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学之路
文/张玉清
几十年来,我不断想起自己读书的经历,其中有辛酸,有快乐,更有感恩和成功后的喜悦。
1955年,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里,父母靠劳动养家糊口。他们思想进步,勤劳善良,为人忠厚,孝敬老人。在建国前,他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父母都是大队干部,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使我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
因为我们村没有学校,在我八岁的时候,跟着姐姐去莫庄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三里路,记得当时上学很简单,母亲给我缝了一个青色的粗布书包,里面就语文、算数两个课本和两个用白纸钉成的作业本,背起来挺轻松,不像现在的孩子小学就背着重重的大书包。刚上学时间不长,由于生活困难,母亲就叫姐姐在家干农活挣工分,只让我自己去上学。我那时小,就说姐姐不上我也不上,这样我一年级没读完,就停止了学业。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羊、养猪,我就每天和小伙伴一起去地里拔草。
第二年我九岁了,家里添了弟弟。那年,我们村和孙庄合办了一所小学,我就又去孙庄上学。全校就一个老师,全科都管,语文、数学、文艺、体育。不过,老师很优秀,是当时少有的高中生,德才兼备,讲课认真。我时常想起老师上体育课,吹着哨子的样子。老师也会简谱,当时觉着他很很了不起,他就是孙庄的盛自成老师。
在我读书期间,家里一直不富裕,母亲还要照顾弟弟。为了补贴家里,放学回来我背着筐就去拔草。只要看到大队上地里的庄稼收完,就赶快去揽(捡玉米、刨地瓜、拾麦穗)。有时在放学回来的路上,我随走还随揽玉米,母亲常和别人夸奖说我能干。
我上三年级时又不想读书了,一心要干农活挣工分,老师来家叫,母亲也叫我去,可我坚决不去,就这样我又一次辍学。每天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个子高“身大力不亏”,什么活都会干,吃苦耐劳,很受大队干部的欢迎。这样不知不觉又一年,我已经13岁了,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看到在农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收入微乎其微,干临时工都比在家劳动挣钱多,没有文化想走出农村是不可能的,心想还得回学校去读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我又回学校读四年级。记得当时数学正在学除法竖式,我迷迷糊糊看不懂,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顺利读完小学。毕业的时候,盛老师还带着我们去高唐拍了毕业照,那也是我长那么大照的第一张照片。
接下来上初中,我去了莫庄联中,当时学校也有高中班。本来初中两年的课程,由于文革时期,学生不光学习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我们经常去参加劳动,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学校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好多文体活动,有时候下午放学后接着排练,晚了就住在老师家里。我还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女子篮球队。打篮球个子高是优势,因此县里召开运动会时,我被选拔代表公社参加了县里的篮球比赛,自己感到非常荣幸。
赶上农忙时节,母亲叫我刷完锅碗后再去上学,我怕迟到就得一路小跑,我能体谅母亲的不易,所以尽量替大人分忧,只要有空就去队上干活挣工分,当时上学不拿学费,光买笔和纸自己花钱,可是就这点钱家里也常没有,每次要钱的时候母亲都会说:“又要钱哩,要不别念了!”所以每次要钱,我都心里发怵,作业本都是用了正面再用反面,两面都用完了再给父亲卷纸烟用,因此从小我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初中三年很快就读完了。
1971年我初中毕业,那年高中是大队先推荐后考试,公社分给我们村两个高中指标。经过大队推荐和学校考试我顺利的上了高中,能上高中使我无比兴奋。我是去香赵“五七中学”上高中,离家有七里多路。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用开水泡饼子吃。当时没有自行车,每天上学都是走着去,一旦晚了就得一路跑。现在想起来挺辛苦,可那时感到很幸福。因为和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家干活,而我却每天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全村就我一个女孩子上高中,感觉很幸运。我记得当时背着一个花方格布的书包,梳着两个小辫子,有人说我像《朝阳沟》里的银环。后来,学校让离家远的学生住校,我只有周末回家。干两天农活,星期天下午干完活,直到黑天的时候我才背着一书包干粮去学校。走的时候,我背着些干粮要吃一星期,提前就算好每顿吃多少,就怕吃不到周末。还要带着萝卜咸菜,有时萝卜咸菜吃完了,看着同学谁有就吃谁的,也是满满的幸福感!后来,母亲时常说起我上学的情形,“早晨我自己泡干粮吃”,“背着一书包干粮吃一星期,都是算计着吃”,还说我上学的时候从来回家没写过作业,这些确实是实情。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那代人的坚强勇敢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高中,我是学校的篮球队员,多次参加县里召开的运动会。每到学校组织练篮球,那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艰苦的生活也使我更加努力学习,虽然成绩不是名列前茅,但一直勤勤恳恳,对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积极完成。那时虽是文革期间,可老师们都认真讲课,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是自己人生最幸福的阶段,想想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我有说不尽的感激。
