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日子旺,才能人和事业兴。
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家风流传。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和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决定了子女的未来,和家庭的兴旺。
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子女未来的高度。
司马光: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父亲对孩子的爱,就是告诉孩子何为正道。
而子女未来的路,取决于父亲的眼界和格局。
梁启超子女九人,无不成才,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家庭。
有学者称赞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为何这么说?
来看看他的九个子女就知道了。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南开大学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近代名人,子女不成材的很多,满门才俊绝不是偶然。
梁启超从不干涉子女的选择,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出谋划策,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例如,三子梁思永喜欢考古,但考古专业在当时相对冷门,并不被人看好。梁启超却十分支持儿子的兴趣,并安排他就读考古专业。
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他的这种人生观约束自己的同时,也影响着子女。
但梁启超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他认为教子之道,靠“严”和“爱”两个字。
理智之严,情感之爱,二者缺一不可。
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打架,虽然错不在思永,但梁启超仍然严厉批评了儿子的行为,并问了儿子三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打架?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直等到思永给出了满意的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之后,还亲自带着思永去跟小朋友道歉。在梁启超这样的教育之下,梁思永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学家,并且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正是因为父亲独有的高度,才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人常说,格局决定结局。
一个人的格局,不只影响了自己人生的高度,还决定了子女的未来。
《三字经》上讲:子不教,父之过。
父亲是家中的一座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形皆由山所定。
而父亲的眼界和格局,就是这座山的风骨,子女之势,皆从风骨而来。
父亲的格局,不是能力和财富,而是为人。
他的眼界和胸怀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
父亲的格局越大,子女就越出色。
鼠目寸光的父亲,永远教不出抱负不凡的子女。
02
母亲的情绪,决定了子女内心的温度。
有道是:观一人而知其家,观一母而知子之德行。
子女的性格德行,从母亲身上便可窥探一二。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知书达理,宽仁慈爱,贤惠孝顺。
欧阳修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就亡故了,家境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到后来,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家中无钱读书,欧母无法,只能自己教儿子。
纸笔买不起,便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中无书可读,欧阳修便借书抄写。
就这样,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懂事非常,学习刻苦,成绩也十分优秀,23岁便高中进士,被授予官职。
为官期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遭到贬职。
欧母并未气恼抱怨,反而宽慰儿子:
“因正义而贬,怎能说不光彩?我们家一贯贫寒,再来一次也无甚所谓,只要你不要有负担,不放下你的抱负,我就高兴!”
正是因为母亲的坚定与温柔,才成就了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古人云:“孝廉出于寒门,圣贤在于母教。”母亲的言行,对子女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报道称: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母亲的情绪,是家庭的氛围。
子女的内心会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一个温和的母亲,会给孩子一个轻松和乐的家庭环境,那这样的孩子,一定是阳光的,自信的,快乐的。
反之,一个愤怒的母亲,孩子会越发焦虑,敏感,自卑,而这种性格,会追随孩子一生,成为心底里抹不去的阴影。
母亲想要孩子乐观自信,那么,就要自己先乐观自信;想要孩子敏感自卑,那么,就放任自己情绪不定。
母亲,是孩子心灵的依靠,只有情绪温和之下,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正如古人所言:闺门乃圣贤出生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最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母亲;而母亲最佳的教育,离不开情绪稳定。
03
家庭和睦,才是给孩子的起跑线。
《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人的性格和思想,会在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环境,会影响人的言行举止。
宋朝有个人陈昉,他遵守祖训,坚持不分家,不雇佣人。
合族上下十三代同住,有活都自己干。家中大小人口加起来有七百多人,十分兴旺。
虽然人多,但陈家无一人搬弄是非,一直很和睦。
每到吃饭时,陈家众人便围坐在广大的厅堂里,很是热闹。
这样的家风之下,陈家养的一百多条狗也被影响。
每到它们吃饭时,倘或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饭,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绝不先吃。
这就是“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由来。
陈家家庭和睦之风,被当时的州官张齐贤所知,将此事上奏朝廷,陈家徭役统统都免了。
这样的家风之下,孩子需自食其力,便懂得了感恩;阖家和睦,便懂得了仁爱。
和煦温馨的家庭,让一个家庭充满阳光,它能使家中颗颗幼苗,逐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在课堂,而是父母给予的一个温暖家庭。
而一个有格局的父亲,一个性情温和的母亲,和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便是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除了立下无数值得称颂的丰功伟绩外,还留下了很多警句供后人借鉴。
其中,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那句“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更是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一生都应奉行的三种境界:
少年时,立志高远;
中年时,心态平和;
老年时,宽厚有度。
01
少年时,择高处立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作为少年,就应当志存高远,择高处而立。
立什么样的志,就会成什么样的事,只有立下高远的目标,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年少时的左宗棠被誉为神童,他小小年纪,便有着与古代圣贤豪杰争锋的豪情壮志。
后来,他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在给孩子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
“读书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从古至今的圣贤豪杰,像你们这般大的时候在做什么?有什么学问?做成了多少事情?
