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文艺 第630期

七律 立秋
韩勇
立秋虽至热难收,烈日炎炎暑未休。
十里熏风瓜果脆,千畴湛露稻粱稠。
学飞鸥鸟依沙渚,入画莲花傍水流。
天赐物华舒锦绣,自然好景醉双眸。
立秋
心尘
雷雨偶来消暑气,尝鲜梨枣接新凉。
池中红萏盛开去,路畔紫薇长熟扬。
乞巧可曾添巧意,念情几度略寒伤。
漫观因果春秋过,坎坷曾经梦一场。
壬寅立秋吟
曾丹峰(湖南)
田畴晚稻正青油,绿树金蝉亮嗓喉。
仰首云天骄日灿,开眸岸柳翠枝柔。
农夫起早贪工累,稼事跟时顺势周。
雁阵来期三伏尽,丰收节至庆金秋。
七律 写在同江政协书画院
吴以松
湖山画卷若天然,琴韵诗怀已在弦。
案上频生奇妙景,堂前自创美佳篇。
萦心素影犹知己,满目清姿且忘年。
笙磬同音喧雅响,催人奋进骥奔泉。
美佩洛西台湾之行
周瑞华
东海茫茫云压低,水空佯动战旗迷。
激情冉冉惊戎马,酣梦深深怕晓鸡。
怎忍江山城碧缺,枉邀功业与天齐。
鼓簧高呼无穷尽,何奈巡台佩洛西……
七律•朋友来微信
文/荒山野樵
夕阳带暑隐西山,空际初临月一弯。
院落有风凉意起,楼台无事物情闲。
每看微信添新梦,常思亲朋忆旧颜。
只恨时光如此快,秋声又在树枝间。
七律•立秋赋(新韵)
郭仁炳
遍布鳞云颜若雪,初出半日色犹殷。
紫峰上耸圆竿竖,碧水西流细浪频。
已到立秋光烤地,难消酷暑汗湿身。
得福早稻扬花穗,送爽晨风过树荫。
注:紫峰即南京最高的建筑紫峰大厦。
林间随笔
丁旭
悠闲步履树林间,静雅幽深绿氧甜。
乐见花枝摇幸会,喜闻雀鸟唱机缘。
枯荣世界多风景,冷暖人情少圣贤。
老朽已消龙虎志,一壶米酒半神仙。
立秋吟
黄元基
(一)
岁序轮回又是秋,金风荡漾舞枝头。
相逢节气生凉意,怅望家山上月楼。
人俗绰开村酒醉,菊花绽放客情酬。
迎来桂魄团圆盼,送走精阳好梦求。
(二)
秋意悠悠别暑时,如霜月色自瑶池。
百年忆念情堪守,万里团圆客可知。
且为送夏风凉日,正是归鸿菊放期。
作惜光阴愁想慰,奈何节令瘦花枝。
(折腰体)
(三)
金风萧爽入兰秋,夜雨催凉尽解囚。
知遇乡音怀旧梦,相逢寿客慰离愁。
这般盎意黄花放,别样团圆绿蚁酬。
吟笔逍遥歌月色,骚魂荡漾泛诗舟。
(四)
翻开旧梦算归期,迎接金风未必迟。
寿客承欢新月至,荷仙待隐祝融随。
冰蟾照耀明天色,桂树繁荣醉酒卮。
但忆当年分别景,浮云不断惹情悲。
(五)
夏去秋来别祝融,人间萧爽有凉风。
蟾光遍地消愁里,雁影敷天慰悦中。
菊酒悠悠邀月色,金霜渐渐浥尘空。
登高望断家山客,留取芳醪醉老翁。
荷塘逍遥
文/茉莉花
斟酌美酒荷塘中,荷花绽放映碧空。
群蛙声声赞醇酒,莲花芬芳香气浓。
日射娇蕊灿烂红,荷叶荡漾夏荷隆。
绿荷茫茫翠生生,风拂花蕾摇美容。
荷塘月色烁美景,俯身瞰视醉塘中。
蜻蜓飞立蕾苞头,莲花绽放香塘风。
夏风融融荷叶动,星光明月耀光行。
群蛙高歌荡上空,船上酒醒静歌声。
立秋抒怀
文/王进甫
昼热夜凉天至秋,小楼寂寞易生愁。
深更对月三杯酒,诗寄京城情语柔。
七绝·傍晚湖边纳凉
文/王进甫
日落西山映彩霞,岸边翠柳水中蛙。
池塘鱼戏风光美,静坐亭台品茗茶。
话酒菜(新韵)
蓝天
香椿嫩叶松花蛋,脆绿黄瓜拌蒜泥。
一碗青椒红薯片,小葱蘸酱碰冰啤。
七绝·炎热夕阳( 藏头诗 )
作者 周 凰
炎暑来临绿叶垂
热风日晒汗流滋
夕霞绚彩染苍际
阳鸟归巢未必迟
临江仙 思念
周瑞华
流光向晚天将暮,层林云霭漪红。楼前双鹊息梧桐。佇窗向远望,无语意重重。
看尽黄昏烟外柳,又听流水淙淙。三年疫疾世间凶。亲朋难聚共,思念梦痴中。
临江仙 秋已近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苏铸体)
周瑞华
红稀绿浓秋已近,林藏曲径清幽。水中鸥鹭荡悠悠。和风烟陌柳,波迤草萍浮。
仍是蝉唱音不断,又迎荷醉双眸。娉婷婀娜逝魂呦。往来人行急,难拭热汗流。
鹊桥仙.夕夜
刘秋芳
晚风送爽,阶前并坐,伏膝拒郎言语。闭眸侧耳细聆听,久离别、双星肺腑。
真情历数,古今歌颂,偏是仙庭多矩。长教恶浪对愁肠,何似我、黄尘爱侣。
更漏子•立秋
韩勇
始清凉,收缛热。暑日炎天波折。朝露薄,夏风残,秋来欲送蝉。
时令袭,流年迫,葱翠轮为过客。采莲女,伴缃荷,驾舟唱棹歌。
浣溪沙 立秋
文/金菊凝香
收得闲情上小楼,楼台轻倚望江舟。
舟边鸥鹭戏初秋。
秋叶依依花渐瘦,瘦枝默默景堪留?
