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抗大里的陈常忠
作者: 郁培培 主播:沈虹
陈常忠10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到广东汕头,1958年从那里考入青海畜牧兽医学院。
1962年7月毕业,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1985年调任塔里木大学教研室主任。1999年退休随爱人回上海定居至今。虽然身患多种慢性病,手脚肿胀,但神清气爽,言谈富于感染力,时常唤起人们对他年轻时的记忆。
陈常忠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站——第一师三团巴楚牧场,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每天天不亮步行或者骑驴寻找畜群巡诊。时常遭遇沙尘暴,天昏地暗,眼睛睁不开,难以呼吸。出诊除了带干粮、水,还要加个木棍,防备野猪袭击。若当天不能回到营地,只能在野外的胡杨林中烤着篝火过夜,第二天继续巡诊。
在远离场部100多公里的牧点,看书是陈常忠唯一的休闲娱乐。陈常忠嗜书如命,不到50元的月工资,一半订阅了专业书刊,每个月两次骑马到巴楚县城邮局取,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旧疤没好又添新伤。书到手,如饥似渴地研读,十几年笔记做了几米高。他很自然地把书本知识用运到实际中,因陋就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缺药,就地取材土法熬制,无论治病还是防疫,节约了资金,提高了治愈率和防疫效果。
隆冬,气温零下30多度,风吹像刀割脸,几百只羊防疫注射完毕,浑身麻木,腿立不直胳膊弯不了,眼睛、鼻子、眉毛被霜凝得雪人一样,坚持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有年夏天,洪水肆虐,对岸的羊死亡成片。自制小木筏,陈常忠和牧工跨过惊涛骇浪来到对岸,又穿过大片骆驼刺丛,赶到了现场。陈常忠查看死羊,羊嘴吐泡沫,他判断中毒了。仔细踏勘得知,这里有一片草含有剧毒,长势茂盛,羊经不住诱惑,吃了轻则晕厥,重则死亡。陈常忠迅速施救,帮助牧工转移羊群。坐下来喝口水才感到手疼、脸疼。原来,在穿过骆驼刺丛时,多处被划烂。
有一年,团里买回来一批羊,陈常忠立即赶到现场查看,发现一只羊患天花,这种病传染快,致死率高。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批羊尚未实施防疫措施。陈常忠当即采用自己发明的“天然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法”,几天便扑灭了疫情——这项技术被全师推广应用。
有一年,团里买回来一批骆驼,卧地不起,有的不停地抽搐。陈常忠仔细检查,原来,这些骆驼长途跋涉,脊背被鞍子磨破的地方长了蛆。随队的兽医在途中把药直接涂到创面上,杀死了蛆却导致骆驼中毒。陈长忠当即解毒施救。夜里,守在圈舍护理。困了,头趴在双膝上打个盹……几天后,骆驼好转了,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刍鸡新城疫防疫工作滞后,鸡场爆发疫情,往往措手不及,导致全场毁灭。陈常忠以高度的敏锐性和责任感带领大伙未雨绸做好防疫工作。那年,禽流感袭来,周边接连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三团却安然无恙。当年,他获得了师科研成果奖。这件事情让陈常忠坚定了一个信念:“别人没发现的,我要发现;别人治不好的,我要治好”。这个信念激励他克服了一次次挑战,收获了更多的成功。
1985年,陈常忠调任塔里木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研室主任。他讲课理论联系实际,语言诙谐幽默,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动、爱听,总是座无虚席。大学从教十余年,陈常忠的七篇学术文章被收入当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选编,科研成果证书20多个,两次获得优秀成果三等奖。
塔里木大学由曾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司令员、农垦部长、国家副主席王震创建并担任名誉校长,其多数教师(教授)和陈常忠一样,大学毕业后,在生产战线摸爬滚打,多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20年代,塔大两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今日抗大》为题报道。塔大创造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倡导要弘扬“胡杨精神”。
作者简介:
郁培培,1963年从上海支边进疆到兵团第一师三团,历任农工、教师、广播员、宣教科长,1999年退休回上海定居。
主播简介:
沈虹,新华网文艺创客主播,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