现在你有哪一件事是可以和他比肩的……立下志向,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
左宗棠的儿女在他“择高处立”的教导下,从小便立志读书致学,个个博学多识、才华横溢。
正如冯梦龙所说:“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拥有远大志向,崇高理想,才能发掘人的潜能,彰显生命的价值。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年少时便立下了“传承圣人之道”的志向。
郑玄出生在一个败落的家族中,祖上三代都只是在乡间务农,但贫寒的家境却不能减退他志于学的热情。
十二三岁时,他便能诵读并理解儒家的五经,后来更是终日沉湎于书卷之中,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知识。
十六岁时,郑玄不但已经精通各种儒家经典,还通晓谶纬方术,擅长书法文章。
十八岁那年,迫于生计和父母的压力,他不得不进入仕途。
按理来说,得到上司赏识而平步青云的郑玄,应该会在官场上高歌猛进,走向人生巅峰。
但在郑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在召唤:你想要的只是这功名利禄吗?你难道忘记了你当初的志向了吗?
于是,郑玄为了自己心中最高的理想,毅然选择了辞官。
郑玄在少年时,便立下鸿鹄之志,此生要将“传承圣人之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此后他便专心做学问、治经典,终成一代大儒。
人在少年之时,选择不一样的高度,便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每个人都在人生这条单行道上,寻找着自己的方向。
在年少时,只有选择高处而立,才能有开阔的眼界,宏大的格局,最终成功到达理想的终点。
我们如同深海里的鱼,为了抓住星光,才幻化出了双翼。
只要志存高远,蚍蜉也能撼动大树,苔花亦能像牡丹一样绽放出光彩。
少年人,当以志为翼,以云为衣,以天作床,不畏流离,闯荡一番,尽览人间旖旎风光。
02
中年时,就平处坐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到中年,若想有所成就,那必然要选择就平处坐。
生活的根基是一颗平常心,中年人断不可贪恋山巅的风光。
山巅之上,风声太大,这呼啸的风声会蒙蔽住我们的双耳,让我们听不进他人的指点与规劝。
中年时的左宗棠已经是天下闻名的股肱之臣,当时的人们也将他与曾国藩并称为“曾左”。
由于左宗棠一向自负,所以他对于这个称号,是很不满意的。
一日,左宗棠在闲逛时,碰到了一个乞丐。
这乞丐问左宗棠:“先生知道‘曾左’吗?那是天下百姓对曾大人和左大人的尊称啊。”
左宗棠听完问道:“那为什么大家都说‘曾左’,而不说‘左曾’呢?”
乞丐思考了一会说道:“那可能是因为曾大人眼里有左大人,而左大人眼中却没有曾大人吧。”
左宗棠听后,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自负的毛病,已经是世人皆知了。
从此,他开始学着放下架子,努力改掉往常自负的毛病,以平和的姿态,向他人学习。
后来,左宗棠不仅并将这个乞丐接到府上做幕僚,还主动联系昔日旧友曾国藩,终身奉行着“就平处坐”的原则。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漱溟曾说道:
“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
梁漱溟的一生可谓是追求淡泊平和的一生。
他曾在随笔中写到:“做人是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这一生,梁先生都保持着平稳有序的生活规律。
坚持早睡早起,时常到公园散步,修身养性,贵在平和。
他还经常劝告自己的朋友:“气盛不得平和,有损健康,气平情淡才是真。”
这份平淡之中包含了对生活的凝视与沉思,是一种滋养心性的人生哲学。
红尘俗世中的灯红酒绿,带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平和,让我们为功名而奔走,为利欲而不休。
与其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倒不如放平姿态、淡泊生活。
唯有在平淡之处修养高贵,方能于平凡之中遇见不凡。
人到中年,落座于平处,才能看到生命中的岁月静好。
03
老年时,向宽处行
人到晚年,已见证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因此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事越向宽处行,福泽便越深厚。
向宽处行,既是放过别人,也是成全自己。
随着年纪渐渐增长,左宗棠的官是越做越大,但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小。
到了晚年,左宗棠简直像极了一个宽厚和蔼的邻家大爷。
有一次,左宗棠从外地回来,听到他的一位下属在背后诽谤他。
就在众人都以为左宗棠会为此狠狠处罚这位下属的时候,他却选择主动找到这个人,亲自与其促膝而谈,及时解除了彼此之间的误会。
后来,一位旧友来拜访左宗棠,并询问了这件事情,左宗棠这才说出其中缘由:
“身居高位若是还像从前那般脾气暴躁,就会让人觉得仗势欺人。将心绪放宽,才不会惹出麻烦。”
朋友听后,称赞说:“您真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啊。”
凡事留有余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只有向宽处行,凡事看开,才能挣脱自己给自己竖起的心牢。
北宋宰相王旦,向来有容人之量,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同僚寇准一向为人刚直,嘴上不饶人,他曾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老迈无能,而王旦却总是表扬寇准的优点。
有一次,宋真宗对王旦说:“你每次都称赞寇准的优点,可他却总和我说你的缺点。”
王旦笑着回答:“我任职时间长,年纪也大了,难免会做一些糊涂事,寇准能指出来,正说明他是一个正直明察之人啊。”
还有一次,在中书省递交的奏折中,存在着违反诏书样式的问题,寇准发现后,连忙把事情报告给了宋真宗,使得王旦遭受了处罚。
没过多久,寇准递交的奏折犯了同样错误,王旦手下的官吏想借此机会报复一下寇准。
而王旦却制止了属下的行为,他命人将奏章还给寇准,让寇准自行修改后再递交过来。
寇准对此感到十分惭愧,同时对王旦的肚量敬佩不已。
王旦在任时,有人诽谤他,他总是反省自己而不加争辩;但他人有过失时,即使是皇帝发怒,他也会为他人辩解一二。
正是这种宽厚的胸怀,使其成为一代名相。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做事若是不留三分余地,那败事之际,别人便会还你十分颜色。
人到老年,更要有山的宽厚,水的从容。
学会向宽处行,是一种历经万千沉浮而凝结出的豁达态度。
人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
人的一生也很复杂,复杂到需要花掉全部岁月才能活得通透自然。
莫言曾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
人生之路曲曲折折,要想摆正位置,就要在不同阶段,做适合这个阶段的事。
少年时,择高处立,志存高远,才能赏人生风光;
中年时,就平处坐,平和淡然,才能品人生滋味;
老年时,向宽处行,宽容有度,才能悟人生智慧。
——《家庭宝鉴序》
而天下得不到治理,每个老百姓都有责任。因为家庭,是天下贤才的出身之地。父母,是天下贤才所禀承受法的人。家庭的教育严格端正,那么儿女有天姿的,就可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到达最完善的境界。穷困时,修养好自身,也可以成为一乡一县的典范榜样。显达了,就利益天下,立大功,建大业,恩泽周遍全天下,威德加被无疆界啊!
