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村的兵
作者/刘用良
50多年前,东邻明哥离家参军的情景历历在目:锣鼓声中,在村支书、民兵连长和家人簇拥下,在男女老少赞赏的眼光中,一身军装的他披红戴花,“雄赳赳、气昂昂”走出家门……难忘的童年一幕,刻下了俺对“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生动记忆。邱庄的兵是全村人的骄傲。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村以来,不知600年间有过多少“能人”。能说说道道的,是俺村“出”兵。从抗战老兵牛海令至今,拢共出了47个兵!想起俺村“子弟兵”和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热血流在一起,铸就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俺就有了寻老兵访新兵的力量。

烈士垂千古,从军有来人。
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中,俺村辛俊法和牛广生碑上有名。据《南皮英烈传》载:辛俊法,1917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生前为志愿军某部侦察连战士,1950年牺牲。牛广生,1924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1951年入党,生前为志愿军某部一营通讯班战士,牺牲时年仅27岁。辛俊法牺牲时33岁,未婚。牛广生发妻的坟茔至今还在,可他本人却长眠在朝鲜的山岗。牛会选、牛会东、牛广义、牛焕俊、牛焕玉等五位都参加过解放战争,要是健在,该是百岁老人了。只要部队招新兵,俺村就有入伍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是牛炳国入伍,后转业到新疆建设兵团。

1965年,一次就送走刘德华、牛炳胜和牛培海3人,在寨子公社荣居第一。之后,牛培凯、张家法、王金明、牛铁赏、牛中起、牛锡如、牛培周、刘桂田、牛立庄、辛志江、牛锡峰、牛锡楼、牛锡林、牛锡辉、牛志强、牛清华、牛清田等相继入伍。
算起来,牛家是兵源“大户”,计有33人。牛氏“爷孙兵”“父子兵”“叔侄兵”“兄弟兵”遍布全国。王家次之,也有7人:单是“清”字辈,就有王清辰、王清林、王清传、王清博、王清国、王清治六兄弟。
无论海陆空,都有邱庄兵。除多数是陆军外,海军有牛忠义、空军有马明凯等。可以说,俺村子弟兵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驻守海防边陲,领水领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部队招兵要求提高,俺村有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加入军营。高中毕业的牛广石,因智勇双全当选特务连冲锋枪手。比武越障时,别人都是匍匐前进“爬”过去,自幼习武的他,总是一个鱼跃“窜”过去。凭这一绝招,他力压群雄,荣立三等功,为“武术之乡”赢得美誉。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末,高考生报考军事院校成为热门。我村五六名有志学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军事院校,成为“科技强军”的有生力量。历年被挑去当兵的,都是村上的“顺溜”小伙。这些“根正苗红”的农家子弟,在绿色军营中茁壮成长:有的入党提干,承担带兵重任;有的立功受奖,“五好战士”奖状寄回家。牛培海、牛东祥、牛锡波、马明凯、牛金龙等一批军官,牛培勇、王清治、刘永强、牛龙影等一批士官,成为俺村的“出头”。

退伍军人忠诚奉献、乐观豪迈的好品质,为俺村带来了积极向上了“兵力量”。为了国家,他们毅然放下锄头,拿起枪杆;服役期满,他们又欣然放下枪杆,重拿锄头。回村后,有的深受爱戴,当选村干部;有的励志成才,考取国办教师;有的用在部队学到的专业技术,带领群众致富;有的自学播音,成为明星网红。北京卫戍区某部司号员牛广通,退伍后专心务农,乐于助人,光荣获评县“十大道德模范”。唐山驻军某部迫击炮手王金明回乡后,干一行爱一行,是村上的“老顽童”和“笑星”。他的拿手好戏是“战地喊话”——只见他两脚并拢,腰板挺直,满脸严肃,手指前方,一串“迪斯卡拉米……”,“镇”得大家目瞪口呆。有人问:“这鸟语说的啥?”他一板正经:“这是?——军事秘密,能让你知道?”

几十年来,退伍兵一直是村上最可爱的人。当时,嫁给军人是姑娘的梦想。邻村一对美丽大方的“姊妹花”,双双嫁给俺村两位英姿飒爽的军人,成为拥军佳话。寻访中,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兵”翻箱倒柜,找出保存完好的《入伍通知书》、鲜红如新的《退伍证》,拿着《补助金领取证》《退役军人优待证》的笑脸,想起他们军歌嘹亮的青春年华,以苦为乐的军旅生涯,作为晚辈和亲邻,每一次道别,俺都心热鼻酸,依依不舍……几代从军报国路,薪火相传好村风。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俺村又有牛彦骏、牛清汉自大学入伍。相信两位后生一定会超越优秀的前辈,在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作者简介:
刘用良,原籍山东宁津,1963年生于河北南皮。笔名石缘。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民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在《中国青年报》《师范教育》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40余万字。日记《享受孤独》散文《陪娘回娘家》《想起当年吃月饼》等10余篇散文获全国和省征文奖。著有话剧剧本《热土难离》。

主播及音频合成:
晚风,退休教师。喜爱诵读,喜马拉雅优质主播,滨州头条金牌主播,鸿雁文学等多个平台的金牌主播,以声音交朋友,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