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1971字)】
洛阳特色名吃——浆面条
孙友群

欲知天下兴衰事,寻问古都洛阳城。洛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我国十三朝古国建都所在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都城,如今洛阳保存有完好的孔子入周问礼处石碑、文峰塔、钟鼓楼、龙门石窟、关林庙、香山寺、白马寺、隋唐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洛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其中传统的饮食文化更具特色,比如洛阳特色名吃浆面条,就流传数百年,传承至今,仍然是老洛阳人的家常饭,百吃不厌。
每年牡丹花会期间,凡来洛阳旅游者要做三件事:游名胜古迹、赏国色天香、尝洛阳老城浆面条。洛阳老城无论大街小巷,都有卖传统名吃浆面条。
如今一提起洛阳传统名吃浆面条,声名远播,不仅洛阳老城人爱吃,连外地来洛旅游观光者也要慕名前来品尝,甚至位于洛阳老城东华街的真不同高档饭店在洛阳水席中也增加了一道主食——洛阳浆面条。说起浆面条,最负有盛名的是紧临洛阳大石桥西北角墩子街浆坊产的酸浆浆面条。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过了洛阳大石桥,难吃到美味的浆面条。
提起洛阳浆面条,还有一段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点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兴奋异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若此时家中来客,浆饭招待,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白面条、芹菜、大绿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绿白红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剩浆面条儿”是浆饭中的上吕,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魅力。

另外还有一种版本的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走投无路、饥寒交迫,来到一个浆房就进去想找点吃的。可房里没有人,也没有食物,只有几把干面条,缸子里还有绿豆磨的浆水,但是已经放酸了。他也顾不了许多,就舀了几瓢酸浆,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干豆统统都放到锅里煮。面条煮熟了,当他打开锅盖就一股儿泛着淡淡酸气的香味儿扑鼻而来,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于当了皇帝还总想着当年的浆面条,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流传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当下粉浆面条的制作方法是越来越考究。 浆面条,顾名思义,是以面条为主料,但这种面条用的不是上等的面粉,正宗的多为一些杂粮面,面条一定要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辅料--粉浆,这粉浆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小吃的味道。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粉浆就做好了。做时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接着再下面条等其他调料即可。 另外一种辅料是芝麻叶,一般我们做面条时都是放青菜的,但正宗粉浆面条里放的都是芝麻叶,但芝麻叶不太好做,也很难找,很多人都用芹菜叶代替。芝麻叶要选初长成叶的叶心,洗干净之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晒干保存起来备用。 如今方城县的粉浆面条已被洛阳粉浆面条所代替,洛阳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讲究的,以前的面条里的配菜基本都是黄豆、芹菜、咸菜丝老三样,但眼下基本上都是十几种时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黄瓜丁、芹菜丁、胡萝卜丁、白萝卜丁,小尖椒、榨菜丝、雪菜丁、黄豆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经入了味,可见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这吃起来,味道不用再说了。 浆面条传承千年,流传至今。当下,洛阳水席(一道名吃)与洛阳牡丹、洛阳龙门齐名,被称为洛阳三绝,在洛阳水席中就有浆面条这道面食。浆面条要用手擀面更好吃。先将干面粉加适量的清水,揉合成稍硬些的面团,拿来擀面杖,不急不慢,轻揉慢推,由小到大,由厚到薄,对折叠起,切成细丝,就做成一根根筋道好吃的手擀面,吃着可口和胃。

浆面条盛到碗里时,还要加幾种调味品。必不可少的是“大绿豆(儿)”,头一天就要把大绿豆用清水泡上,隔一夜到第二天,把泡好的大绿豆煮熟捞出,加入五香粉、味精、小磨香油等佐料备用。再把芹菜茎,用开水焯一下再炒熟,加入佐料和事先煮好的“大绿豆(儿)”,随吃随加入碗中。
品味洛阳老城的浆面条,酸、香、辣、软,味道好吃不伤胃,物美价廉食欲振。这香喷喷的“浆面条(儿)、大绿豆(儿)”真正是百姓的名吃、百年传承,百吃不厌。


【作者简介 :孙友群,网名,伊洛人家。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会员、偃师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河洛文学《洛风》执行主编,诗刊《思归客》艺术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