留存残朵倩谁收?
摊破浣溪沙 立秋
文/金菊凝香
暑气嚣嚣竟入秋,凉风轻送扰层楼。
只恨川刀难断水,奔银钩。
满月当亏谁肯守,依依难舍是离鸥。
脉脉春情长不断,向城头。
诗咏物
咏物是学写诗词的入门必修课,理解其三种境界后,水平可迅速提高
咏物,可以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题材,同时也是初学诗词者比较喜欢题材。那么咏物诗应如何写?下面就咏物诗词的写作,按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小聊几句。
一、咏物三境
王国维老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人生三境界,是做学问的三境界,是做任何事情的三境界,那么套用到咏物诗词写作,也可看作是咏物三境界。
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者。
1、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老贺的咏柳诗是这样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千古名篇,这首诗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后来学习诗词写作的人去体会、学习。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首诗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之吟咏紧紧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同时通过形象化——“春风似剪刀”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可以说但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柳树就是柳树。
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属此类。象这一类的咏物诗词,大多只是简单的或说是单纯歌咏,除此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内涵。
写这类咏物诗词,要注意充分抓住所咏物什的个性形象特点,运笔要细腻自然,描摹要生动传神,刻画要精准到位,最好要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某种美好或体会到某种丑恶,咂摸出点什么启示、味道。如果单纯的去描摹物件,弄不好很可能流于近似谜语之类。这点应特别注意。
2、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正所谓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很容易淹没在风中。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
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我们再来看看小李的一首咏蝉诗是怎么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小李先生商隐的这首《蝉》,大意是清白高洁难免困饥,怨愤之鸣只是徒劳而已。蝉的叫声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在五更的时候稀疏了,快要断绝了,这一树的叶子仍然是那样无情。我这地位地位的小官吏仍然象到处漂流的浮梗,家乡的宅院也已经荒芜,多么想回到家乡过清净的生活啊。幸有你这树上的蝉警醒我,我也是举家清高的。
小李先生虽才华盖世,但因受牛李党争牵累,哪一党都排挤他,宦途甚不得意,一生漂泊远乡,所以,他的这首《蝉》诗充满着孤独、孤高、孤清的情绪。“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一联,说五更蝉声欲断,已经叫不动了,可是找不到一点同情,他是把身世遭遇借蝉来写出。
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相比,小李先生的这首《蝉》诗同样是物我合一,同样是寄发个人身世、情感,但从具体写法上来说,与骆诗又有明显不同。骆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人。而李诗则是前半写蝉,后半写自己,真真正正的是完全借“题”发挥的“感兴”型,“物”只是“我”的引子和情线而已。当然这是从表面来说的,若从暗线而言,全诗都贯穿着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李诗的上下“写”——上“物”下“人”的这种分割写法,并没有给人以“物我”割裂的感觉,反而显得更加入情。诗通过一句“烦君最相警”,很自然巧妙地把蝉与人联系起来。
类似李商隐这类前半状物,后半陈情的咏物诗词写法,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更高一层次的,或者也可将其看作是第四境界。因为这样的咏物诗词,需要很好的布置方可做到“物”与“我”的不离和充分融合,情感的描写也更加挥洒、深致、感人。写这类咏物诗词,尤其要注意上下之间的过度关口和连线,否则很容易出现整首诗的“物我”割裂,上下接转出现缝隙。
类似这类写法的其他诗词,比如毛老人家的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最好的例子。词上阕状物写景,下片通过“江山如此多娇”作为引线,很自然地转入个人情感、思想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兴”,而不再是“雪”这个物件本身。但上片的“雪”的描写正是下片情感、思想的铺垫与发源,也始终贯穿着下片所感兴主题思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