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故乡(外一首)
东篱夫
每一次回故乡
我都会感到故乡离我越来越遥远
尽管山河依旧乡音未改
但昔日的喧嚣
已被宁静和陌生所取代
我沿着江岸去寻觅
当年男女踏歌劳作的画面
却只见一头老牛卧在江边
还有老人在村口孤独的徘徊
葱茏的山坡
因为树木而显得低矮
弯曲的山路
因为水泥变得平坦
尽管花儿充满野性的烂漫
但我却不知道
那些掩映在林中的楼房
哪一间是我曾经的故院
层层叠叠的梯田
已被无情的岁月烘干
稗草和蓬蒿成了沃土的主宰
大集体创下的基业
几乎被愚昧的行为所埋汰
沼气、喷灌和水利设施
都严重被损坏
还有谁记得
那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儿时的伙伴去了远方
他们的身心已被物质所浸染
匆忙的脚步丈量出生活的彷徨
有的甚至穷得只剩下钱
那个曾经养育我们的村落
只剩下留守的妇孺在依门悬盼
不知道兄弟姊妹何时才能团圆
现代化城镇还在向周边蔓延
街头巷尾又增加了许多超市和茶馆
菜市场摆满了带水的蔬菜
小吃摊失去了诱人的口感
汽车 手机 还有林立的高楼
仿佛一道道无型的栅栏
残忍的将我们的亲情隔断
唯一没有改变的
是游子内心那份依恋
故乡啊
请你不要离我太远
乡村振兴
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伟大的公民特殊的“兵”》
在神秘的西域大地
辽阔的天山南北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
是军人却不穿军装
是农民却又入工会
是工人却又种庄稼
这个特殊的群体
生在井冈山
长在南泥湾
转战数万里
扎根在边关
他们
是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
是祖国建设的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们
不求索取
只讲奉献
关键时刻冲锋在前
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与热爱
他们既有:
“我家住在天尽头
界碑就在房后头
界河边上种庄稼
边境线上牧羊牛”的豪迈
又有“奉献我一个幸福千万家”和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在边境动荡的岁月
他们横刀立马 无所畏惧
外拒强敌 内平匪患
以血肉之躯
保卫了年轻的共和国
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维护着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他们服从祖国的召唤
铸剑为犁 开荒屯田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种出亿万担粮棉
缓解国家的负担
用忠诚与担当
谱写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在建设边疆的征途中
他们引水筑堤 兴修水库
改造环境 种草植树
美化了全国六分之一的疆土
他们锐意创新 科学种田
调整结构 攻克难关
让农业现代化在新疆最先实现!
在西部开发 乡村振兴的号角中
他们团结进取 科学研判
招商引资 搭建平台
传承文化 魅力彰显
锐意改革 取长补短
在自我革命中实现凤凰涅槃
兵团人
是砥砺风沙的红柳
是生生不息的胡杨
是美丽绽放的马缨花。
每一寸国土
都是他们心中的最爱
谁妄想挑战祖国的尊严
他们都同仇敌忾
反恐维稳
兵团人冲锋陷阵
挖潜伏 防渗透
打黑恶 铲毒瘤
一次次将“三股势力”的阴谋挫败
在抗击外来入侵的战斗中
他们曾经用套马索
俘获过侵我领空的敌机
也曾用锄头扁担
驱逐过侵我领土的匪特
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至今流传——
剿匪英雄罗汝林
凭一把马刀威镇边庭
让觊觎我领土的蟊贼不敢擅越;
身怀六甲的女民兵孙龙珍
面对侵入我方的敌人
勇敢无畏 奋起抗击
她用年轻的鲜血
染红了边境线上的红杜鹃
数十年的风雨兼程
数十年的时事更叠
兵团人“兵”的性格从未改变
马军武夫妇忍受了无数的寂寞与苦寒
在“蚊虫王国”里一住就是数十年
用行动践行着“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为祖国守边关”的豪迈誓言
不拿国家一分钱的首云才父子
长年累月义务巡逻在边境线
直到把忠骨埋到边关。。。
兵团人可歌可泣的付出
换来了边疆稳定和国泰民安
他们无愧于“共和国公民”的称谓
是边境线上永不松动的界碑
其丰功伟绩
将光照千秋
与日月同辉
作者简介:
东篱夫,本名黎佳君,中共党员,在职大学本科文化,高级政工师职称;原籍四川射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投身边疆建设,历任连队职工、政工员、团机关宣传干事、电视台记者、台长等职务,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4团文体广电中心主任;爱好新闻和文艺创作,自从业以来,累计在各类媒体发表新闻三千余篇,文学作品100万字以上,出版有个人专辑《魂系边庭》,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多次在省级及国家文化部门获奖并收编入书;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会员;2021年被授予“年度优秀诗词家”称号,2022年被“中国好文章”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