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的狂放与四次婚姻
陈 汝 定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素有“诗仙”、“酒仙”的雅号。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的地方。关于这方面古往今来的赞誉已经很多。因此,本文不想参与李白诗歌成就的讨论。而是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说说李白狂放孤傲的性格与其失败的婚姻。我想这也许会对我们今人、对后世,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婚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毫无疑问,李白是一位成功的诗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而李白的背后却先后站着四位贤德的妻子,膝下还有三个孩子(有说是四个)。但由于“他寄情山水,诗中很少写到他的妻子、孩子。”(戴俊雅《李白诗传》)
李白的四任妻子中,有的济困于他漂泊潦倒之际;有的救命于他在牢狱、流放途中。但可惜她们中有的人连一个姓氏也没有留下,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李白在身陷囹圄和流放途中,才想起妻子,给妻子宗氏写搭救感谢信(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和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期盼妻子来信的《南流夜郎寄内》。
“李白寄给友人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流露出对于子女的挂念的诗句,却是少之又少。”(戴俊雅《李白诗传》)现在,笔者能看到的只有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首。而这一首,还是他“别来向三年”后才写的。
李白写过许多闺怨诗,为什么就不想想自己的妻子渴望夫妻团圆,而屡守空房的苦衷?为什么不想想年幼的儿女,渴望得到具体的父爱和教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子不教,父之过”啊!
当然,李白“在诗文里他也很少提起他的父母”(李长之《李白传》)。
李白一生嗜酒、纵酒。他不但酒量大,而且天天要饮,毫无节制。他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有时,他在漫游中与诗朋好友一起喝;如果没有人与他把盏对饮,他就“月下独酌”,而且边饮边舞。
然而,买酒是要钱的。可是李白一生没有职业(仅做过三年翰林,有说是一年多)、没有产业。“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但李白却不顾这些,他是有钱也要喝,没钱变卖衣服、家产也要喝。
据记载,李白25岁时(公元725年)仗剑去国,出川东游,直到扬州。 “那时他曾大量挥霍,一年之内,花了三十万金”(李长之《李白传》)。从四川老家带来的钱终于花光了。有一次,他漫游到金陵(南京),想喝酒,但身上没钱,于是他就脱下自己穿的紫皮袍,拿去换酒喝。“解我紫衣裘,且换金陵酒”(李白《金陵江上蓬池隐者》)。后来他还将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卖去“换美酒”(见李白《将进酒》)。
李白一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性格狂放不羁,且在外游历的时间多,居家的日子少。那么,他是怎样维系家庭的呢?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李白的四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李白27岁(公元727年),他在漫游了杨州、姑苏、金陵、庐山、洞庭、长沙、岳阳、鄂城(今之武昌)等地之后,来到襄阳拜会孟浩然。孟比李大11岁,见他四处漂零,就介绍他与安陆许氏结婚。许氏的祖父许圉师曾任左承相,条件是李白要当上门女婿。李白看到许家是名门望族,虽然 “倒插门”不很光彩,但李白还是答应了。
李白与许氏生有一双儿女。女儿叫阳平(730年出生),儿子叫伯禽,又名明月奴(736年出生)。李白虽然有了家,但他却没有停下纵酒漫游的脚步。女儿出生的第二年,他就离家,四处干谒,搞些政治活动,希望有人举荐他当官往上爬。这时期他写了《与韩荆州书》,内中有这样一句话:“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后来又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这是因为李白有一次酒醉失礼,希望原谅。内中有这样一句话:“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什么叫 “膝行”?就是跪着走路。这与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形成巨大反差。
这个时期,他还写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弼辅,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弼辅,就是宰相。他想当宰相,天下太平。当然,愿望是好的,但可惜可望而不可及。在江陵他还写了《大鹏赋》。
