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 跳花节(仁智)
近日,贵州阿西里西韭菜坪苗族跳花节的古老芦笙声里,传承着古朴的夜郎婚介……
苗族“跳花节”是贵州赫章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社交活动场所。
但“跳花节”的起源,却很少有人知道。“跳花节”又叫“花山节”、“跳场”、“跳花”“耍花山”、“踩花山”。
但不少人认为苗族人民每年都会举行的“花山节”,是祭祀中华 人文始祖之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
却很少想起它与古朴婚介有何联系。
在赫章县文物事业管理局的《苗族跳花节》专题片中,讲述了苗族因旧时生活条件,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婚配问题,苗家有一个老祖宗“冷董”想出了赶花场这一好办法。


据说,过去苗族生活在一处叫“慈姆冷”的偏僻之地,往来极为不便。有一户叫冷董的大户人家,家业很大,人口很多,但就是无法与外村寨往来。子女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配偶。
冷董很为此事操心,搅尽脑汁才想出了赶花场这一个方法。
跳芦笙舞、对歌。
“花山节”间,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倾吐钟情,一旦相爱,即互赠信物,直至缘定终身。阿西里西韭菜坪苗族韭菜花节,古老的婚恋习俗里,传承着一个古朴的夜郎婚介都邑,还有“黔货出山”最初的“想法”!
花山节上,苗族男女青年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表达爱慕之情。
当斗牛、赛马、爬花杆等传统活动在陆续进行的候,性急的苗家小竹哥暗中早就物色好对歌的对象。
他们边走边看,四处游动,向物色好的苗家小竹妹靠拢。来到姑娘身边便打开花伞罩住姑娘,清清嗓子,轻轻哐起音调婉转而深情的情歌。
被雨伞罩住的姑娘,耳朵留神地听着,眼睛档档地打量对方。如果感觉不称心就保持沉默或者略唱一二句,客气的谢绝,如果中意,就柔情的回唱。
自然风光与古夜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那几年,每年的农历8月初5,由赫章县委、县政府主办,在兴发民族乡大韭菜坪举行的苗族韭菜花节,是如此让人心跳:郁郁葱葱的山顶上,长满万亩野韭菜,苗族同胞们在这里载歌载舞,苗家少男少女载歌载舞,吹芦笙,表演原生态民族歌舞。
近年来,随着阿西里西韭菜坪对外影响力的逐渐扩大,韭菜花海已成为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人们关注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焦点。
“贵州赫章苗族韭菜
花节”暨“贵州赫章大韭菜坪苗族花山节”以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参与,根据苗族花山节,民间祭祀,观花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民间协商确定。
赛芦笙原始、粗犷。
自由展示的服装上,“蕨草”“螺蛳”“桃花”等图案,都代表着苗族迁徙史上所经历的环境,是苗族抹不掉的回忆。
传统的赛马,是不用骑鞍的,在马背上铺上一块布就行,主要比赛骑马的技术、人和马的协调程度,以及马跑步的各种步形。芦笙舞模仿自然界一些现象以及生
产生活动作,表达对自然、对祖先的敬仰。
五彩缤纷的花山场上,到处是优美动听的芦笙曲调、轻快悦人的芦笙舞姿。倒爬花杆、练武术、赛马斗牛等。围绕“花杆”跳三步舞、蹬脚舞,打“芦笙架”,
跳狮子舞,斗牛等。
苗族花山节,吉祥如意,娱乐连连,很是爽快。也正因为如此,赫章苗族花山节是赫章各族人民欢庆吉祥安泰、岁岁年丰、国泰民安的盛大节日。
也正因为如此,由贵州省画屋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就要向市场推出的“吉连爽”饮用天然泉水,就不
仅仅只是人们眼中的一款包装饮用水,它传递着赫章苗族花山节间赫章各族人民的婚恋文化中的喜韵气息。
花山节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斗牛,是苗族人民崇尚坚强有力和健壮体魄,寄托着苗族同胞对来年风调雨顺、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的期盼。
踩花山”先要立花杆于选好的花山场中心,在距杆顶二三左右的地方,挂上长幅彩旗以及象征喜庆和奖励爬杆优胜者的芦笙、猪头和几斤白酒等。作为苗族的传统节日,立杆、祭杆、收杆等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直接表达了苗族固有的韵味:
千百年来以行动、语言传播继承下来的花杆的顶端要留有绿意盎然的树尖,表示生命力的旺盛。
特别是少女小伙,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本领,寻找自己的情缘。
苗家古歌、飞歌唱起来,人们汇集在花山上,说不尽心中的喜悦。
具有舞蹈之柔、武术之刚的赫章苗族芦笙舞“嘎几夺珈”,保留着苗族人民淳朴的民族情愫。赫章苗族服饰上的挑花、刺绣、麻缎、蜡染等古老工艺瑰丽多彩。
花山节丰富的活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苗族千百年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结果,深刻地体现着苗家人传统文化的精髓 。
赫章苗族花山节已成为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作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活动。每逢花山节,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节日会场,进行文艺表演,开展各种经贸活动。花山节已经成为赫章苗族重要的节日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