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自述
包焕新(甘肃)

“不知道什么原因,关于我父亲的任何档案都查找不到了!”
2022年3月9日,在包庄村黄畔组的一块地头边,说到动情处,年届古稀的包智通老人老泪纵横:“我父亲已经于1987年5月27日去世了,解放前是张学良部队的一位骑兵,抗战期间被调到前线,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关于我父亲的经历,他老人家去世前有一段口述,我粗略的整理了一下,做了点笔记”。
说到这里,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沓有些发黄、边角已经烂损的稿纸,颤动着双手接到我手里。
我接过来急速的浏览了一遍,顿时觉得手里这沓稿纸分量沉甸甸的,我的心情也沉重起来,这沓稿纸里,已经不是歪歪斜斜的一行行汉字,而是一位抗战老兵一滴滴辛酸的泪水。
下面就是这位抗战老兵生前的一段自述:
我叫包彦海,男,汉族,包庄行政村黄畔自然村人,生于
1913年4月6日,稍识字。在我22岁那年,因为家大人多,生活困难,难以为继,于是私自离家,1935年农历
9月18日来到宁夏固原,在张学良部队骑兵第2军骑3师7团3连报名从军,当时军长是何柱国,师长是徐良,团长是李真。
1936年12月12日,我随团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之后,由于东北军群龙无首,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其麾下的20万东北军,虽然屡经整编、改编,且遭受蒋介石的不公平待遇,但我们始终不忘军人“守土保国”的职责,以血肉之躯,重现东北军的赤诚之心。
1937年8月下旬,作为东北军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劲旅——骑兵第2军被调往晋绥前线与日军作战,我参加了增援大同的战斗。当时的骑兵第2军实际只有一个骑兵3师。而骑兵6师远在绥远,是面上的部队,实际指挥权在马占山的手中,骑兵4师,虽然近在河北,但因缺少马匹,早已被改编为步兵第24师,番号都不存在了,就更别谈指挥权了。就这样,何柱国带着仅有一个骑兵师(骑兵3师)的第2军增援大同。大同失守后,骑兵第2军退到晋西北平鲁一带抗日,9月下旬在井坪镇一役中,骑兵第二军被日军击溃,损失惨重。

1940年,何柱国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由骑3师师长徐良接任骑2军军长。
1941年,我随军参加了闻名全国的陕北清水河大战,我时任班长,当时日军投入了三个团的兵力,面对强大的日军,师长亲临前线指挥,终于打败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消灭两个团,打退一个团。以后骑6师归还建制,又合并骑3师和骑6师,保留骑3师番号,由王照问的暂编第14师廖运泽部拨归骑兵第2军建制。
1944年,徐良升为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骑兵第2军军长由非东北军系的暂编第14师师长廖远泽升任,骑3师师长王照问升任骑2军副军长,所遗骑3师师长由徐长熙升任。因为当时还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我也没有啥顾虑,于这一年的
3月5日加入了国民党,并升任排长,直至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我已升任连长,参加抗战整8年,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多次受伤,可比起为国捐躯的无数战友,我就非常幸运了。我清晰地记得曾经两次难忘的负伤经历,一次是连长带着我们十余名骑兵,进山侦察敌情,遭遇敌人炮袭,两名战友当场牺牲,我身负重伤,万幸的是,我经过抢救,得以保全性命。
另外一次是1941年冬天的清水河大战,一天夜里,我连奉命渡河追击敌人,当时河水已经结冰,不少战友不是倒在敌人的枪下,就是掉进冰窟窿里牺牲了,我当时右脚负伤,随之也掉入了冰窟窿,幸好连长和战友发现,强行拉了上来,捡回了一条命,可此后落下了病根,走路一瘸一瘸的。
1946年,骑兵第2军开赴济南,经第2绥靖区主任王耀武改为第96军,麾下骑3师改为暂编第15师,就这样,骑兵第2军番号就不复存在了。

1948年9月,山东全境解放,我所在的部队一夜之间解散了,全部换成老百姓的衣服自讨生活,我流落在济南市以卖香烟度日,不幸的是,我因没有经验,收回了些假币(当时并不知道),用这些假币进购货物时,被人民政府发现,我被收监审问,没收了我的香烟、大米(201斤)、面粉(200斤)、金镯子(19个)等全部财产。
三个月后,政府给我发了路费,写了没收财产及有关证明,我就一个人走了两个多月,步行回家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就一直在家务农。1958年,因我曾经是国民党党员,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没收了所有的证明、证件,数九寒天,白天干活,晚上拉到别人的崖背上批斗,扒去衣服鞋帽,让寒风吹冻,硬要我交出800枚银元,8斤黄金。
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期间,我被经常批斗,有时候不能行走,就叫家人用架子车拉到会场批斗。1967年8月的一天,生产队长罚派我到地里看谷子,晚上半夜回家时天太黑,不幸失足落崖致残,大腿严重骨折,不能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在农业社看大场挣工分,柱着双拐,艰难生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看到周围很多的冤假错案得以昭雪,于是我去寻大队寻公社,申请平反,可是因为拿不出有关证明和证件,组织不予受理,只好不了了之。
欣慰的是,看到祖国日益强盛,人民日益富裕,尤其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和左邻右舍都过上了幸福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云:先烈不容遗忘,东北军在抗日事业中,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卓越功勋,将流芳百世,永载史册。
包彦海,您是包庄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全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不会忘记您。
(包智通供稿,包焕新整理)
2022年7月1日

包焕新,甘肃省镇原人,生于1966年10月,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笔名惠风,斋号惠风堂、忞齐斋主。曾任镇原县广播电视台主编,业余爱好文学、书法。1986年在《小小说》发表《山村牧歌》处女作,1990年在《甘肃日报》发表散文《戴银项圈的小姑娘》,1996年在《散文月刊》发表散文《祝你好运》。2017年学术论文《弘扬包公精神,力行勤政为民》发表于《包公廉政文化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并应邀参加了在广州肇庆举办的全国廉政文化学术研讨会。2018年在《陇东报》发表散文《老家的野雀窝》,2019年在《北斗》文学杂志发表散文《难舍的土窑洞》;2020年散文《黄牛的眼泪》发表于《黄土情韵》(甘肃文艺出版社),散文《老靠子的曲折》刊登于《潜夫山》。2021年报告文学《为了这一方青山绿水》发表于《黄土大原》(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报告文学《满山翠绿满山香》发表于《走近镇原》(甘肃文艺出版社)。2021年,书法作品在建党100周年“桃花山杯”全国书画展终入展,在全国“翰墨飘香”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近年来,在《书法报》、《甘肃经济日报》、《陇东报》、《中国作家网》、《江山文学网》、《杨柳岸网络文学网》、《祁连文学》、《定远文学》、《天水文学》等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书学论文等2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镇原书画挂历》、《西苑志》、《刘生学国画作品集》等。散文集《故土情深》即将出版。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杨柳岸网络文学特约编辑,江山文学签约作家,暗香文墨社团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