号)内。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驻淮蒋军绥靖司令部派人到医院交涉,要求院方把包括医院设备在内的物资全部运走。过了一刻,百十名国民党士兵开到医院,把医务人员召集来后,带队的就以这么多物资运不走就要破坏掉为由,下令士兵动手封存物资,还装模作样开列清单。至晚无灯,部队戒严,医院不准出入,清单也不开了,但物资照运不误。当晚十一时,绥靖司令部司令周岩违反国际公约,下令焚烧仁慈医院。十二月一日凌晨约三点钟,西院女病房首先火起,继而医院火光冲天。此时岗哨密布,荷枪实弹,无人敢出来救火。大火烧到早晨七时左右才收敛,余火则一直烧到晚上方熄。仁慈医院的男女号大楼及两楼之间的综合楼共一百多间房屋,尽数毁于一炬。当天上午,附近百姓见东西烧了可惜,便一哄而上,见东西就拿。仁慈医院大火余生的少许物资,顿时消失殆尽。
国民党用汽车将抢劫来的物资运往镇江,仁慈医院的高子文、张奎一同车而至。两人向吴小姐汇报了情况,吴小姐即和高子文一起赴扬州,于国民党当局交涉,终于取回部分医院物资。在吴小姐的主持下,谷懿之、高志平、程辛农、高子文等人在镇江筹备了几个月,于1949年春在伯先路内地会重新开诊,仍挂“仁慈医院”的招牌,负责人是谷懿之、高志平。
全国解放后,在镇江的美国人经我国政府批准回国。1951年六月七日,淮阴专署根据中央对美在华财产应予全部接收的指示,决定派苏北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志学带领数人,前往镇江接收仁慈医院。
接收时经过说服动员、解放接收政策,打通了医务人员的思想,大部分人员表示愿回淮阴。他们清理物资时认真负责,仅用四天就办妥了查交手续。
回来的人员有:正副院长各一人,秘书一人、医士二人、护士四人、学员五人、行政管理四人、工友三人,共二十五人。设备有:30毫安X光机一台(另一台军用X光机经上级分配给了盐城)、显微镜两架、25匹马力发电机一台、紫外线灯一个、人工气胸器械一具、小型高压消毒器二个、病床三十张、电动手术器械一套、手术床一张。
人员和设备于1951年六月十六日由镇江起锚,十九日抵淮阴,被苏北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身)接收。1950年,在镇江的美国人经我国政府批准回国。1951年6月16日,仁慈医院人员从镇江起锚,19日抵淮阴,淮阴地区人民政府接收了仁慈医院在镇江的全部人员和物资,与我地方政府办的人民医院合并。
随着行政区域划分,院名数次变更。1949年1月4日“两淮市医院”开诊。1949年3月,两淮市医院并入淮阴专署淮海人民医院,仍名为“淮海人民医院”。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海人民医院更名为“苏北淮阴区中心卫生院”。1953年7月,更名为“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1964年8月,更名为“清江市人民医院”。1983年3月,更名为“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1年2月,更名为“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同时挂牌“仁慈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