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文/李强
——和你谈(30)
很久之前就想和你谈谈这个话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假期你有“书香家庭评比”的作业,我觉得是个好机会,想和你好好聊聊。
1、此读书非彼读书
谈起读书,也许你在脑门上会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不是一直在读书吗,这有什么好聊的?但我想说我准备谈的“读书”和你目前的所经历的、所理解的“读书”是不一样的。
你现在的“读书”更多的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的,对应的是考试,汲取的更多是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性的部分,目标是取得好成绩,争取有一个好的现实结果。而我说的“读书”可以说是“无用”的,对应的往往没有一个具体的现实目的。它常常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一种身心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摄取到各种各样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趣味、好奇、想象、梦想、情感、意念、思想、智慧……当然也涵盖知识与技能。虽然这种读书看似“无用”,但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它却又是“大用”,是我们不可少的部分。
你幼年的时候爱听童话故事、爱听神话传说,童年的时候爱读杨红樱、郑渊洁,爱看恐龙类的、科学类的读物,这些书读的时候不是为了考试,但是你着迷,怀着无限的好奇心,身心畅快的畅游其间,你的精神世界里驰骋着想象,充满探求渴望,也有情感的感动和知识的成长……这和我说的“读书”比较接近,而我所希望的就是以后你能继续多读这样“无用”的书。
二、读书的意义
书是前人的所见、所识、所感、所思、所悟。看书就是从别人那里增加自己的所见、所识、所感、所思、所悟,在我看来本质就是扩大自己的“生命圈”。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经历是有限的,见识是有限的,感受是有限的,智慧是有限的。通过读书可以帮我们增见识,广学问,悦性情,汲智慧,可以把我们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扩大。
我可能一辈子到不了西非的撒哈拉沙漠,到不了荒寒的北极,到不了茂密的亚马逊丛林,但书可以带我去,可以让我认识那些地方的地理地貌,让我了解那里的人、动物、植物如何生存如何繁衍生息,可以让我体会到自然的伟大、生物的多样,以及不同生命为生存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书还可以带我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文化的赓续,智慧的传承,体会国家、朝代、个人的兴与亡,感受人性的伟大与卑劣,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除此之外,读书可以把生命引向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通向一个更高的生命境界。
我在北师大听讲座的时候,一个字号“三柳先生”的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他们一家在夏日到北京近郊旅行,行至一处峡谷,只见山林清幽,泉水淙淙,加上清凉的山风吹来,不禁为之所陶醉。他和夫人不约而同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并沉浸这样的意境中。不久又有人走进了峡谷,面对同样的景色,那几人嘈嘈杂杂,临走感叹了一番,但说出来的是:凉快啊凉快。三柳先生的这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另一个区别就是生命的体验和境界是不同的。
前面我说希望你多读“无用”的书,但这种“读书”也并非没有一点现实意义。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裹的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实际作用。然而,它可以使蓓蕾一片片绽放,最后成为一朵鲜艳的花朵。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读书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喜欢的作家三毛也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的方法,古今中外谈过很多,举不胜举,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经验,也总结了几条:
广读与通读
“广读”即广泛的阅读。我们知道,书有不同的种类。首先,书有学科类别,比如:文学、哲学、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美学等等。其次,书还有时代、地域、文化、作者、写作形式等等的不同。读书不能太过狭窄,要尽可能的多涉猎不同种类的书。广读可以拓宽眼界,可以学到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看待事物。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通读”的意思是把不同的书或书中不同的内容联系起来读,可以加入串联、比较、鉴别等方法。
有段时间我读唐诗,特别喜欢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的诗。书中将三人的诗是分开来讲的,但我读的时候我把三个人的诗放在一起读,从内容、语言、修辞、意境上做比较和分析。通过这样一比较分析,三人的风格立刻清晰起来,我明白了为什么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而王维叫“诗佛”。读苏东坡的词也是这样通读,不过换了一种读法,不是与其他人比较,而是将东坡自己不同时期的文章、诗词放在一起读,做比较、分析。这样一读,就能看到东坡一生的诗文风格变化脉络,而这些变化与他的年龄、遭遇、心境是紧密相连的。从年少得志的畅意、不羁,到中年身陷囹圄的惊恐、幽咽,再到后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顿悟和“江海寄余生”的出尘。
相近的书我们要有意识联系起来读,读出区别,差异大的书也要尝试联系起来读,读出关联。你知道我是美术学科出身,但家中书柜里的美术书籍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还有文学、历史、文化、哲学、地理等类别的书。读的书籍种类繁多,一方面是个人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读其他的书可以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美术。你可能不知道,任何一件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有文化、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的影子,它们的产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唐朝的美术作品大气恢弘,宋朝的美术作品内敛简约,这里面包含的有两个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美学风格和其他艺术的影响等等。我读历史、文化类的书可以更好帮我理解美术作品,反过来美术类的书也可以帮我更好理解历史、文化。许多看起起来无关的事物其实是紧密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读不同的书要善于联系起来,打通之间的壁垒,找到它们的关联性。
读书要广读,更要通读。能够读通了,看过的书,了解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散乱的、易忘的碎片,它们会在你的脑海里建立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久而久之会成为独属于你自己知识体系,有个性的思想观点,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也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选读与精读
当下,各种各样的书籍太多了,用汗牛充栋都已不能形容,我们穷极一生也只能读完其中极少的部分,所以需要对阅读的书进行选择,即我说的选读。
选读,自然首先是选优秀的尤其是经典的书读。书和很多事物一样,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的书可以将人带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艺术品格、审美品味中,有的则不然。
经典的书籍是经过大浪淘沙被人们筛选过,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它蕴含的哲理,往往贴近事物的本质,揭示事情的本源和规律,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读经典在我看来是给自己在思想境界、艺术品格、审美品味等方面托了个底,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另外,经典往往是各个知识领域的源头,把握住了源头,明白了知识结构的底层逻辑,再读其他书也就很容易明白了。比如,你现在学的《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它们是儒家、道家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着中国人从古至今方方面面。当你看懂了这样的经典,也就比较容易看懂其他中国文化、文学、历史等等的书籍,甚至能帮助你看懂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社会现象。
书读多了,会不知不觉建立自己选择标准,不用人引导,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读书还有一点就是要区分哪些书是粗略的读读就可以(粗读),哪些书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读的(精读)。
精读的书当然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思考。我精读书的时候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整理书出中的观点,梳理出书的结构框架,摘抄其中的经典语句,最后写书评,对书进行剖析和价值评判。
读书不能盲目,选读和精读目的都是有方向、有标准、有规划的读书,使读书更有效率,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收获更多的价值。
读书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说的几种,我自己还常用问读(带着问题去读书)与践读(读后践行书中的思想观点或方法),厚读(把薄书读厚,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内容)和薄读(把厚书提炼归纳成一些观点和框架)等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效果于我是很好,但于你未知是否好用,仅供你做参考。
自古读书没有定法,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是一种读法,苏东坡“书富如海,但其所求”是一种读法,曾国藩“读书不二,日点十页”是一种读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希望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能摸索和总结出适合你自己的方法。
关于读书的话题,还可以聊很多,我们不可能一股脑儿一次聊完。我更希望细水长流,在以后的日子里和你慢慢地聊下去。

作者简介:
李强,男,1978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现居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学美术教师,嗜阅读,喜欢平和散淡的文字,业余创作,散文、诗歌、绘画多篇发表于《柳洲》、《嘉善文化》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