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仁智)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
“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初听这句话时,我只是感觉绝对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等到慢慢成长起来,就越是感觉这句话意味深长。直到年近中年,才稍微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论语》者,是我国儒学之集大成者。多少人在读,在学,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地读懂,读透。
读懂了《论语》,基本上也就读懂了我国历史,也就跨入了国学门槛,正所谓:
外置业,内成圣。
意思就是说,读懂了《论语》,事业上可以辅助自己成就事业巅峰,称王称霸,自身修为上可以无限接近于圣人,完人!
而半部《论语》治天下,关键是在于半字,而不是《论语》本身。
儒学集大成在《论语》,《论语》之重心在“半”字,即国学的中庸之道,也是万事的分寸把握,拿捏之度。
读懂了《论语》,也就初懂了国学之道,理解了万事万物讲究个中庸,待人处事掌握了分寸把握、拿捏之度,处处能切中要害,掌握先机。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论语”二个字能做什么呢?
其实差不多,就算读完整部《论语》,也只能理解原著的一点点东西。这就好比把所有太极拳的书都读完了。也不会太极拳是一样的道理。
《论语》为什么能治天下?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诞生于春秋末期,而《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可以说《论语》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只是其中一支,可以说当时的影响力还很有限。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状态,统一了中国。
但是秦始皇还干了另外一件小事-焚书坑儒。
这个时候,儒家被打到了谷底。
但是还好,这个时期没有持续多久,大概80年之后,到了汉朝,汉朝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皇帝-汉武帝。
汉武帝身边有很多人才,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东方朔、董仲舒。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这个儒术跟孔子所推行的儒家思想有所差别,甚至说是有点变味了。
但是从这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在之后的两年多年里,作为主流思想影响着我们这个国家,影响着我们华夏子民。
后世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不读儒家经典的,中国士绅阶层就是用这些儒家经典里的思想来治理这个国家、治理天下的。
儒家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是足够说明了《论语》的历史地位。
《论语》本身的内容按一般的说法,《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这个说法没毛病,但是还是不足以让我们了解《论语》讲的是什么。
读《论语》最开始觉得《论语》的内容很散乱,甚至都没有一个主题。
后来发现其实《论语》的内容其实是有一个大主题的,大主题下面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小主题。
《论语》的大主题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
为人处世的参考准则。
这就是《论语》的主要内容。
为人,就是做自己,怎么做好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
修身怎么来修呢?
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几个方面。
立志是修身的第一步。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立的是志向。
志向就是人生的方向:
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成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
立志了,人生的方向才会明确。
我们会把时间、精力、资源都用在这个方向上,力出一孔,最后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否则,人生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一事无成。
立志了,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笃定。
《论语》里有句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什么匹夫之志不可夺呢?
志向,是内心的动力,不管有什么艰难困苦,不管有利无利可图,都会坚守。
反之,如果没有志向,凡事考虑的就是事情的利害得失,就很难坚守,说放弃就放弃。
修身的第二步是勤学。
勤学就是学习。
《论语》里涉及学习的内容有很多。
有关学什么、怎么学、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与教学的关系等等。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关于学习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道出了学习的两个本质:
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不是温习、复习,而是练习、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练习、实践。
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自己内心的焦虑而学习,最终可能学一堆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
不要去为了别人的看法去学习,最终看起来很博学,懂得很多知识,却不懂得运用,这种学习的意义也不大。
《论语》告诫我们: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的正确目的应该是为了实践、运用,而不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焦虑和炫耀。
同样,实践、运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将学到的东西进行实践、运用,才能真正的巩固所学,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修身的第三步是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即使是圣贤,像孔子、王阳明这样的人,也会犯错。
所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能改过,才能够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把事情做得更好。
《论语》里关于改过的内容非常多。
改过部分主要是给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参考准则,当我们有所僭越的时候,就要不断反省、改正。
具体来讲,还包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品格、为人的准则、做事的准则、行为习惯、言语、仪态,甚至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
《论语》里有一句:
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说,君子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
儒家对品格要求是非常高的,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这里却说要守大信,而不要拘泥于守小信。
好像有违诚信的准则。
其实这正是儒家思想的高明之处。
小信可以理解为给别人许下的诺言或者跟别人定好的约定,而大信是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则。
相比于诚信的准则,我们应该参考的更高准则是原则,原则高于诺言。
比如说,在战争时期,面对敌方,我们要使诈可以吗?
