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过午后,后边还有二十四个火老虎。

火老虎也称秋老虎。意为虽然立了秋,暑热却会延续,天气一时半会还凉不下来。今年正当壬寅,是农历虎年。立秋又在农历七月初十晚八时许,虎年遇秋老虎,酷暑之厉,可想而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秋老虎这种现象呢?秋老虎又到底是从哪来的呢?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重温一下阳历纪年与阴历纪年的由来。

众所周知 ,所谓阳历,又名太阳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的纪年历法。所谓阴历,又名太阴历。是指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太阳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曰农历。

阳历有恒星年、近点年、回归年之时差,谓之岁差。为使每年节气当位不变,始以回归年为制历之年,每四年集时差成一日为闰日。有闰日年称闰年,无闰日年为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全年分为12个月,每月的天数不规则,月大31天,月小30天。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天地运行,周而复始。以北半球说,以阴历年为例,年有二十四节气,节气有二分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当此之时,昼夜等分。以自然科学看,地球行至南纬23度27分45秒南回归线时,得斜射日光,气候寒冷,夜晚最长,谓之冬至;及其行至北纬23度27分45秒北回归线,得日光正照,气候炎热,白昼最长,谓之夏至。所谓春夏秋冬,四时有序。
是故阳历与阴历,实为科学大同,只是纪年手法不一而已。
厘清了这些,我们就能客观地认识秋老虎的由来,以及传统农耕智慧的积淀和生成。
无论阳历与阴历,客观上都存在着需要闰的时序逆差或时差,继而才出现了平年、闰年、闰月、平月的置历法,其目的在于调整误差,精准时序,使四季分明,时序分明。然正因为闰有间隔,已闰与未闰之间多出时日,就会迁延为短暂的气候反常,凉热交替反复的现象。如此便知,春有倒春寒,冬有暖冬。秋老虎的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
另外,为什么又说早上立秋凉飕飕,过午立秋火老虎呢?概因闰有轮回完整,还有“争分夺秒”的精确计算。定数之下,立秋便有当位当时、和当位不当时之别。秋立于早,轮回中正,闰得中正,故当时当位,“水火既济”,秋水长天,秋味浓郁;秋立过午,多出时日尚不够闰,“水火未济”,虽当位却不当时,也就让人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所以早晚立秋,凉与不凉,始成农耕经验。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还赋予了阴历年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神秘文化,以二十二干支喻天地自然,万物气象。让人们在天人合一的生存实战中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编辑/文字(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