1974年,我高中毕业,没有机会考大学,就回家参加劳动,并担任大队妇女主任和团支书。当时,我国还处在文革时期,大学不是通过考试招生,而是保送推荐上大学。上大学是我们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我想积极干好工作争取推荐上大学。尽管我付出百倍努力,推荐上大学也没有希望。由于每年招生人数较少,我们村子小,根本排不上号,这使我有些遗憾。
1977年,粉碎“四人帮”,全国沸腾了,各级党委政府都召开庆祝大会。我去公社参加了粉碎四人帮的庆祝大会,会议开得十分隆重,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我听到恢复高考非常高兴,就决心复习功课备考。可是村里的事多活忙,大队几次让我去参加劳动,母亲解释说我得复习功课考学,他们就说复习也不一定能考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母亲听了有点生气,她说不复习更考不上啊!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我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分昼夜地学习。谈何容易啊,高中毕业三年了,我再没看过课本,重新学习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数理化难度更大,遇到不会的题就去找老师和同学问。那时也没有别的复习资料,只有看课本。离考试就剩几个月,我就和同学商量着报考中专,这样只要复习初中的内容就行,于是放弃了考大学。
当时,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碰,胡乱把初中课本反复学了两三遍。每天度日如年,终于熬到考试。拿到准考证后,才知道考场设在香赵五七中学,在自己的学校考试心里踏实了许多。记得高考头天晚上,我把第二天有可能考到的作文题目想了一下,一般记叙文较多,是不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啊?这样我就把那次去公社参加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的场面想了想。紧张的考试比较顺利。特别是考语文的时候,竟然把作文题目叫我猜对了,就是我想过的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写了公社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考试结束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对答案,交流作文题写了什么内容,都觉得我写那次庆祝大会是最符合要求的。
考试结束后,大家都焦急地等待考试结果。也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我记得实在闷的不行,就去县教育局找张金祥老师询问情况。那时张老师在县教育局分管人事工作,见到我非常热情,他说高考还不知道成绩,还得等等。说了一会话后他就出去了,我就想走,心想怎么也得给张老师说一声再走啊,那时又没有手表,也不知道几点。不一会儿张老师就拿着馒头和菜回来了,说天不早了,吃了饭再走吧,我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张老师的热情态度,我一直记在心里。
最让我难忘的,是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刻。当时农村家家都有小喇叭,每天定时广播,县和公社都有广播站,高考通知是通过小喇叭广播的。这样我考中的消息,全村家家户户都听到了,一下整个村子都传开了。因为我是村里第一个考出去的学生,大家都赞不绝口,就连小孩都知道替我高兴。有的夸赞说:“玉清这次自己考出去了,没白下功夫,多亏恢复高考……”虽然我是中专生,可在当时也是屈指可数的。记得那年我们整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就考上了我两个。
1978年3月,我去德州农校上学,从此我就又回到学生时代,当时已经22岁了。由于家里生活还不富裕,我上学开回都是去县运输公司找货车跟车。驾驶室内坐不开,我就和同学坐到货车后车厢里,然后用衣服把头蒙上,也舍不得花钱买车票。那时去德州车票钱1.50元,一学期家里给我带十几块钱,我在读书期间就没舍得花钱看过一次电影。两年半的中专学习,那才真叫省吃俭用,除去必需品我几乎从来不花钱。当时学校有生活费,记得每月13.5元。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新时代。
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每次想起从小的读书经历,总是心情无比激动,艰苦的生活环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只要不断的努力进取,总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作者简介:
张玉清,女,夏津县人大退休干部,爱好运动、唱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