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面对上千万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考生和背后同位数身心交瘁的家庭,我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考毕业生,奉上三十年前写的一篇论文,虽说“远水不解近渴”,曙光毕竟给国人带来希望!
人类教育将向自学时代走去
——论 自 学 的 地 位
吴熙禄
我国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自学考试,无疑已成为我们培养、挖掘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自学似乎是对“科班”的补充。然而溯往察今我们发现自学,本是人类最普遍的学习形式。
一、人类知识是靠自学获得的。
这个结论是绝对的。从人类初期寻食觅物的本能活动,到今天的航天器邀游太空,这一系列技能所需要的知识,没有一点来自另外一个星球,一概都是地球人的自行摸索、发现、交流、提高的结果。
这种自学的欲望和能力,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其繁衍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势必向自然界和社会伸出探求的“触角”,以寻求改善生存环境的知识,增强生活能力。这些知识,“上帝”并没有向人类颁布一部供人类查阅的“天书”,而是靠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即靠自学获得生存发展能力。
所谓人类在实践中的自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人类自学的绝对性,即人之初的学习是“白手起家”。这当中既无神灵启示,也无其他星球高级生命的指点,纯是自行摸索;另一方面是人类学习的相对性,即后人的学习有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作依据。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种“知新”单靠知识的传授是不行的,需要有独到的见解。而这种“独到”,即产生于自我钻研体省。许国璋教授说:“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提出一个理论,而被后人认为有价值,总是有不同前人的地方。不同前人的地方是怎么来的,是靠人教的吗?不是。主要是靠自己钻研、做学问。”(1984年《自学》1期15页)可见自学对于知识的发展之重要!
至于人与人、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知识交流,在总体上也是人类自学的方式。一方面,向他人学习,首先表现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习他人知识亦有自己的创新。如果这种学习仅限于模仿,世界科技就不会发展了。
人类初期的知识是从无到有。后来知识的扩展、拓深,如今知识的博大,这不断增加的部分仍然有个从“无”到有的问题。若光依赖传授,是永远改变不了这个“无”的!足见,自学在人类知识发展史上具有根本性的地位。
二、自学是人类最普遍的学习方式
所谓普遍性是指,自学渗透于一切有智能的人的活动中。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学习领地。其广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凡有智能的人都有自学的潜力和实践;二是在学习生涯中自学是基本形式。
从第一方面讲,自学是人类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欲望。人要在复杂的社会和多态的自然界中求生存和发展,没有自学能力是不可思议的事。在此,我们可以从白痴者的生存状况得到验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是“先培训再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学习。
从第二方面讲,在人的学习生涯中,自学是基本形式。人们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这终生学习一则出于工作、生活需要,更多的则是出于求知欲,即心理需求。
自学为什么成为最普遍的学习形式呢?这里有学习内在要求的原因,也有学习方式的原因。即自学的普遍性在于它的必要性和适应性。就其必要性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人之初,先人在“学习”上是“白手起家”,自学的必要性可以说是一种唯一性。
其二,凡学习都离不开主体。后人比人之初学习的有利条件在于有已掌握的知识作基础,而这种既有知识的掌握仍靠个人努力。学习,无非是借助自己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接受各种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有所提高。
而在有些人看来,读书(利用视觉)是自学,而听课(利用听觉)就不是自学,这是一种偏见。看书、听课无非是利用的器官不同,在学习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聋人靠阅读寻求学问,盲人靠听觉、触觉获得知识。我们没有理由说后者不是自学。
其三,没有自学就没有学习。从学习形式上讲,校外人的学习是自学,校内学员在课前的预习、面授中的专注、课后的自习、图书馆的阅读等,无一不是自学。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字面上讲是说给佛门弟子听的,细想其他学问的领教又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培养人的自学能力。如果离开人的自学意向和自学功能,老师的讲学如同向没有口的瓶子里倒水。关于自学的必要性可以概括一句话:没有自学就谈不上学习!
