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5日,云南墨江哈尼族医药馆正式挂牌开业了。二排右起:百岁哈尼族老奶奶李允坤会长 、李福医师、熊思远教授 ,自建雄先生 王飞龙先生等
墨江哈尼族医药馆是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指导下,在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昆明五华三医医学研究所的支持下,以哈尼族医药世家传承人、墨江哈尼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会长李允锟(李燚腊咪雅哟)医生为代表的一批哈尼族医生、学者及专业的医疗管理团队组建成立的。
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总人口3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3%,哈尼族人口占比59%)。因其正好处北回归线23.26度线上而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每年夏至这天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点照在这条线上就不在北移而是转身向南,如是云南墨江就有了“太阳转身的地方”的美誉。

△墨江县北回归线标杆塔
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三江五河”(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均属红河水系)跨境而过。县城虽小,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上万只燕子长年驻足,因而又有被称为“燕子之城”。
或许是因为燕子的情缘,再加上环抱墨江的哀牢山脉属于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这里有以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梭罗树为首的1016种高等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钟萼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野银杏、蓖齿苏铁、红花木莲等15种植物,以及众多的省级保护植物物种等),这里的山水特别适宜“双胞胎”的孕育成长,因而墨江又有了“双胞之家”的称谓。从2005年开始,墨江县每年都要举办“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墨江双胞胎节始于2005年,累计吸引30余个国家、地区12000余对双胞参与节日活动。
也就是在这个有着“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以及“太阳转身的地方”,我邂逅了前来参与这次“墨江哈尼中医馆”成立庆典的一大批云南各地州县的中医、民间医生和民族医师。其中就有此文要重点介绍、与墨江哈尼中医馆挂牌开业特别有缘的李福医师。
以这样的方式邂逅:进山寨走山路痛风发作,李医生路边随手摘些“野草”捣磨后就帮我敷上了。
李福医生出生在一个中医药世家,从小耳闻目染就熟悉一些中草药。或是时乖运蹇,也或是造化弄人,1969年3月,16岁的李福就来到云南思茅(2007年1月更名“普洱”)江城县的整董农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营)成为一名兵团“知青战士”。本应与同行的知青们一道“挖地球”的他,因为一次突发事故而“改行”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说起这段往事,李福医生记忆犹新——
“1969年5月的一天,我和连队的其他知青正在劳作。由于天气炎热又初来乍到,也才十五、六岁的知青张同学咽喉肿痛,说话苦难,米水难进好多天。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我使用祖辈传授的‘新鲜马鞭草’药方( 马鞭草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在屋外采摘了几株跑到河边用鹅卵石捣碎,再调和到淘米水中让张同学含漱反复多次,待疼痛缓解后我又用‘金樱子’杆(一种带倒钩刺的蔷薇科植物)将其喉咙肿痛部位的三坨约绿豆大小的脓块勾出,张同学的肿痛症状就得以消除,一时在兵团里传为佳话。随着兵团人员的增加而兵团医务人员的紧缺,我又有这方面的特长,领导就调我当卫生员,还安排我到原江城县国庆公社田房合作医疗站学习中草药。在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接诊的过程中,我也更多地了解认识了红河哈尼族民间传统草药和民族医术,我家的祖传医方与哈尼民族医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哈尼老乡也亲切地称呼我是‘小李草药王’……”
红河哈尼族的山山水水可说是“遍地都是中草药,随手拈来救命方”。
△生长于哀牢山深处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剑叶龙血树(百合科剑叶,其树脂“龙血竭” 性平、味甘,无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敛疮止血等功效)
例如,1971年7月,正是雨季农忙时节,我所在的兵团二营不少知青得了“黄水疮”( 又名“传染性脓疱病”),腿脚上起水疱脓疱,破溃流脓,烧灼奇痒,疼痛难忍,而且还伴有头痛发烧,体温在摄氏38度或以上,我被紧急召回二营。面对这种西医药也难以对付的“民间热病”,我按照民间“晓得九里光、一生一世不生疮”的俗语,从野地里采摘“九里光”(一种菊科类中草药,又有九里明、千里光、九龙光、黄花母、九岭光等,对于风火赤眼、疮疖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再配上“亚洛轻”、“黑面神”(也都是生长在林间沟边的一些中草药材,参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切碎搅合熬成汤药送到二营各个连队,缓解并治愈了一度在知青中蔓延的“黄水疮”。我还自编教材并兼任教员,办了两期培训班,成绩得到了兵团的通报嘉奖。
记得1972年8月的一天凌晨两点,我所在的兵团二营九连事务长老王赶往我所在的七连,急切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等我们驱车8公里赶到九连驻地,只见两个知青病躺在床上痛苦呻吟,一摸额头,烫得吓人,一量体温,高烧40℃,再触摸腹股沟、腋窝、颌下等处的淋巴结肿大,之前也服用了“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热药,但都不能退热止痛。我决定采用中草药的治疗方法,结合当地暑热雨天涉水劳作易发“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疾病)的实际(江城县是云南乃至全国雨水最多的地方),依循哈尼族民间 “常山配草药,撵得摆子无处躲”的俗语,采集“三台红花(常山)”、“水笔药”、“山芝麻棵”、“小面瓜根”等草药,配上“草果”捣碎煎熬成汤药,让患病知青服用后得以止热消肿,半月后康复痊愈。
以上两个草药方子,至今仍是我临床使用的药方。在与哈尼族人民相处的年年岁岁,我也多次为哈尼族村民看病开药,同时也学习到哈尼族民间的很多民族医药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掌握了哈尼族的民族民间草药,还汇编成“哈尼族民间草药汤歌”,把传承弘扬哈尼族民族民间医药作为自己从医治病的责任……

