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天长古城“右相府”里的“博物馆”作者:吴同庭
天长古城“右相府”里的井陉窑文化博物馆,近日免费正式对外开放了。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右相府”的历史,去了解“右相府”里井陉窑文化博物馆讲述的久远的故事,进而去探寻井陉历史文化的根脉,这是一件快意的事。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自信系列讲话孕育的结果。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穿越横垮绵河东西两岸清乾隆45年修建的大石桥,绕环城路,进大南门瓮城,前行30米,右边的东小巷就是古城“右相府”的所在地。“右相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井陉人明晋王府右相李鸣世的府第。
李呜世明隆庆丁卯(1576年)举人。中举后多次进京参加会试不第。遂放弃进取功名的念头,到吏部报备进入仕途。万历年间先后任山东齐东、高密、金乡知县,升东平州知州,继调授山西岢岚州知州,升山东济南府同知(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副市长)署临清州知州事。期间减课税、宽徭役、政简刑清,州民竖“遗爱碑”以彰其功。后为山西太原晋王府右相,进阶中宪大夫,官秩正五品。现存一些资料陈述李鸣世为晋王府右相官秩正二品的记载,应该是对明代藩王府左、右相不同时期设置、官阶、称谓糢糊概念而致。
许力扬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撰写的史料大都进行了认真严格大量的考证。在他编著的《井陉古今名人》一书中,对李呜世任职的称谓、官阶是这样表述的: 李呜世在莒州任职仅月余,即调到山西太原,在明宗世第九代晋藩王穆王朱敏淳府担任右长史。但清雍正《井陉县志》、民国《井陉县志料》等资料中均记载李呜世担任晋王府右相。实际情况是明万历间诸藩王府中已无左、右相之设。明洪武三年藩王府中设左、右相各一员,官阶为正二品。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逆反案,朱元璋罢丞相一官。时各藩王府也免去左、右相,而把原来的长史司升为正五品,设置左、右长史,直到终明一代。由此可见,洪武十三年以后藩王府已无左、右相之设,藩王府中的最高机构为长史司。左、右长史即府中最高下属官,为正五品。由于职责仍然相当于洪武初年的左、右相,所以明代仍习惯沿称左、右长史为左、右相。
对李呜世任职的称谓、官阶,许力扬老师的考证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但为什么有人曾认为李呜世的官阶为正二品呢?这就是因为现存史料均记载李呜世为晋王府右相而不是右长史,而明洪武初年藩王府的左、右相确为正二品。所以有的人也就误认为李呜世的官阶为正二品了。其实,查阅史料,明、清两个朝代,井陉人文官中一直没有出现过正二品的官员。
李呜世作为明万历年间正五品官员,他有没有资格在家乡修建府第,他的住宅能不能被称之为府第呢?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像知府四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可称为府第,门楣的匾额以姓氏冠之为“府”。而五品以下官员的住宅只能称之为“宅第”,门楣的匾额以姓氏冠之为“宅”。按这一不成文的规矩说,李呜世作为五品官员,他是没有资格在家乡修建府第的。可是他的住宅又为什么却被后人一直称之为“府”呢?
现存的一些资料是这样描述李呜世的住宅的:右相府位于城内南门街东侧,正院坐北朝南,大门正开,内设屏门。迎面是面阔七间的“黑虎堂”,高大威严。铁角吞兽蟠螭脊,灰瓦覆顶。堂前有执事月台、黑旗牌、伞盖等物……。这样的陈设俨然是一个武官的摆设。而李呜世没有任过武职,那为什么又要把正厅布置成武官的陈设呢?这还要从李呜世的父亲说起。
其父李春芳由岁贡起家,入国子监读书。肄业后,以吏部听选监生的身份回家听候补官,十多年后步入仕途。历任祁县知县,保德州知州,太原府同知(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管理石州事,有声誉,州民为其建立生祠。后进秩山西宁武兵备道指挥佥事(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官阶正四品。这就不难看出李呜世建造的府第是以他父亲正四品武官的职级量身打造的。这样若在大门的门楣上挂上一个“李府”的匾额也就顺理成章了。直于后来为什么人们一直称李鸣世的住宅为“右相府”,那也就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了。
当时的“右相府”气势宏大,由三个主院落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正院东为管事房,西为客厅院。东西马道可达二门,碾坊、磨坊、水井俱全。惜“黑虎堂”为日寇占领井陉城后被拆除,遗址尚在,现仅存附属建筑和客厅院一处。 客厅院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正房为前檐尖顶硬山式建筑,面阔18米,进深9.5米,为石家庄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宅。据老人讲,旧时逢年过节的社火演出,如遇雨雪天气,便移至客厅院的大上房,表演如常。其它三面建筑均为尖顶硬山式。正房山墙的双鱼夺头砖雕,精湛工艺可见一斑,游此院依稀可辨当年盛景。从建筑的格局气势看,观此院便让人们可知什么叫宅院什么叫府第。
古城现存包括“右相府”在内的三处府第,他们主院的正厅分别被称为“白虎堂”、“黑虎堂”、“白虎厅”。有些人曾经错把这样的厅堂与《水浒传》中的白虎堂相提并论,认为是商议军事机密的地方。其实,这些厅堂也就是他们的主人在家乡短住或致仕后读书会客理事的场所,也就是现在住室的书房和客厅。因他们的主人都曾掌兵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