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的护城河
文/李恒民
千曲百回里
一条柔软的绸带
将小城和顺围绕
千百年来
护佑着这方和美顺美的土地
一个古老的神话与传说
从时光的深处
从这里走出
走出千百年来
七夕一个
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探寻溯源成为
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幽怨凄美的神色闪动于
波光潋滟的水面……
小桥跨河而过
现代版的牛郎织女们
在桥上来来往往
白天看云
晚上望月
窃窃私语中
化不开的浓情蜜意稀释于
凉风拂动的河面
难怪行走的每一个日子里
都会有一丝芬香一缕温馨
就连在雪花覆盖的季节
都会有一种温暖弥漫天空
没有浆叶划动的声响
就连原本在水面浮动的圆圆菏叶
却时常行走于河堤小桥
但这里不乏蛙的高歌
燕的呢喃雀的欢跃
就是这条色彩班澜的绸带
令喜鹊们惊奇不己
以致差点忘记了搭建鹊桥的使命
在牛郎织女焦急的等待中
成群的喜鹊
心怀万分的眷恋与不舍
飞上天空去履行牛郎织女
鹊桥相会的使命
喜鹊们叽叽喳喳
使牛郎织女心绪骚动
不止一次地萌发出
下凡久违人间的念头
永和路旁的旱柳
清晨我以晋南人特有的姿态
蹲在一缘酒店门前的台阶上
注视着永和路上的人来车往
红绿灯口的两棵旱柳
任蠕动的河流
从绿色的栱门下缓缓地流淌
一对不离不舍的恋人
在这里牵手度过
一场严寒酷霜春秋冬夏
就这样朝朝暮暮暮暮朝朝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只是旱柳还是过去的旱柳
不过身上让时光的刻刀
刻出了岁月的沧桑
生命的年轮
改变的是彼此的容颜
不变的是两颗痴情的心
人间的烟雨里
将平凡细碎的日子打理得
有滋有味
谁也没有将自己高傲的弦耀
繁茂下垂的柳条
成一道醉人的风景
躬身轻轻开拨旱柳脚下的土层
那深深扎入泥土的根须相互错结
无形的脐带将他们紧密相联
彼此相互守望的日子里
刻骨铭心的情感浸溢而出
温暖着这一方水土
一种微醉的感觉在风里
摇摇晃晃
一些词被连续使用
走进和顺
牛郎峪天池鹊桥的词语
在脑海里涌动
相互碰撞迸溅而出的火花
将满天的霞光点燃
过分的钟情与喜爱
以致一些词语被反复的使用
仿佛一双双明亮的眼晴
一泓清澈的泉水
由被反复使用的词语
自然会想到一日三餐
鱼鲜海味虽然很好
却不能时时享有
有些人是望尘莫及
倒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那些
瀑布般飞流而下的
稻谷玉米小麦
养活了一代代勤劳善良的和顺人
喂养起这块土地上倔强的灵魂
其实被人们喜欢连续使用的词语
就是一方黄土凌空翱翔的魂魄
一曲飘逝的千古绝唱
《一个石窑的断想》
——写给和顺早期党组活动旧址
掀起八百里太行绿色的波涛
一座石窑眼前凸现
恰似浩茫天地间的一粒微尘
往昔的气息早已
渗入泥土
只留下破败与不堪
若不是窑前叙述的文字
恐怕在心目中早已
演化成一些朦胧的符号
当记忆的闸门被缓缓开启
许多生命的过往奔涌而出
燎原的星火掀起一场场激荡的风云
殊不知这些燎原的星火
竞是来自这座石窑里迸溅而出的点点火光
信仰热血连同那些豆蒄年华的青春
在这座石窑中淬炼成钢
谱写出这块土地红色的基因
从那频频的回望里
能够感受到它在人们的心目中
是何等的圣洁
《印象许村》
远远望去
和其它村子一样
静静地横卧太行的怀抱
只有走近它
才感受到小村庄大世界带来的音韵
一口再普通不过的老井
将它成就
纷沓的脚步走近它追根溯源
当我走近它时
也走进了一位女人的诗句里
一粒水珠
落入太行深处的这口老井
化作钠吐而出的黄土之魂
在青春的岁月象条河的旋律中
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巷道宅落
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
艰难困苦蹉跎的岁月里
浸溢出时光河流的回声
人世间的蹉跎与苍茫
任浑身的肌肤被黄色浸染
大山外的阵阵来风
拂动许村原本的那份恬静
阵阵风中
行驶在八百里太行绿海的一叶小舟
微醉般地摇摇曳曳
将摇落的星辰
缀满绿色的幕布
如同清晨挂满枝叶草丛的水露
颗颗晶莹如玉
那些把这当做第二故乡的赤子们
已经白发飘飘步履蹒跚
却不止一次的回归里
每一次的回归总有
一个声音时常回荡在
许村的巷道院落
这里是根这里是魂
我们都是太行大山的儿女
喊一声
许村我们可亲可爱的乳娘
乳娘——许村
那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刻骨铭心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恒民山西省作协会员,运城市作协理事,永济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