家庭不仅是温暖的港湾,更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也是作为父母,经营管理的第一场所,所以一个家庭能否长久的兴盛,不仅考验父母对家庭的治理、对儿孙的教导、对自我身教的意识,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一个家庭,能否兴盛,取决这五个“根本”,必然子孙兴盛,福气满满!父母能否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勤劳节俭,是管理家务的根本。一个家庭无论是多么富有,都不可远离勤劳节俭,一方面是钱财能积累,总是没有挥霍来的快;另一方面,家庭的勤劳节俭是对儿孙的一种引导,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看到勤劳创造才能有所收获,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
对家庭的信任和孝顺,是治理家庭的根本。只有对家庭足够忠诚,才能一心为家庭付出,只有对父母长辈做到孝顺,才能较少家庭的麻烦,进而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学习榜样,一个人生传习的模范。
对家庭保持谨慎的态度,才是守护家庭的根本。生活处处面临考验,有时候一个粗心,造成爱人之间的无悔,家庭的麻烦就开始了;有时候父母一个粗心,可能给孩子造成意外,亦是避免不了对家庭产生祸乱,所以谨慎的态度,是保护家庭的根本。
四、
《论语》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诗书是一个人立身行道,成人成己的根本,所以振兴家族,不可不读诗书。
读书明理,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前提。唯有明白是非,才能做事分得清是非,才能活得明白,承担起家族的责任,给家族带来兴盛。
行善积德,是一个家庭传承的根本。家庭的传承很多时候,不是一本书,不是一个习惯,而是家庭祖辈血液里的为人处世的良善。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形式背后,无一不是父母的良善,给家庭积累的福报和基业。
家庭的积善,不仅是在积累福报,更是给子孙做出了一生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虽然不像学校的课程,但是却是最好的人生之课,是最好的人生实践,让子孙能够传承延续。。
勤俭,治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
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 1 -
勤俭,治家之本
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
“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
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亲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在居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
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 2 -
和顺,齐家之本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
“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爱护,但不姑息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作为儒者模范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他日常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典范。
- 3 -
谨慎,保家之本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
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
“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
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
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
因为他深知“高处不胜寒”和“功高盖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
正是靠着这份谨慎,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长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 4 -
诗书,起家之本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他甚至举例说,老家的那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是却活得怡然自得,闻名乡里。
他还鼓励儿子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在读书上,曾国藩自己也堪为表率,他将读书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无论这一天有多忙,读三页书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即使在军中也坚持每日读书。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许多内容是教导弟妹子孙要谨守家族的“耕读”传统。
他告诫子弟,不仅要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他们要多读史书,要熟读《了凡四训》,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书。
在“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自身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
同时,他也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将新的见解融入其中,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 5 -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
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孝子,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加重要。
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同时,他还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
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
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
放到今天,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有些人得势便猖狂,还有的普通人家却养出了“富二代”。
别说“富不过三代”了,“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每天都在上演。
又怎能如曾氏家族“历八代而不衰,百年无一败家子”?
点个赞,愿我们从古贤家风之中,习得一二,从而家庭幸福和睦,子孙昌盛兴旺。
以上,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