此时的李白“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游荡”(李长之《李白传》)。他还远游过山西太原。
李白在安陆寿山生活了十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李白嗜酒,不顾家事,虽积极求仕,却四处碰鼻,一事无成。
许氏在漫长的、孤独的、凄凉的望夫中病逝。三十七八岁的李白,失去了依靠。为了生计,他只好带着一双儿女投亲靠友。这时他来到山东济宁(当时叫任城),找到堂弟李洌、李凝请他们帮助解决困难。他们见他“孤儿寡父”,十分可怜。于是就牵线搭桥,介绍他与刘姓姑娘结婚。
第二次婚姻。李白与刘氏结婚后,又当起了“甩袖管家”。不管柴米油盐,不顾妻儿老小。在泰山以南的徂徕山,常与所谓“竹溪六逸”(包括李白在内)纵酒赋诗,高谈阔论。
这时期,他在山东还去见过李邕。李邕做过北海太守,著名书法家。比李白大二十岁,此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可能见到李白的飞扬跋扈而有些劝告”(李长之《李白传》)。对此,李白很不高兴,认为李邕太小看了自己。他在《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在山东一事无成,于是他又南下,漫游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他的妻子刘氏“只想要最普通的家庭生活,丈夫养家,她操持家务,共同养育儿女长大。而李白没有一官半职,终日喝酒浪游,所以刘氐自然会对李白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和不解。”(戴俊雅《李白诗传》)难免要埋怨李白几句。然而李白非但不听规劝,反而记怨在心。
“他这时家在安徽的东南部南陵。”(李长之《李白传》)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42岁。由于王筠、玉贞公主等人的力荐,李白终于时来运转,盼来了奉召入京的好消息。他高兴地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有这样四句: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诗里他将帮助他于危难之时、 养育他前妻之儿女、看家护院、艰难度日的妻子刘氏,说成是“愚妇”,将她比作是汉代朱买臣嫌贫爱富之妻。现在有很多人欣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两句诗,可你知道这背后隐含的抛妻弃子、绝情无义吗?
果然,“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去婢》)李白入京后,就像泼水一样,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再也没见刘氏,而是另寻新欢。“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杜甫《佳人》)
第三次婚姻。李白进宫后,唐玄宗李隆基给予了他特殊的礼遇。唐明皇“降辇以迎,亲为调羹”。任李白为供奉翰林,做些秘书工作,平时陪皇帝贵妃游园赏景。
李白在长安四处游历,成了酒楼的常客。“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说来也怪,李白无官时,四处求人引荐,谋取仕途;可是一旦当了官,进入了上层社会,有了展露才华、实现抱负、报效国家的大好机会时,却又要执意离职走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段时间以后,李白觉得翰林职小,丞相无望,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更加之他狂傲不羁的个性,饮酒赋诗可以,投机钻营不行;替天行道可以,同流合污不行;无拘无束可以,循规蹈矩不行。因此,他在应付官场摩擦上,处处捉襟见肘。于是,他决定离开皇宫。此时的玄宗也怕李白喝酒装疯,在宫中出事,所以,也就顺水推舟、不予挽留。临行时玄宗“赐金放还”。
说实在的,像李白这样狂放不羁、任性而为的人,即使活在当今,纵有才高万斗,恐怕也没有哪位领导或老板敢于聘用。
李白在长安不过三年(742-744)。“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又开始了云游生活。
744年,李白去安陵,求得了做道士的资格证书:“箓”。
745年,李白45岁。在他往泰山路过山东任城时,爱上了邻居家一位十分美丽的妙龄女郎(史书称“鲁女”),这时李白写了一首很有名的求爱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邻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李白时常伸长脖子仰望姑娘的闺门。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李白对邻女的爱慕,希望结为连理的感情。李白从暗恋、追求、到纳她为妾。婚后生有一子,取名李颇黎。
李白风流潇洒,处处留情,时冷时热,难以琢磨。不久他就开始了以梁园(河南商丘)为中心的漫游活动,浪迹南北。“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