当然可以,因为国家大义高于个人小信。
比如说,你答应了别人一件事情,结果发现这个人品行有问题,或者这件事这个人本来就是在利用你获取他个人的私利,你还要不要信守承诺把这件事做到?
一个谅的人,会坚持做到;但是一个贞而不谅的人,会知止,发现事情不对了就停下来。
贞而不谅,贞的是大原则,不谅的是小信用。
所以,《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修身的第四步是责善。
责善讲的是怎么对待朋友。
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对待朋友,我们要保持一个赤诚的心,忠告他,但是也需要注意方式,善道之。
如果我们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忠告,对方不但不会接受,还会恼怒,甚至跟我们决裂,这是不可取的。
修身的四个部分: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实是参考王阳明心学里关于修身的方法来分类的。
责善,其实已经是处世的范畴了。
为人,也就是修身,是做好自己。
而处世,是怎么对待自己以外的外部世界,包括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怎么处理事务。
《论语》里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具体包括识人、礼、对待妻子、对待父母、对待众人等几个方面。
《论语》里怎么处理事务具体又包括怎么对待财富、怎么从政和管理、万事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等几个方面。
处理和他人关系的第一步是识人,也就是了解别人。
只有了解了别人,我才能进一步确定这个人是否适合一起相处,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跟他相处。
所以《论语》里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关于怎么识人,《论语》里有很多这方面内容,不过很多都是关于如何识别小人的,有一句我认为特别值得参考。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了解一个人我们不但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那么这个“行”又怎么来观呢?
就是上面那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看一个人做什么除了看他做的事情本身,还要看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做的,以及他这么做是否安心。
“人焉瘦哉”,考察了这三个层面,一个人的内心又怎么掩盖得了呢?
同样是做慈善,一个人是真心想帮助别人,一个人是想通过做慈善获得名声,或者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同样做一件事,动机不同,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
比如说,同样是取得成功,一个人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获得,一个人通过成就他人的方式获得。
同样做一件事,方式不同,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
比如说,不小心干了坏事或者做了错事,一个人内心很不安,一个人内心无无所谓。
同样做一件事,内心的安定与否,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基本上我们就能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处世 · 事务之理
与人相处的第一步是识人,而处理事务的第一步则是知理。
知理就是知道万事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论语》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是这一句。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无过无不及,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很多人对中庸都存在误解,认为中庸可能就是和稀泥,甚至犬儒主义。
但其实中庸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至高境界。
中庸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给出一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难。
比如说做人,我们前面就提到,我们又要贞,又要不谅。
要守大信,不要拘泥于小信。
这个大信和小信的度怎么把握,其实很难,把握好了就是中庸。
比如说做事,我们既要考虑长期,又要兼顾短期;既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
这个度也很难把握,把握好了就是中庸。
过犹不及,不及也犹过。
这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一个规律。
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做人做事就要去追求中庸,无过无不及。
《论语》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参考准则。
而不管是小老百姓过日子,还是大人物做大事,最终都不过是在为人处世。
所以,不管是过日子还是治天下,《论语》都能给我们参考。
《论语》给我们的也仅仅是参考,而不是绝对的标准。
因为《论语》里孔子还说过“无可无不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没有什么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可以了。
这是儒家讲究的通权达变,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学而时习之。
学习《论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
我们要不断地学,不断地行。
以学指导行,以行反哺学。
知行合一。
这期算是一个《论语》的开篇,希望让大家对《论语》有个大概的了解。
总之,为人处事,即修身部分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以及处世部分的怎么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好事,需要你自己的理解来处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关键是在于半字,而不是《论语》本身。
儒学集大成在《论语》,《论语》之重心在“半”字,即国学的中庸之道,也是万事的分寸把握,拿捏之度。
读懂了《论语》,也就初懂了国学之道,理解了万事万物讲究个中庸,待人处事掌握了分寸把握、拿捏之度,处处能切中要害,掌握先机。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论语”二个字能做什么呢?
其实差不多,就算读完整部《论语》,也只能理解原著的一点点东西。
这就好比把所有太极拳的书都读完了。也不会太极拳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