其四,知识从获得途径来说,不外两点:从他人言论中获得间接知识: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知识。后者的获得是一种“处处留心”的功夫。实践中的学问有很多是微妙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此中的本领来自于“熟能生巧、巧能升华”的习练功夫。很多“道道”不是来自传授,是靠个人勤学苦练和细心体察。
自学的适应性即表现的广泛性。自学作为学习的根本特征,适应于一切人的学习。这种广泛的适应性在于它的高度自主性。只有自学这一方式才能普遍实现人的学习权利。相对于“科班”,首先它不受“入学”资格的限制,只要有求知欲,即可“入学”!人们的日常学习自不必说,当今的自学考试,就以前所未有的形式,为广大有志求学者打开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大门。愿意学习,即可报名。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其次,自学给予人们一种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人们可自主地根据志趣和需要选学有关科目;再次,在学习安排上,自学者可灵活、有机地进行。
另外,自学的广泛适应性,还在于自学的随时性。由于自学的方式制约因素少,自学者可自由地利用各种时空条件随时就地学习:工作间隙、茶余饭后,甚至在病床上、监狱中、甚至茅厕间,都可成为学习的机会。
自学以其必要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成为人们最普遍的学习形式。在奋进的征途上,如果说有最浩大的队伍,那便是自学的行列。自学植根于人的本性,将与人类共长青!
三、人类将向自学时代走去
人类历史及其科技文化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人的自学功能,但是在人的观念中,自学仍被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其理由是,人之初无办学的可能,祖先们只好摸索;现今教育事业虽有很大发展,但师资、校设有限,大部分人只好自学。此说有对的一面,但把自学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被动行为,没有认识到自学本身的历史使命和地位,则是不正确的了。因为按照这种说法推断,社会一旦师资充足,学习条件优越,人们就不必再自学了。
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
法国词典学家马托雷在《法国词典史》中预言:“会有一天由于人类知识达到如此广泛的程度,以至不得不改变教学的目的和方法。那时主要的不是传授专门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以作为猎取的手段。”(1986年《自学》30页)近年来有一种富有代表性的说法,即明天的教育对象,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人类既然从自学时代走来,当然有能力向自学时代走去!人类向自学时代走去,是否意味着倒退呢?不是。它和其他事物的曲折发展一样,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高层上的前进。可以这样认为:自学是社会文化不发达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今天的自考指导下的自学,即是未来自学时代到来的先声!
我们坚持这一时代必然到来的理由是:人类从自学时代走了过来,历代也不乏自学成才者,说明这条道路走得通;今天的自学成才者越来越多,社会助学条件越来越好,说明这条道路越走越宽。近年来,自学文凭获得者和自学成才者的大量涌现,革新了人们的求学观念:不进学校照样可以登入知识的殿堂。这一观念很重要,他向社会透出了未来自学时代的曙光!
自学能成功的必然性是由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本性决定的。
第一、从自学的主体来说,人的本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凡以知,人之性也”(<荀子>)即说人有认识事物的智能。按外国学者海勃的说法,智能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智能A”。指人具备的世世代代形成的神经发达的大脑。它具有“天赋”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智能B”。这是人脑功能所在,并决定着的一个人的理解力和操作力。其发展决定于人后天的实践。随着人的成长、发育、提高,“智能B”是一种尚待开发的智力,通过人对环境的反映转化为概念化的图像系统。它是人消化精神食粮之“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具有知识完整的功能;二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上述见1984年《自学》17页)
海勃所说的认识能力在于先天造就的脑技能和后天通过实践开发的观点,是唯物论,似乎没有新义,但他说的“智能B”,即人脑在对环境的认识中形成的“图像系统”及其功能,倒是比较形象地指出了人的自学功能所在。人类长期进化的生理基础和人后天的学习积累形成的知识架构,决定了人的自学能力的实在性。
第二、从自学客体上说,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这是人们得以自学的客观前提。世界上的事物都互相联系的,并在联系中显示自己的属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相通的原理来以此知彼,从知识中求知识。知识,包括已被认识与尚未认识的,是一个可解的“多元方程”。历代人根据已知条件,探求未知;尔后,又以较多的已知,求出更多的未知。
这些是讲自学的可行性。若将其变化为现实,还要完善的社会助学条件。必备的课本,适用的各种工具书,发达的信息传授系统即电化教育网等等,即自学时代到来的物质基础。如今,这种物质基础已初具规模,将来也势必与世界“联网”。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到:自学时代的到来,已不是神话!
我们肯定自学的历史地位,意在发现自学的广阔天地和光明前途,增加人们自学成才的意识,把社会逐步变成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课堂!到时国家教育部门将变成助学组织和鉴定自学效果的考试机构,各类学校将成为历史!
原载1995年10月《莱钢科技》
(获山东远程教育论文三等奖)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