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含义非常广,无怪乎大路和小路或者山路与平路,许多人都是从小路、山路进而走上大路、平路的,然后开启自己的奋斗历程。自然界的道路如此,人世间的道路也概莫能外。有的人年少成名一帆风顺,有的人命运多舛终成大器,有的人穷其一生一事无成,更多的人则是默默无闻随遇而安。

我出生在农村,长大在农村,是乡间的小路给了我成长的力量,是乡间的小路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我的家乡位于宜阳半坡山南麓的白杨盆地,四面环山,丘陵众多,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白杨自古以来就是宜阳南部重镇、商贸大镇,曾经是西联秦晋、南接楚晥的重要通道,如同我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一样鼎鼎有名。山陕会馆、古石桥群、大龙台庙等众多古迹、遗存见证了白杨的辉煌历史。诚如古人所言,“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正因为白杨有着泰山江河一般的胸怀,接纳了周边村村寨寨的小路小道才演变成了通衢大道,成就了交通要道之名。
我家东北面是一座海拔300多米的小山包,我们俗称为东坡,它具备大山所有的元素,诸如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怪石崚嶒、山势突兀等,在周边一带是名副其实的制高点。
我们用不着设想在百年前、千年前东坡是什么样子,单是几十年前的东坡便能够揣测个八八九九。人们常说,路在脚下,行稳致远。去东坡都是些山路、便道或者小径之类,山路基本上是砂石还好些,便道和小径则明显没有章法,行人怎样走着方便就怎么走。别看差不多都要过荆棘、穿枣刺、钻花丛,人们穿的鞋却很普通,布鞋、黄胶鞋、力士鞋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每年到了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时节,少不了到山上去。虽然架子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山路弯弯,行走艰难,但是在那个生产力低下吃穿都很发愁的年代,收获的喜悦毕竟战胜了一切,内心的充盈比什么都重要。

每年上山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事,给过世的先人长辈上坟。由于大部分坟头都在土堰上、坡地里,大人小孩都是扛着锨、着篮凭着一双脚上去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清明节上午,一场倾盆大雨刚刚停下来,族长立马招呼我们老老少少一大家族上山,一会山路一会便道,泥一程水一程,有的鞋弄坏了,有的衣服弄脏了,最后才忐忑不安地完成了祭奠。同行的一个叔叔长吁短叹,“哎,上个坡真难,什么时候能通上水泥路或者柏油路就谢天谢地了。”叔叔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乡间的小路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青涩的过去,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外面的山区,外面的村落,我们一个大镇、大村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路更摆不到桌面上了。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农村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白杨东坡一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拂下,许多贫困山区的沟沟岔岔特别是林果种植园、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农家山庄等都建成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农村五好公路建设也是提档升级,如火如荼,有效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有一首歌写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每当哼起这首歌,乡愁的记忆总是会涌上心头。小路上有我少年时代的憧憬,青年时代的梦想,更有我成年后的希冀。

我曾经到过上观乡桃缘小镇,每一次都有着桃花源般的不同感觉。近年来上观乡大力发展水蜜桃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乡镇。去年春天,我和朋友乘兴来到上观,立刻被满眼的桃花所吸引。沿着曲曲折折的林间小路,我们径直来到了树杆粗壮、树冠硕大的桃花林中,红的、粉的,正面开的、侧面开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束,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小路相连,桃花相伴,不经意间自己仿佛变成了桃花仙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虽然不用像唐伯虎写的那样去卖酒钱,酒醉花下眠那样自嘲,那样放纵,但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曾经去过锦屏镇马庄村黄土岭上的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几百米的土路又窄又陡,偶尔胆子大的吉普车司机可以驾车冲上去,更多的是步行上山。2019年8月份我受邀重登黄土岭,一路蹒跚走到了山顶,放眼远望,连绵的山脉浑然一体,一片苍茫。花椒地纵横交叉,高低错落,沉甸甸的花椒压弯了树枝,在微风的吹拂下花枝乱颤,风采卓然。盘桓于山路间,一串一串的花椒如红似火,光彩夺目。在刘总的带领下,我和几位文友小心翼翼地绕过枝丫,不时按下快门拍下镜头。“山上花椒树冠大,挂果量高,病虫害少,一年的收获都在这儿了。我现在承担了省林科院花椒研究所的一个无刺花椒推广项目,预定种植面积60亩,再过两三年大面积挂果后就不用再为花椒刺烦恼了。上山的水泥路也列入了计划,再来这儿可以直达山顶。”刘总激动地说,黑里透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曾经到过花果山下的张坞镇上龙村白雁河家庭农场,这里丘陵山地多,具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身体残疾的张玉峰开始了他的土蜂养殖事业。他起早贪黑,拖着动过三次手术的身体穿梭在林地间,用砖和黄土泥垒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土蜂窝,养殖规模发展到500多箱,并且注册了商标,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后来他又承包了200多亩坡耕地,种植猕猴桃、石榴等果树,从修剪、浇水到施肥、授粉等环节,他不辞辛苦,亲力亲为,果树间一条条高低不平的小路见证了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由此还带动了21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如同小径一样,并不都是康庄大道;人生如同溪流一样,并不都是大江大河。我们不能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失败而自暴自弃。虽然现在农村的大路越来越宽广,山区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富有青山绿水底蕴的山岭、河谷、莽原、林地,那里延伸出的一条条小路、一条条便道依然令人遐思、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简介:李志敏,宜阳县白杨镇人,记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作品以新闻、散文、诗歌为主,主要刊播于西部散文选刊、“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河南电视台、河南工人报、洛阳日报、洛阳广播电视台、小百花杂志等省市媒体以及河南省散文学会、今日头条、洛阳作家、建安风、宜阳文学等主流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