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炽烫了我的脖子
——读非马的诗八首
文: 徐国强
美籍华裔诗人非马,早年在美国获核工博士,从事能源研究多年。他退休后 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创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善于从日 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发现素材,捉取意象,诗歌短小精干,富于哲理。语言朴实, 近乎口语,通俗易懂。如他早期的诗《鸟笼》、《醉汉》、《越战纪念碑》等, 深获好评,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下面所选的八首诗,各有所抒,各有特色。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无法深入解 读,只能根据个人见解,略叙一二。
《中秋无月》:
没有月亮的中秋,只能凭想象。在这里,作者发挥了科学家的想象力,那乌 云之上的月亮,可能不是传统的圆形,而是各种奇形怪状。甚至是“一个根本不 存在的虚拟的零”。前面的两大段铺排,只是制造中秋无月的气氛,最后一段才 是诗眼所在。
“但我知道,千里之外的一双凝眸”。这一定是想念中亲人的凝眸、情人的 凝眸、友人的凝眸!他们此时一定和我一样,把日常中的千丝万缕牵挂,在各自 的心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焦急》:
望着眼前大海的涨潮和白色的浪花,撞击飞溅在海边苔黑的礁石上。思绪如 “凌乱的鸥翅”,往事依稀,来到你的身旁。
海浪把沙滩上的记忆一遍遍抹平,没有留下任何往事的痕迹。
作者“焦急”什么?有点朦胧。
《晨光下的树》:
这是一棵有着硕大树冠的大树,在晨风中“笑”得那么灿烂而“浑身颤动”。 而晨光把树的阴影投落地面,并“炽烫了我的脖子”(树干)。 形象和拟人化,颇为传神。大自然里的万事万物,生机勃勃,令人亲切。
《树》:
把曾经的一种旗帜鲜明的社会运动的趋于静寂,用“风过树静”来比喻。美 国“六十年代的叫囂”,也许是指黑人律师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争自由、反歧 视”的民主运动吧。
如果是,风总会再来的!
《日光岛的故事》:
城市中一般市民的生活,白天在高楼大厦里上班,晚上就纷纷去霓虹灯下,
“暴嗮苍白的灵魂”,向往纸醉金迷、消磨空虚人生。
就像那些各式各样的广告,层出不穷,不一会就消失无踪。
《烟囱》:
写了一个吸烟成瘾老头的形象。
上段写老头上瘾贪婪,烟火“摇摇欲灭”了,他还要用力对烟斗“猛吸”一 口。
下段写他的渴望和幻想,是能“再吐一个完整的烟圈”。
其实芸芸众生的愿望很简单,却也不容易。
《雨滴之歌》:
那快接近地面的雨滴,因生命短促而“心跳越快”,不会因风向的改变或台 风而再一次漂泊。
让战争、灾难远去!让世界都“俯身看我下降”,看我这“满含慈爱的泪水”。
《除夕》:
一年就要过去了。拿除夕夜燃放鞭炮“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的心态,和曾 经那么随便就消磨去的三百多个“没发芽的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许人们应该深思?
2022年8月6日

沙马短评非马的诗
非马的的诗歌善于将日常现实不断的变形后,加以呈现。这种变形后的现实含有某种荒诞性。或许,这更接近存在的本质。诗人的意义就在于揭示出人存在的关系,人在世界里的境遇,以及人在时代中的命运。这样,命运的语言才会成熟。
然而,一个诗人对世界,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必须向这个世界渗透自身灵魂和血液,从而建立起一个更有魅力的艺术世界。非马的诗在“笑千百种笑”之后,骚动的手于是感到无聊。然后我们驱车/去有彩色玻璃穹顶的暖房/看那株种了将近两千年/且用人子的血灌溉过的/十字架/是否开了花。这些诗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诗人的好手艺,在于他善于不动声色地将主观意识向客观存在渗透,在相互摩擦、碰撞、交错、接纳、融合之后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只想再吐/一个/完整的/烟圈”——《 烟囱》在这个世界里我“张著嘴/随时准备/把吞咽下太多的/生命渣滓/喷你个/满头满脸——《废纸篓》
非马的诗歌给我深刻的感受还有另一个元素,那就是作者在诗歌中敢于亮出自己,敢于用自身的动机触动语言的神经,从而强化词与物的关系,强化诗歌的表现力,继而揭示出意象世界背后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一个隐秘的、荒诞的、本质的世界,在破除遮蔽之后,获得了新的显现——存在的光景。
2022年7月7日

