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过月半】
文/天宫玉兔
又是一年中元节,一片哀思敬祖先。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等,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我的老家,長江边上的一个江南小集镇,几乎一致的叫法:【过月半】。
也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全镇300来户人家,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农历七月十二日【过月半】。这天,各家各户大凡在外工作的人们都纷纷赶回家,首当其冲的要事就是包包袱。
说起包包袱!倒还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自打记事时起,老父亲就手把手的教我们。看父亲先将白纸裁成一尺见方的方块!而后将卷成筒状的纸錢,垒成四四方方的方形,再将白纸上下左右一折腾,嘿!厚度一寸左右,長宽一致,有梭有角的包狱,三下五处二就成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虔诚自如。
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倒是看热闹!包包袱在父辈的手中,倒是手到即成的事儿,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着:“蜀道难,难如上青天”的感触,不是包得软不拉踏,就是包得沒边没角没看相!要包好包袱可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年复一年的打磨,咱兄弟姐妹包包袱的功夫不说上成,也还算过得去!
世界在变,一切都在变。现在包包袱的传统手艺改革啦!只需购买印刷好的包袱袋,按需装上纸錢即成!
第二件事则是写包袱,从列祖列宗始,又及太祖,曾袓,祖父,按序排列,写上尊称,包袱的数量并封存备用。一整套程序,简洁明了,用的是小楷毛笔,可马虎不得哟!否则,弄错了,可是对先人最大的不恭!这个光荣的任务,自打老父亲言传身教之后,非我莫属,因为在男孩子当中,我摆行老大呀!
“路火千堆处处痕,青烟日落更黄昏”!傍晚时分,太陽西下,在江边或在湖傍,在房前或在屋后,先铺上早以准备好的稻草,按需铺展开来,原后在稻草上,从列宗列宗始,依次整齐的摆上包袱,在包袱的方阵前,摆好饭莱,碗筷,斟上白酒,清茶,供上鲜果、糕点等,然后上香,用纸錢点火燒包狱,放鞭炮,再从長辈到晚辈一一行祭祀礼。
老人们口中还振振有词,人们各自用自已的方式,悼念故去的亲人,祝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并保佑儿孙们安康快乐。一切都是那么的约定俗成,即肃穆又雅斓,即庄重而又扑实。
七月 “过月半”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过月半】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十五中元节,约定俗成【过月半】。天上人间共安好,国泰民安又一年。
2021.8.22农历7.15于北京
【个人简介】姓名:赵益隆,网名:天宫玉兔,北京人,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曾为各大报社,电台,电视台,相关杂志又及各网络传媒撰稿千余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生喜好枪与笔,老兵依然是个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