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随笔/范蠡的人生范例
文/苑 枫
说起范蠡,可堪称是传奇人生,可圈可点,不愧人生楷模,官场范例,独树一帜,比起介之推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无悲哀之感,比康熙皇帝封号称颂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可谓多了许多浪漫而又传奇。如果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不为过。
还是先简单说说他的概况吧:生于春秋末期,楚国宛城(今南阳)人。字少伯,入越后,曾以扶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后辞官,全身而退,而后经商。号称古今大政治家,大商人于一身。史称陶朱公。他的事迹古今著述详备,这里不作赘叙,只点播几点,略评一二,仅供闲来无事,展卷鉴赏,玩味古今,但求有益足矣。

第一是忠君。
范蠡年轻入越,深得越王赏赐,也是符合且应了那句“士为知己者死”的话,曾为越王多方策划,巧计良策,号为重要谋臣。最为可贵之处是越国战败后,勾践沦为吴国囚徒、奴隶,他毅然随同勾践入吴,陪伴三年,跟随左右过着奴仆的奴仆生活,不离不弃,受尽屈辱,虐待。然而他初衷不改,侍奉这位沦为奴隶的旧君王。且忠心耿耿,一如既往,不失君臣之礼。可谓世间难得,亘古少见。这种忍辱负重的忍韧精神可圈可点。
更加难得的是,勾践获释后,回到越国,卧薪尝胆以图复仇。面对越王的决绝之心,范蠡尽人事、修政教、理朝纲、积财粮,富国强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帮助越王勾践,一举灭吴,一雪会稽之耻。称霸于诸侯。范蠡一生,忠君无贰。令人称颂。

第二是进退有度,急流勇退。
勾践复国称霸后,功成名就,拜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勾践其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于是便决意向越王请辞。勾践当然不允。然范蠡去意已决。于是便悄悄地携带家眷,乘舟浮海,一去不返。为此许多书刊描述甚详,不乏戏剧性。给后人留下颇具琢磨又意味深长的一幕。致使《吴越春秋》有经典语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流传于世,几成历代君臣相处警言。范蠡深谙此理,创下隐退的极具浪漫色彩的亘古佳话。有戏剧《浣纱女》等为证。

第三是经商有道,避官有数,散财有节。
说他经商有道,一点也不为过。范蠡离越入齐,为防越王追踪寻找,更名鸱夷子皮,在大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并从事土产贸易,很快就置产数十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齐国国君获悉此事,又传说他贤德的名声,就请任他为相。但范蠡深悟此意,便广散家财于贫困的乡邻,好友,及往来之人。而后巧妙的送还相印,悄悄地离开,重新迁居异地。以防人知。
范蠡移居宋国陶邑。今山东定陶县。这里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宜居,就暂时定居下来。为防止被人知道身份,又改名为陶朱公。他从事耕作养殖之余,还继续经商。他奉行薄利多销的原则,又善于观察市场动态,经营山货、土产、牛羊马匹,不禁用骡马,还用木筏,开发漕运,很快就又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大,几年功夫,就又积累了亿万家资。后来他又把大部分家资财产留给了相邻与穷苦人,游离于外地,以防官府找到,回避了官场。直到晚年又回到定陶。陶朱公的大名传扬天下。他虽然唯恐出名,但还是传开了。范蠡生财有道,散财有节。更别说什么个“贪”字了。与古今贪官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范蠡,本可具官商于一身,发财致富,以遗子孙,可他散尽家资,利乡里与贫民,为富而仁。人格之高雅,节操之清廉,德行之圣洁,难道不值得一说吗?亘古垂今,堪比者几屿?真的是可圈可点,名垂千古的美谈呀!
时至今日,人们仍口口相传,赞赏有加。笔者何妨也赞美几句呢?
赞范蠡先哲
古今多赞范蠡君,忠义节廉于一身。 世代官场谁堪比,留得美名亘古今。
2020年元月元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