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树林里,到处有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的好兄弟......”这首耳熟能详,被称为穿越战火硝烟的《游击队之歌》出自于音乐家贺绿汀之手,自它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被国内外传唱不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反抗日本侵略战争的序幕,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平型关战斗,夜袭阳明堡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阻滞了日军的进攻,稳定了华北的战局,并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根据地,新四军也在华中,华南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37年冬贺绿汀随演剧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演出,在老乡的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借鉴《英国掷弹兵进行曲》的旋律写出了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游击队之歌》,献给英勇可敬的八路军将士。他一反进行曲惯用的雄伟豪迈的音调,大胆的运用了乐观轻快活泼的音乐来反映战争题材,歌曲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战争行为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1938年这首歌在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人的一致赞扬,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为寒冷的冬日注入了股股的豪情与暖意,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在抗日军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群又一群热血青年唱着这首歌奔赴敌后。

《游击队之歌》用歌曲的形式为游击作战作了一个形象的注脚,它轻快的旋律和清新的风格唱出了八路军游击队机智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生动的描绘出在装备极其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八路军战士绝处逢生练就出的“神奇”本领。“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极大的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至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游击队之歌》用歌声记录了中华儿女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历程。

撰文:空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