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历史哲学政治方面的东西,之所以说闲聊,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多少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终其一生研究思考的问题,而我仅仅是喜欢而看了几本书而已,在略知皮毛的情况下有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看毕淑敏的绕地球一周的游记《蓝色天堂》中她谈到的人的阶层转换的文字,(“一个发达国家的穷人,到了穷国,就好像凭空上升了一个或几个社会阶层,那种满足和自豪,也是他在本国所享受不到的。一个穷国的小富之人,到了发达国家,看着琳琅满目的奢侈品,马上就自惭形秽,原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深受触动,也唤起了我多年前出差上海的一些零星感受的记忆。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去上海出差,空闲时间我转到了当时的太平洋百货,看到里面的高档服饰震惊不已,再看看价格,一种寒酸的自卑感油然而生!我口袋里可支配的钱还不到人家价格的一个零头,那种体验是第一次,所以印象深刻。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这个地方不属于我!我的位置我的阶层在西北那个安逸小城。这是我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阶层在不同情境中发生改变给人带来的精神冲击。
在我的认知中,战争年代或者说是新中国建立前,对人群的划分主流观点是阶级论,前者是世界层面,后者是中国范围。我习惯上认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再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这样几种划分。在和平年代和社会,则不再划分阶级,而是划分阶层。
“分工决定阶级”,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成因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剩余生产品的出现导致了阶级的形成。在现实的生产关系中,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差别等级。那些处于相同等级的人们,在利益驱动下,形成相同的利益诉求。
列宁在他的《革命青年的任务》中说“阶级划分是政治派别划分的最根本的基础,它归根到底总是决定着政治派别的划分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个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
关于阶级的划分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种种表现及实质,伟人们都有大量的精辟论述,让人钦佩。我的理解是,阶级之间是矛盾敌对关系,阶层是对阶级划分的细化和模糊化,少了敌对色彩,它们的状态是可以打破和转换的。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是阶级地位决定的,阶层也决定思想意识,影响人的三观和行为。
现在已经不提阶级斗争了,或者说阶级斗争已经是极次要的存在了。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者不重新出现,当然,阶级最终是会被消灭的。现在阶层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人早就有了比较精细的划分,如三教九流的划分说法,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现在也有不同种类的划分,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划分,也有用行业划分,从事工业、农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等的划分,还有用收入划分为金领、白领和蓝领;用受教育程度来划分等等,不一而足。现在的行业早已不是三百六十行了,只要有人从事就能成行业。阶层的范畴大,可以由许多近似或者同类的行业组成。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础和门当户对的依据。
阶层之间可以是鸿沟,但也可以交叉转化。像《父母爱情》里的男女主人公由两个阶层最终互相靠拢转化。也有的人会因为经历遭遇而逆袭或掉落。向往上流生活几乎就是人性,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备受推崇。我们崇尚人人平等,但阶层不会是平等的,享有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权力义务责任肯定有差异。一般来说,阶层相对稳定,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阶层是变化的动态的,就像毕淑敏说的那种穷富随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情况。准确的说,这种阶层转换也包含了主体的心理体验,带有主观色彩。人人平等是精神层面的,现阶段的现实中,人的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社会是理想社会,处理平衡好各阶层的关系也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方面,是政治。当然,这就不是我能考虑的问题了!
政治是人类治理社会的手段,哲学是人类理解、分析、掌握事物规律的学问。政治不能违背哲学理念处事,哲学可以化解政治矛盾,解决政治问题。 历史是前车之鉴,不知史则不明理。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尽可能多的认识了解这个世界。
(原名付贵兰。原创,转自本人《华人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