李白一走,何时能归?可以想见,鲁女母子、孤儿寡母,情何以堪?她(他)们该是何等的失落、失望、悲哀、凄凉、无助啊!也许这位“邻女”每天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站在望夫台上,泪眼欲穿,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但可惜“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行行复行行》)她,白等了。
这位邻女(鲁女)是谁?李白没有留下她的姓和名,她,也就毫无声息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四次婚姻。李白在京城虽然政治失败,但在开封洛阳一带活动时,仍然是豪兴不减,充满抱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745年秋,李白在游洛阳时遇见了大诗人杜甫,这两颗文坛巨星的唔聚,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佳话。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他们像兄弟般的友爱着。
杜甫写了很多赞扬、想念李白的诗,但也不是一味捧场,而没有劝告、批评。他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这是杜甫看到李白的飞扬骄躁,一事无成,也不知忙些什么,而劝他收敛的。”(李长之《李白传》)
“这一时期,李白相当穷困,他说:‘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李白《送侯十一》)说他在开封的时期就像孔子在陈绝粮的光景。”(李长之《李白传》)
750年冬,李白再次游览梁园,“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是一位知音律、善抚琴的才女。她仰慕李白诗才已久,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婚了。”(戴俊雅《李白诗传》)但婚后,一直聚少离多。宗氏居住在宋城梁园,李白则四处漂泊,很少回家。
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李白为了躲藏战乱,带着宗氏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就在这一年,李白应邀进入了永王幕府。他踌躇满志,又准备一展宏图。他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中写道:“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但,谁知事与愿违。永王因谋反被杀,李白受株连被关进浔阳狱中侯斩。
李白蒙难,急坏了他的第四任妻子宗氏。宗氏得知消息后,以前宰相孙女的身份,四处奔走,求人帮忙,流着泪进官府为他申冤。后经崔涣、宋若思援助得以获释。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饶,肃宗判他流放夜郎。后又在宰相张镐、郭子仪的周旋下,李白流放的第二年春(759年),行至白帝时,接到了被赦免圣旨。李白欣喜若狂,于是他“早发白帝”,顺江而下。
这时59岁获赦的李白,不是先去会见于他有救命之恩的妻子宗氏,而是忙于会朋见友,畅游江夏、鹦鹉洲、洞庭、庐山。
761年,李白61岁离开庐山,沿江东下,“独自流落金陵。身无分文,只得四处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寻求接济。”(戴俊雅《李白诗传》)在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他流浪到了安徽当涂,投奔在此地当县令的从叔李阳冰。
762年11月,李白62岁,在无妻子儿女亲情的陪伴下,一代诗仙,孤独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们无法得知,李白临去世时是否想过:人生既要追求事业,也要顾及家庭、顾及父母妻儿的道理。家,是游子的归宿、人生的港湾;是全部的挂念、前行的加油站。
在送“走”了诗仙李白之后,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诗人、诗圣杜甫。他性格儒雅沉郁。杜甫也爱喝酒,但不纵酒;杜甫也爱漫游,但不浪游;杜甫也到过繁华的长安,但他始终不忘家中妻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当社会动荡不安时,他就回到妻儿身边,同甘苦,共患难,不离不弃,夫妻恩爱,其乐融融。“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最后,770年冬,杜甫59岁,他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妻子的怀抱里,惜别了他为之呼号的“天下寒士”。
两位诗人,两样性格,两种结局。
在写完此文后,仍意犹未尽,旋以《家》为题,赘续七绝一首。
家
人生哪有顺风船?
大浪来时需港湾。
惟此港湾能系缆,
归舟稳坐乐平安。
作者简介:
陈汝定,1936年生,湖北大冶人,副主任医师。原咸宁地区精神病医院副院长、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联学会筹建人之一,原常务副会长、顾问等。著有诗文集《为生命留痕》三册,《向阳湖诗文随笔》《陈汝定诗文评论集》各一册。2014年获“湖北省诗词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获“咸宁市诗联界耆宿”荣誉称号,2018年获所在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