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 家乡 ——沿村堡
□孔宪铸
是去年春夏,平遥电视台的朋友约我回一趟老家,事由很简单,他们要制作一期《这里是平遥——沿村堡》。因为是我家乡,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沿村堡,原先不是这三个字。在村委会东院南墙根,横卧着一块清代石碑,主要内容是冀郭.兴盛.钦贤.大闫村.闫村堡,如何分婴江河的水。上面写“闫村堡”,沿村堡北面二里就是大闫村。据推,闫村堡建村在后,充其量是大闫村南面的一堡。人家大闫村名气大,平遥四百零八村,也没有大闫村那座高楼,那是清朝武状元闫泰元的豪宅。平常人们不叫沿村堡,习惯叫河西儿。因为婴江河下游从兴盛村和沿村堡中间通过,所以,沿村堡叫河西儿,兴盛村叫河东儿。

河西儿的年龄有多大,村里最长的也说不清。一位88高龄的老爷爷告我们,“俺听老人们说,俺们刚来,是住在呼家庵,后来才搬到这里。”呼家庵是距村西南三里远的地名。又说,河西儿刚开始,只有两姓,九刘七王。现在,沿村堡村刘姓最大,王姓第二。原来几条旧街,都是刘姓王姓。就连仅剩的六七处高墙四合院,也都是刘姓。至于其他的就说不来了。能帮助证明村子年龄的,是位于一个叫“堂日街”的大槐树,足有直径四五尺,树心都空了,从中间支出几枝新枝。老年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子。再者,村东南角有个庙,庙里有颗大柏树,两个人抱不住。最古的建筑是村委会后院的古佛堂。院子里立块小碑,上面写“平遥县文物保护单位”。塑像文革给搬了,墙壁上的壁画清晰可见。据县文物局记载,现在双林寺里的四个香炉和县博物馆的丝绸画都来自古佛堂。古佛堂寺庙不大,但里面原来的珍贵物品不少。让河西儿的人们开过眼。什么玉白菜,什么名贵字画,什么高级供具,都是从皇宫里出来的,一说一邪乎。这就要从河西儿西北三里的“琉璃庙”说起。
琉璃庙叫栖真庵,因屋顶全盖琉璃瓦,人们叫琉璃庙。这庙来头不小,明末,皇宫里安排一股人等,沿官道去西安祭祀。走到此地得到消息,清家占领京城,改朝换代了。前不能前,退不能退。于是,就地驻足,修庙置地。据说,傅山先生来平遥住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就是琉璃庙。后来,日本人入侵平遥,把琉璃庙给火烧了。里面的道人都躲到河西儿古佛堂了。因此,河西儿人见见皇宫里的宝贝就不足为奇了。

城东村的人一开口,都说河西儿是个文化村。倒也不是解放后出了五十多个高级工程师。也不是77年恢复高考后有了六位博士和五位留美生。也不是现在孝义市书法协会主席郭中义,平遥书法协会副主席刘白,漆艺高工刘金海是河西人。关键是追溯到明末清初刘三元,崇祯三年中举,任直隶栾城县知县,栾城地处山区,老百姓从不种小块地,刘三元从平遥引进荞麦,使地尽其利,自制纺车,让夫人培训女织,使人尽其力。不几年,栾县野无旷田,家无闲人。安抚残孤,救济贫困。栾城百姓为他建起祀堂刻勒石像。后升户部,又统兵宁远。

还需一提的是刘三元后代,刘崇贤,与著名画家范金镛为知交。与著名画家吴石仙吴昌硕交情深厚。其笔墨超群,气韵生动。民国11年,其作品在北京展出,荣获全国第七名。平遥著名书画家张德安就是他的入室弟子。
其实,让河西儿2300老百姓自豪的是一马平川的土地。如果,能在高空看一下,都是50亩的格格,标准的井田。那是因为河西儿有四个生产队,按50亩的块,一队一队分,说这样公平,5500亩地分了110块,每队分20块,剩下的是林业队,蔬菜队。土质花样,麦子.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红薯.花生.油菜.土豆,都能种。林业队蔬菜队涵盖北方所有林果蔬菜品种。这块土地上,上个世纪70年代,也留下了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省委书记王谦,省委副书记王金籽,地委书记张怀英,县委书记任井夫,吴玉宇,张法德,副县长吴树德,聂义,全国棉花专家吴吉昌的脚印......

河西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县乡公路东西横过,东村的兴盛.钦贤.冀郭.府底.良鹤.桃园堡.善信等村的人进城,都路过河西儿。大西高铁.京昆高速紧靠村东南角斜过。在村西,扎着晋中的22万变电站。供输平遥.祁县.文水.介休.汾阳几个县的电力。如果在非常时期,是需要住部队保护电力和交通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河西儿。回城出村后,我回头仔细看看,无论村貌,道路,庄稼,看上去再平常不过了。她的历史不同寻常,她的土壤不同寻常。以至后来,三十年代,出了个抗日烈士乔绍业,七十年代,出了个抗洪救灾烈士刘攀栋,一九六二年,沿村堡成为山西省农业先进村。平遥农业十杆旗之一,我的视线模糊了。家乡......
【著名国学诗家隆重介绍】
孔宪铸,笔名,唐溪。山西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入选国际汉语言文学协会《世界名人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杰出文化人物评审委员会“共和国认证诗人”,入选《中国新时代诗人大辞典。【国旗护卫军旅诗人作家】总会总顾问,纸刊总编。中国翰院作家协会高级理事兼作协常务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