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薛峰 薛峰文字坊 2022-08-13 00:00 发表于河南)
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也是一个文学青年,读过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国的经典《史记》《诗经》《礼记》《尚书》,外国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九三年》《浮士德》《静静的顿河》《老人与海》等,他都读过。
习近平喜欢读书,也喜欢跟作家朋友打交道。这里面,广为流传的是他和贾大山的故事。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当代人》杂志第七期发表散文《忆大山》,深情记述了与河北乡土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和友谊,对贾大山的人品、文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贾大山的英年早逝表达了深切哀悼。这篇3200多字、字字情真、句句意切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布衣之交、贫贱之交不可忘的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贾大山自幼聪慧,小时爱好京剧,爱唱老生,能翻跟头、拿大顶,上中学时就有文学小品在校刊、《建设日报》、《河北日报》上发表。
中学毕业后,贾大山因家庭成分原因不能考大学,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务农。在下乡期间,他有机会深入生活,了解民情,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在农村他说快板、编节目、出板报、写文章,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村干部的赞扬。
后来,他到文化馆任创作员,开始了戏曲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经常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上发表。其中短篇小说《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让他一举成名。此后,他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到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著名作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学界,贾大山一度与贾平凹齐名:说起写短篇小说的二贾,一是贾平凹,再就是贾大山。
习近平曾读过几篇贾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1982年3月,29岁的习近平调到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正定县委副书记。
到正定后,习近平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那一年,贾大山40岁,比习近平大11岁。

贾大山是地道的“正定通”,对家乡历史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塔,每一尊佛都了如指掌。初来乍到的习近平,在不长时间内也能对本土文化说古论今、谈笑自若,着实让贾大山刮目相看。
习近平和贾大山常常促膝谈心至深夜或黎明,“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习近平《忆大山》)
贾大山忧国忧民的情怀,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十分敬重这位深深扎根于群众中的乡土作家。习近平认为,发展地方的文化事业,需要像贾大山这样一心为群众又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人才。
习近平大胆任命贾大山为县文化局长,可贾大山来自于群众,只想安安静静搞创作,不愿意做官。习近平“生拉硬拽”贾大山做了县文化局局长。
实践证明,习近平慧眼识珠。
贾大山任县文化局长后,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贾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每一处文化古迹都浸透了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大山不想做官,却实实在在地做了官。他做官,给人们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清廉。他欣赏清官文化,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去实践。他在文化局任局长九年,局里竟没有一笔吃喝账。他跑来和经手的上千万元的文物修缮工程费,竟没有一分钱不合理的搭车开支。他多次出差,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补助。
还有就是做事。他干工作条分缕析,纲举目张。钟楼、凌霄塔、华塔、大悲阁等大型修缮工程,都是他亲自去北京跑来的。常山影剧院、正定电影院的新建和重建,也是他争取来的。文化大楼的立项和建设,也得益于他在任时的成功铺垫,功不可没。
贾大山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加班创作。他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笑与泪,歌与哭,在现实主义文学层面的积极探索,使得他在同类作家中独树一帜。
在他的带领下,正定成就出一片文学风景,以至后来被人们称作正定现象。
贾大山为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说话谈锋机敏,诙谐幽默;为文则勤奋刻苦,精益求精。他一生为人刚直,一身正气,襟怀坦荡,淡泊名利。

(习近平夫妻与贾大山)
这些,都让习近平感到满意。贾大山所做出来的成绩,证明习近平选人、用人的慧眼识珠。
1985年,习近平调往福建任职,临分手时,他们两个“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后来,贾大山病重。
1995年,习近平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亲自到协和医院看望住院的贾大山:“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
1997年2月,习近平再次回到正定,抽空赶往医院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

(习近平看望贾大山)
1997年2月20日,贾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年仅54岁。
在他去世一年后,日理万机的习近平写了《忆大山》,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
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在《忆大山》中,习近平说:贾大山虽然文学创作并不算高产的作家,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这是令人尊敬的。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贾大山所传递出的积极的道德秩序和优雅的文化价值,相信能让还不熟知他的读者心生欢悦,让始终惦念他的文学同好们长存敬意。
让我们向贾大山致敬,向这位让习近平三次流泪的作家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