浅析《中秋无月》
涨满的思念与乡愁本想寄托在月圆之夜,通过皎洁的月光传递给千里之外的故人与亲情,把异域他乡的情怀与感慨细细倾诉分享与遥远的那双团圆之聚而期待的眼眸,在佳节倍思亲节日氛围中迎来的不再是昔日习惯的光洁的心照不宣的圆满玉盘,而是一片阴霾的乌云。月之阴晴圆缺,反映的是潮汐变化、气候更迭、岁月记时的足迹气象表,通过气象征候的反应让诗人产生了怀疑:乌云之上传统会不会也在变化成方扁或有棱角的东西而不见人呢?从写实到写虚的抽象表现,情感到理智的过渡转换,不过是放大了一点的发光的星星,再进一步(以现代科学的认知)虚幻,冰冷至无情的零,一个“○”空心圆圈的东西。急转直下,主客置换,千里之外故人伴月殷殷祝福,用惆怅而热切的目光中注入“我”现在心中虚拟的“○”之月中,把饱含人生的路上的私语“棱角”与思念之情“填满”那熟悉的圆月之“圆”,中秋无月现,月在心中圆,张力体现于惆怅之中“团聚”,达到蓦然回首的情感饱满之圆,由“虚”到“实”抒情。诗人望月怀远寄情却见云,月托云见“我”。从设问反诘、形象联想至虚幻与情感叠加的意象中,问对答复与假想破立而出之间,分节递进的层次中呼唤而出,把无月中秋之夜诗人的想法与情感瞬间暴发出来,在人、云、月三个意象中转换层次,隔云相望、虚实对望、主客置换之望。三层:一是意象:传统(贯性思维)→虚幻(逆向思维)→出境(情感赋于);二是象(形象与虚实)→禅(虚实相对,诗中虚实相望,无相无我)→哲(以破求立,万象之法);三是情:有(可见之情)→无(不见之情)→有(先破后立再生)。在白描手法中出境入禅见哲,以小见大,以象出哲,在洞察细微的生活基础上,体验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如后面的《烟囱》、《除夕》等,通过形象思维描绘诗画结合的艺术绝境,思辨于抽象之间,破立在日常之见,表现见于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学养功夫。我想是意象派诗歌的特点吧?于读者我之感,最动人美妙之句是:“……千里外的一双凝眸/早把虚拟的零充实……”或者说最后一节。入情出境见哲的诗歌才是绝美绝唱之歌。
非马老师的诗歌以生命在生活中细微的洞察力、强劲的穿透力诠释生命哲学,意象鲜明,语言精炼而准确到位,在传承意象派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虚实相对相映而又相结合是其最大的特点,动静结合之中,跳跃性大,灵动性强,以点击面,思辨出哲,语言的张力与艺术性很强,已臻化境。如《我焦急》通过潮水与海岸的对话,反映生活与情感的跌宕起伏,伤口和往事与识人和碣语之间联系,穿透人性本质。《晨光下的树》和《树》,由表及里,通过表象反映真相的人性丑恶的一面。《烟囟》、《雨滴之歌》《除夕》等瞬间的感悟释放出生命的过程于生活中的真谛。意象派诗接触不多,用东方诗意领悟品读西方经典,好似用筷子吃西餐。一家之言,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独孤九醉读后感 2022.08.04

【诗评者简介】徐國強,原籍福建晉江人。1978年移居香港。早年修讀理工,唯愛好文學。已退休。現為香港作家聯會會員。香港書評家協會榮譽會長。香港當代文學藝術協會顧問等。作品散見海內外報章雜誌。出版有散文,詩歌,評論文集6部。
【诗评者简介】沙马,当代诗人、诗评家。现居安徽安庆市。
诗集《沙马诗歌集》、 《某些词的到来》 《回家的语言》 《一个文本 虚妄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