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同时代人的长诗与长谈
张炜长篇小说《河湾》座谈会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诗性与理性共生的产物,也是对作家过往的超越;文学的目光不仅注视历史,也追寻着当下和未来。
近期,由山东省当代文学院、山东文学馆、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张炜先生长篇新作《河湾》座谈会”在山东文学馆召开。
南京大学教授 丁帆
《河湾》中的浪漫主义传统与新质:
傅亦衔与洛珈的“隐婚”无疾而终,标志着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而“我”舍掉官位,沿着未知前途的河湾走上返璞归真的道路,则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全新的精神高度。同时,与人物爱情形成对位关系的风景描写,既是浪漫主义情绪的宣泄,又充满着浸透人文精神的土地伦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清华
张炜文学的精神性品质
在感性的弥漫以外,《河湾》中俄罗斯文学式的灵魂解剖和自我审视,抵消了强硬的个性舒张,减弱了对读者的压迫感。张炜文学的精神性品质,体现着当代文学摆脱故事与噱头,寻找内在主体性的努力。
《河湾》顽强地追索历史正义和人性尊严,要求还原被宏大叙事磨平和归零的历史沟壑,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文化性格糅合了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的多重印记,留下了巴尔扎克式丰富而细致的文学证言。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陈文东
张炜的诗与思
张炜的创作可以用文学高原来形容,从《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到《河湾》,张炜始终从事着一种诗性与思索并存的写作。
《张炜评传》作者 张期鹏
“进击”的文学姿态
《河湾》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直面现实,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击”的儒家精神。
山东大学副教授 赵坤
重现小说古老的意义功能
“河湾”所象征的道路母题,预示着人物将在漫长的现实行旅与精神跋涉中,等待一个意义时刻的到来。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
《河湾》:张炜创作美学的总结
《河湾》是张炜大半生创作的一次美学上的总结,叙事技巧炉火纯青,显示出内敛中从心所欲的“晚郁”风格,背后则是自然哲学的支撑。
《河湾》又是一部在欲望膨胀的年代保持精神洁净的心灵之书,是为同代人的历史和命运而写,过多的理论术语去介入它是不适宜的,更应该用感觉去接近、用心灵去体会这部作品。
南京大学教授 张光芒
《河湾》对张炜既往作品的美学转向和超越
从《古船》到《你在高原》到《独药师》,张炜惯于在家族史和社会史的结合点上展开叙事,偏爱追问当代社会的历史由来。
而《河湾》则别具当下生活的视野,力求探索它的内在秘密及未来走向,它采取了个体心灵的写作立场,从困惑入手,不预设先在的道德准则,而是以谦逊的姿态思考当代人该如何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高度及其日常生活。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刘玉栋
“突破之书”与“超越之书”
《河湾》是一部“自我之书”“突破之书”“超越之书”,小说对“厌倦”的抉隐发微,直击当代人的生存症结。
暨南大学教授 张丽军
《河湾》与张炜既往创作的几大区别
一是祖孙辈的对话关系,二是罕见地以女性为主角,三是关注个体对历史之恶的忏悔和救赎,四是思想领域的当下性、对话性与开放性。
扬州大学教授 刘永春
张炜的写作流脉汇合的“河湾”
张炜的文学系谱一是“以我观物”,二是“以他者呈现主体”,在此意义上,《河湾》汇流了二者,形成新的文学场域。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教授 赵月斌
张炜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河湾》连接了既往创作中的许多互文性元素,同时有所超越,对当下现实的锐利呈现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打底。
3.
“历史天使”的注视和回应
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 姬德君
文学领域的“大劳动者”
张炜始终回应着时代和历史的召唤,是文学领域的“大劳动者”。深入解读张炜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是文学界从“高原”走向“高峰”过程中需要持久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光炜
对历史的挖掘和质询
张炜笔下的人物往往围绕自己的身世秘密,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对“历史后遗症”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挖掘和质询。在“伤痕文学”的历史加工方式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情况下,如何再度辨识作品的真实与虚构、洞见与不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找到“历史天使”的巨眼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历史天使”被一个又一个灾难的风暴吹着倒退着走向未来。理解当下的能力就取决于能否在此刻辨识出压缩其间的多层次的历史与未来。
《河湾》的主旨是重建个人生活,要义则是找到“历史天使”的巨眼,看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过去、怎样的遗忘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个人生活。小说中傅亦衔与洛珈虽然共享了相似的历史遭际与身世命运,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与其说是道德水准的差异,不如说是辨识当下的能力之别。
中山大学教授 谢有顺
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呼唤人文精神
张炜的写作有其一以贯之的主题和理念,对于世道人心的颓废有深刻的反思意识和紧迫的痛感、耻感,而他重建精神的努力表现在他超越性的自然书写中,在这里,他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呼唤人文精神,呼唤那颗“朴实、敬畏的心”。反思之后,小说中人没有走向悲观,而是选择了艰难的精神重构的努力。
山东大学教授 丛新强
揭示家族“秘史”,探寻精神“药方”
《河湾》从爱情到家族,贯穿入冤屈与申诉;从历史到现实,呈现着“厌倦”“急躁”与“网络”病症;从爱的依靠到自然的回归,显示出“爱”的不可靠与“河湾”的重建。
4.
何以重建我们的当代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平
后疫情时代的合时之作
张炜是具有持续思想能力、善于把握时代精神转向的作家,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刺猬歌》,他总是在新启蒙、人文精神讨论、经济全球化等当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时刻,以预言或总结的方式出场,召唤自己的精神同路人,《河湾》亦是后疫情时代的合时之作。张炜的作品已然成为国民精神建构史的一部分。
山东省作协主席 黄发有
当下的一针强心剂
近年来,面对不断物化的现实,小说是冷淡的、疏离的,而大众文化则通过摆脱历史、现实的负担获得释放的快感,在此背景下,《河湾》通过有机结合“抒情”“史传”两大传统与“抒情”的哲思化,为我们业已衰落的主体性注入一针强心剂。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顾广梅
当代生活的“告别之书”和“重建之书”
《河湾》中的人物重建生活的方法则是走出小屋,积极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想象生活的更多可能,在情与理的发展、交融中获得个体生活的独异性、完整性。
山东大学教授 马兵
真正的浪漫主义
“本源的真正的浪漫主义”,是张炜写作的内驱力。小说《河湾》在柄谷行人的意义上恢复了“风景”的神圣意义。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张艳梅
从现代性的“受挫”到价值共同体
“河湾”的失落可以被视作现代性进程的“弯折”与受挫,当代人寻求精神解药,仍将要寻求价值共同体。
《河湾》
张炜 著
花城出版社
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
一部当代生活的告别之书与重建之书
更现实版的《瓦尔登湖》
当代作家张炜
沉潜五年,全新长篇力作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