△ 当“知青”卫生员时出诊归来的“小李草药王”
时间一晃就是10年。1979年,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兵团知青也得以返城。带着红河哈尼的泥土芬芳,怀揣十年草药医生的医技,李福回到昆明后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医医术和草药知识,经过努力于1986年从云南中医学院学成毕业;医技卓越于1992年被原云南省商业厅职工医院聘为主治医师;通过考核于2009年获云南省卫生厅认证的“全科医师”证书;社会认可于2013年被昆明市老科协高评委评审为中医副主任医师;等。屈指下来,李福医生从事中医药临床看病已有50年的历史。期间,得益于“国医大师”张云鹏、“彝族中草药之王”张之道、哈尼族民间医师李跃福、蔡良鹏等高人大师的悉心教诲和精心指点,也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学习积累,李福医生对云南民族民间中草药积攒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具有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有一些独到的药方特色的疗法,在昆明乃至云南中医界有着“民间草药王”的赞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李福医生还和云南中医界另一位大师级医生杨荣一起被云南中医药大学聘为专家和导师……

受聘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民间医药实践老师李福(右三)、杨荣(右二)
我和李福医生的相识应该是有一些时间了。他是昆明市老科协的特聘的中医、中草药主任医师,通常要参加昆明市科协的一些中医、中草药方面的科普宣称和下乡医助活动。我是昆明市科协的特聘专家,也经常要参加到昆明市科协组织的相关活动。所以,我们相互是知名知姓,但我完全不懂医术尤其是在中医中草药方面更是外行,因而我们之间算不上是“熟人”。这次应邀参加云南墨江哈尼族医馆的开业,因为突发痛风而得到李福医生的出手治疗且即刻肿痛消失行走自如,因而也对中草药开始有了兴趣。就以李福医生帮我开的两剂草药为例——
第一次外包敷药:地桃花,细叶辣廖,舂细绒加酒外敷;第二次外包敷药:地桃花,天文草,通血香,飞天蜈蚣,舂细绒加酒外敷。李福医生还亲手捣碎草药并亲手帮我按摩患处。令我惊奇的是,几株草药竟然是李福医生就在医馆开业的哈尼族山寨沟渠路边采摘的!

△熊思远与李福医生(手持随地采摘的草药)
与李福医生熟络了以后,我才知道,此次墨江哈尼族医药馆开业,牵线搭桥的就是李福医生。李福医生在哈尼山寨当“赤脚医生”几近十载,正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时光。对于李福来说,哀牢山的一草一木,哈尼族的父老乡亲,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又流连眷念,回报曾经的“第二故乡”始终是李福医生的一个夙愿。

△正在为村民们义诊的李福医生(左二)
已近古稀之年的李福医生心心念念的一句话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做永不言败的人,向着振兴中医药现代梦,吾将上下求索。”
〇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