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想欣赏石岩磊老师的朗诵作品,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xiangbo.me/215231/classic.aspx?parent=688278
文游天下(464)
碛口古镇
文/石岩磊
图/作者提供
发源于吕梁山的秋水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泥沙,最后淤积在与黄河的交汇处,致使主河道迅速变窄,河水湍急,无法行舟,也由此催生了闻名遐迩的碛口古镇。南来北往的商船不得已在这里靠泊,并转为陆路运输,它即成为连接西北和华北的重要商埠,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清道光年间,碛口镇便云集了众多商贩,有名有号的店铺就多达60家,后来其规模不断扩大,至民国时期,每天停靠的船舶超过150条,镇中的货栈、票号、当铺、镖局以及客栈、酒肆等已增至300多个。各地商旅云集古镇,街道上人流攒动,买卖兴隆,因此其被称作“水旱码头小都会”。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路货运成就了碛口古镇的兴盛,可随着公路运输的大发展,昔日繁忙的码头开始变得冷清,古镇也陷入了沉寂。失去交通枢纽作用后,碛口镇顿时如卸了妆的美女主播,露出了憔悴的底色。大批明清古建褪去光华,显出颓败之象,朱红大门斑驳陆离,泥瓦山墙上滋生出蓬勃的野草,恰似风中凌乱的白发,整个古镇就恍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在日薄西山中踽踽独行。
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败落也成就了碛口古镇的别样风情。曲折的驴市巷静谧而安详,墙上的一排栓马石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永裕号、永顺店、天聚义、信义源等老字号仍矗立在街道两旁,厚重的门板讲述着它们过去的辉煌;黑龙庙里供奉着的龙王、河伯、风伯、关圣帝依旧威严肃穆,默默地护佑着一方百姓的福祉。随处可见的古建,让人顿生穿越感,似是神驰在明清民国的碛口,置身于车水马龙的街市。
游人不仅能触摸碛口饱经沧桑的古迹,还可目睹活着的古镇文化。隔三差五的大集最是热闹非凡,每逢集市,大街小巷便充斥着高低起伏的吆喝声,有卖针头线脑的,有卖蔬菜猪肉的,还有卖笸箩布鞋的,而鲜见旅游纪念品,因为来这里逛市场的大多是当地人,他们是来挑选自家的生活必需品,浓浓的烟火气弥漫在街道里。而到了饭点,男女老幼又都手捧大碗,蹲在门口喝粥吃面。此情此景氤氲出的是祥和与安宁,熨帖着人们躁动的心神。
游人尽情地吸吮着碛口古镇的凡尘气息,感到无比的放松与舒畅。流逝的时光仿佛遗忘了它,古镇犹如冻龄了一般,永远充满质朴的魅力,令人久久盘桓在其过往的遗迹中,追寻依旧清晰的印记,聆听悠远的清音。可游客的心头也会浮现出一丝隐忧,据说当地政府已出台了对古镇大规模提升改造的规划,碛口会不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崭新“古镇”,会不会遗失掉其独特的古韵?人们便在惴惴不安中拭目以待了。
2022.8.9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464)碛口古镇》
文/常原平
闻名遐迩碛口镇,
“九曲黄河第一镇”。
云集商贩道光年,
船舶货栈酒肆滿。
古镇街道人攒动,
“水旱码头”都会名。
水路货运曾盛兴,
公运发展致冷清。
交通枢纽作用失,
露出憔悴惨底色。
明清古建褪光华,
泥瓦山墙野草多。
祸福倚伏或常态,
别样风情呈败落。
曲折驴市睹静谧,
往日繁华马石说。
道旁老字号矗立,
门板讲述辉煌昔。
庙供龙王依威严,
古建顿生穿越感。
触摸古迹饱沧桑,
古镇文化浸心房。
热闹非凡逛大集,
起伏吆喝喧嚣起。
浓浓烟火弥街衢,
喝粥吃面接地气。
氤氲祥和与安宁,
熨帖躁动人心神。
凡尘气息尽情吮,
无比欢畅与轻松。
流逝时光仿遗忘,
质朴魅力若冻龄。
久久盘桓遗迹中,
追寻印记听清音。
心头隐忧丝浮现,
改造切莫丢古韵?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