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向东老师近照)
(上图为作者刘向东老师与王学民书记合影)
序一
我为向东喝彩
作者/王学民
退休以后的岁月如何过?这是老年人群面临的共同课题。有人安于一隅,身心松弛下来;有人收敛余勇,不再进取;而有人却咬定新的目标,奋发不辍,谱写出新的人生壮歌。
向东同志无疑是后者。
向东同志干了多半生行政工作,但他却对文学事业情有独钟,退休后毅然拿起笔来,开始了风生水起的文学创作,参与了多项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也博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敬。他的文学创作同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同普通百姓的冷暖息息相关,故而他的作品就不仅仅是个人兴致的抒发,而是有了一种明显的社会属性,有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他的创作成果是个人的,也是家乡的,各种褒扬向他涌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向东同志退休后的这种生活状态令我赞叹不已。文学创作是一种苦差事,他却把苦事干成了乐事。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意识,为家乡负责,为子孙负责,当然也为自己的后半生负责;看到了一种人生态度,积极进取,不甘寂寞;看到了一种奋斗精神,刻苦勤勉,自励自强。有一种警示的语言叫不忘初心,他是用一种内动力自觉地践行初心;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再创辉煌,他是用自己的勤奋和坚韧铸就了老年生活的绚丽多姿。他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他的壮心不已给人以启迪。
作为三十多年信息互通的老同事,我为向东同志的作品集写下上面的话,由衷地为他喝彩,亦为他祝福。
(作者为原蓝田县委书记,西安市广电局长,市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编剧,著书多部)
2022年5月9日
(上图为刘向东老师的好友王相虎老师近照)
序二
说刘公
作者/王相虎
刘公向东,蓝田县九间房镇大寨村人,由蓝田县委政法委退休。虽已“退休”,实则“退而未休”。多年来依然保持着他在岗时期的生活活力和工作劲头。现虽重新驰骋新领域,开僻新天地,结识新朋友,但他紧接地气的性格一点未变。好与人交往,忠诚、义气、憨厚、团结、与人为善、大气、宽阔,所到之处,领导认可,同志敬仰。加之,睿智敏捷,善礼、善道,工作赢人,业绩突出,发展一路通达。融入文化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临空,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他发表的文稿、文章、诗词多达数百篇,点评留言愈千则,建有微信群数十处,诗友、墨客近百人。于省、市、县、乡文化刊物机构,互动联系广泛。读者之众,难以统计。更为作家、学者、刊物编审所喜,文人墨客纷纷向其索文索稿,真可谓“轰动”!我也不无感慨地庆幸:“向东,大器晚成啊”!
致向东辞
众生夕阳论平生,
多叹碌碌惋夕景。
人赞刘君悖常态,
愈到古稀愈精彩。
重情重礼又宽仁,
谦恭助人更殷勤。
友待一切般般客,
不乏盛誉赞声多。
更喜不残烈火心,
濡染教化令人尊。
宏篇短论情洋溢,
即席讲话妙惊人。
借问哪来如许情?
扎进纸堆觅华英;
登鼎网云逍遥游,
茫茫书海苦作舟;
厚积薄发沙成塔,
累累卷帙慰生涯。
(作者为原蓝田县城关中学教育主任、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
2022年3月
(上图为刘向东老师的好友张效东老师近照)
序三
拥抱互联网,做一个时代老人
作者/张效东
退休后怎样过?对于每一个职场人,迟早都是一道必答题。
退休了,有钱了,有闲了,也知道保养了,但精神却空虚了。无所事事实在无聊,虽很自由但不自在,时常发生无名的茫然楞神和走神失态,时不时被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忧虑感这些负面情绪所包围,不甘心作“等死队”员,又不得不做。这是很多退休老人都迈不过去的“坎”。
已退休近20年的刘向东同志,却交出了一份出彩的答卷。他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开创了人生绚丽多彩的第二春:欣然接受退休的现实,明确新的奋斗目标,培养新的生活兴趣,重新出发,开拓了一片人生新天地;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特别是积极参与年轻人的社会活动,建立了积极广泛的人际关系;不耻下问,虚心向学,拿起了文字创作之笔,发表了大量正能量作品;热心文化和社会交际活动,听讲座、作采访,加微信、交新友,与庆典、赴饭局……过得充实而又愉快。
向东同志退而不休,晚霞生辉,树立了一个“夕阳红”好样板,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最亮眼的,是他积极地融入了互联网时代。
这代老年人的幸和“不幸”,就是遇上了数字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除了学习阅读办公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际交往、购物缴费、医院挂号、火车飞机酒店订票、家教辅导与学校的配合……都实现了数字化。新冠肺炎防疫以来健康码的获得和准入、准乘更是跟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当下,也使适应不了智能手机各种新功能的老年人,强烈感到被甩出了时代的列车。
但是,勤于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向东同志,却紧紧地抓住了时代列车的把手。与传统老人不同,他把退休当作“转业”,以一种年轻的心态步入人生新里程。他不服老,对退休生活有理想,有规划,积极面对,大胆尝试,对网络这个新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断摸索和总结,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老道的“网络通”。他从用老年手机发短信学起,学电脑,学上网,学智能手机app……到现在,可以运用数字技术熟练地进行写作、投稿、编辑,时髦地聊天、购物、导航……活出了又酷又飒的自我,成为一个紧跟时代的智慧老人。
据统计,向东同志的手机上,加有县内外的30多个微信聊天群,经常联系的微信朋友有300多;2016年至今,他给网友的点赞留言千余条,收到网友的热情留言1300多条;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和报刊刊发的诗文100多篇,有的文章还被推上了“百度”和“今日头条”,有的文章点击阅读量超过了30万。他也成为《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北京《新媒体文学艺术网》最高奖项“钻石奖”的得主。
互联网生活,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多彩窗户,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交际面和精神生活空间,大大提高了晚年生活的质量和精彩度。向东同志沉浸其中,忙碌着,进步着,也享受着。与他有接触的不少年轻朋友们,都夸向东“能紧跟时代,像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充满了正能量”,是自己父母学习的好榜样。
向东同志的又一本新书面世了,嘱我写序,我有感而发地写了上面这些话。在这里,我想寄语40后、50后、60后的老年朋友们:大家看看向东的书,想想向东的事,让我们也心动起来,行动起来,赶快把自己或家人的老年手机换成智能手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让“糟老头”“糟老太”变成“潮老头”“潮老太”。向东同志能做到,相信我们大家也一样能做到!
(张效东, 1944年生,蓝田县教科局退休干部。长于古典诗词,著有《历代蓝田诗选析》。热爱蓝田地方文化并有较深入研究,现任蓝田县王维 / 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兼《蓝田文化研究》主编。)
2022年5月
刘向东老师出版书《夕阳流韵》中珍贵瞬间彩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