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艺维
那一年,离开校门多年的他有幸再次踏进了院校的大门,而且是军校。那一年,他中学毕业回家了,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漫无目的的社会生活,面对纷杂的生活,心中是茫然的。毕业后,他在社会上漂了好几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浑然不觉,一晃眼间就是好几年过去了。

几年间,他经历了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吃了太多太多常人没吃过的苦。那一年,他报名参军了,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来到了热火朝天的军营。就是在军营这个火热的团体里,他再次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通过不分昼夜的苦读,通过坚持不嶰的努力,如他所愿,他实现了他的奋斗目标。
就在那一年,他如愿的走进了他所企盼的军校大门,成了一名军校学员,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加训练的军校生活。军校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幸福且充实的,两年间,他学会了很多的文化知识,学到了很多的军事知识和业务技能。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也让他的体质更加的强壮、健康。

刚进军校时,文化课复考,由于文化功底好,顺利过关。最难的是军体考核,从小身体瘦小的他可是吃尽了苦头,军体考核几乎样样不达标,军体考核压力山大。好在同学和教官们都很热情,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同学掉队,在刚入学的前三个月里,班长、区队长、教官和几个军体素质好的军校同学给予了他太多太多的关心和帮助。
在东北的第一个冬天,那份透骨的寒冷在同学们不厌其烦的陪练中都化成了团团热汽和汗水,在东北的第一个冬天,他竟然没有感觉到冷,记忆中只有流不完的汗水和训练带来的伤痛。三个月下来,军体考核时,他竟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项军体考核,成为了一名合格且全优的军校学员。

当然了,这份成绩更得感谢哪些陪练自己几个月的同学,更得感谢给予自己压力和动力的学员队领导。在军校期间,他的学习劲头是数一数二的,因为他曾经有过掇学后的苦涩经历和回忆,知道没文化真可怕。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他经常得到同学们的无私帮助。由于踏实肯学,在文化课学习上,他也能给予同学们更多的捕导和帮助,文化课的学习始终是他的强项。优异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伴随他到军校毕业。
在校期间,可能是天生老实本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融冾,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流相处,在校期间人缘特好。毕业时,在同学录和留言簿中,同学们给他留言最多的是“愿大好人一生平安”。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军校生活是短暂的,是幸福的,更是是充实的,一晃之间,几年的军校生活就结束了,百十号同学就要各奔东西,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了。同吃一锅饭,共举一杆旗,共同学习,共同训练,情同手足,朝夕相处,这份同学加战友的深厚情谊确实是难分难舍?面对即将面临的分别,从此各奔东西,你在天之南,我在海之北,也许此生不能再相见,临别时的气氛是低沉的、无言的、难舍的。临别前说好的都不准哭,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在最后分别时刻哭了。临别前说好的互不相送,但大家还是按先后顺序一拨一拨送至门口,送到车站,相拥而别。记忆中永远忘不了分别时站台上久久的拥抱和洒着泪水的挥别,还有站台上久久回荡的《驼铃》声。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还好,近些年,QQ、微信和大数据的强大功能,让好些失联多年的老同学、老校友们又聚在了一起,互通电话,视频聊天,犹如就在眼前。飞机、高铁,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让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变成了不是事的事。同学群上经常能看到同学们相聚的照片和视频,手臂紧相握,相拥话离别,举杯叙当年,再续战友情!
2022.07月31日



作者简介
王艺维,男,1971年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1990年入伍,2001年11月转业到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特约通讯员,韩城文学会员,业余喜欢文学创作,大部分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国大唐报、中国大唐集团网站、大唐陕西公司网站、韩城文学等平台。
