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想欣赏石岩磊老师的朗诵作品,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xiangbo.me/215129/classic.aspx
文游天下(456)
大同古城墙
文/石岩磊
图/作者提供
相传,大同是凤凰落地的地方,所以其有“凤凰城”的美誉,其地处山西省最北端,与河北、内蒙古交界,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咽喉,也是拱卫北京的西部要塞,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以及辽、金、元的陪都,到了明代,其更是被建成了固若金汤的堡垒。
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出中原后,逃到了漠北,但仍屡屡南侵意欲恢复大元统治。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增筑大同城,他以夯土为基、下垒条石、上砌青砖,修建起高大的城墙。朱元璋还封他的第十三子朱桂为代王,镇守大同。后来大同的城防建设不断得以加强,其周围又增添了三座卫城,成为坚不可摧的边关重镇,多次阻隔了瓦剌人的侵扰,明景帝赞道:“大同,吾藩篱也!”
大同城墙有两大特色,一是在52个角墩外侧建有望军台,探出城墙66米远,可以最先发现敌情,并从外围阻滞敌人的进攻,这在古城中十分罕见。二是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它最初的功用是为了瞭望敌军动向,后于其底部石碣上镌刻全城历朝举子的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古大同人将文功和武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也可谓是一大创举。
然而,道家福祸相依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同城。1644年,⼤同总兵姜瓖投降清军,可4年后他又打出“反清复明”的大旗,清廷派多尔衮进行围剿,但大同城坚兵勇,双方僵持了9个多月,最后因为姜瓖的部将反叛才告城破。气急败坏的清军不仅屠杀了城中10万军民,还将城墙削低5尺,这便是历史上少有的“斩城”事件,大同也因此元气大伤。

经过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大同城内的古建基本损毁殆尽,而古城墙也是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墙砖被全部剥走盖房垒猪圈,厚实的夯土残破不堪,多处被打出豁口,仅存的南城楼也岌岌可危。大同城真正实现华丽转身,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1980年,当地政府投入10多亿元资金着手修复古城墙,经过几年的努力,再现了它在明朝鼎盛时期的风采。修复后的古城墙,高达14米,比西安古城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宽6.6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筑有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和武定门,它们都伴有翁城,城外是水清鱼翔的护城河。城墙四角建角楼,中间筑月楼、箭楼、望楼,墙上设垛口与射击孔。巍巍大同城威武霸气,好似一位金盔铁甲的武士,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边关。
现在,大同古城仍在修复之中,站在城墙上,即可看到城内到处是拆迁与重建的工地,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一个仿古建筑群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并非简单的复制拷贝,也不是纯粹出于旅游需要,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让古建复现可令人直观地感受到沧桑岁月的留痕,可给后人遗留下厚重的历史馈赠。
漫步于凤凰涅槃后的大同古城墙上,脚下便是600多年前的土围,人们的眼前即会浮现出“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惨烈景象,也会有“甲光向日金麟开”的昂扬场面,这是血与火搏杀的角斗场,这是生和死较量的古擂台,百年风云归于城头,千年大计始于足下。大同古城墙既是在向我们展示着悠远的古迹,更是在宣告:敬重历史才能开创美好未来。
2022.8.1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456)大同古城墙》
文/常原平
凤凰落地栖息处,
晋北美誉“凤凰城”。
陪都兵家必争地,
建成堡垒固金汤。
明将徐达筑大同,
高大城墙护城防。
边关重镇添卫城,
景帝赞道藩篱墙。
大同城墙两特色,
望军台建角墩侧。
南墙东部建“雁塔”,
举子功名石镌刻。
福祸相依适大同,
总兵姜瓖降清军。
军民十万被屠杀,
“斩城”事件史罕闻。
历经战乱古建殆,
古城哀叹残垣愁。
剥走墙砖城楼危,
华丽转身改革后。
投入十亿着修复,
明朝鼎盛风釆复。
四个方向筑城门,
水清鱼翔城河护。
城墙四角建角楼,
箭望楼墙设垛口。
威武霸气大同城,
武士镇关雄纠纠。
古城仍在修复中,
崭新仿古建筑群。
并非复制为旅游,
敬畏历史与尊重。
漫步涅槃大同城,
浮现云压惨烈景。
“甲光向日金麟开”,
生死较量古擂台。
百年风云归城头,
千年大计始于足。
悠远古迹城墙展,
敬重历史文明锈。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